一、平行物
在讨论《人间词话》时我们提到了中国小说的发展,小说也是中国美学第四阶段的重要内容,但是为了文章结构的需要,我们将小说单独放在这里加以讨论。如果说中国美学需要对电影做出概括,那么对小说来说,也同样如此。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毛诗序》《典论论文》《文赋》《人间词话》,对中国文学思想的脉络以及这些文献对中国美学有何种贡献,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对于中国美学而言,小说又有什么样的贡献,满足了中国美学什么样的需求呢?
我们说中国美学第四阶段的特征是“人的突显”,《人间词话》突出了人对人间的攀援,电影则通过对身体的塑造把人放在人间,而小说塑造的是在人间的人。小说的发展不仅具有美学史的意义,更具有文学史的意义。我们把中国美学划分为四个阶段,中国文学的发展是否也是如此呢?很明显,小说仍然是一种文体,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有置换身体的功能,因而小说的创作不能恢复身体与人的伴随关系。虽然很多电影都出自对小说的改编,而且在纯身体的电影出现之前,小说对电影都将保持巨大的影响,但电影始终不是小说的单纯再现。身体是电影最突出的标志,也是电影与小说最大的区别。而另一方面,小说的创作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变迁中发挥了远较电影更大的作用,这也说明,我们不能将美学史的逻辑作为唯一的标准,不能将身体与人的伴随作为唯一的追求。文学几乎在一开始,就有对身体的置换作用,所以文学的发展,应该有自己的逻辑。而要明了这一点,我们仍可从美学三要素和艺术三要素的框架中获得支持。
我们知道,在现代的学科体系中,每个学科的研究对象都可以界定为某种“物”,即便是人文学科也是如此,比如社会也可以视为一个“物”来加以分析。但是人文学科的特点在于,这些“物”都是和人有密切关系的,是“人的物”。而事实上,这些“物”都是“人”。因而,如果我们要界定某个人文学科,都可以从“人”和“物”两个方面来进行。美学的研究对象同样如此。从美学三要素和我们对中国美学史的梳理来看,美学可以定义为特定人群对特定空间的触觉特征和触觉史,而相应的,艺术常常作为“物”的形态存在,如各种艺术品,从艺术的三要素来看,所有的艺术品似乎都可视为某种简化物、平行物和等值物。我们对美学史的梳理其实都建立在我们对这些“物”的分析上,通过这些简化物、平行物和等值物,去发现历史上人们的触觉特征以及触觉的变化。在艺术的三要素中,简化是必需的手段,等值是基本的单位,平行是要达到的效果。简化不繁、等值不差、平行不杂,这是艺术品的特征。因而方便起见,我们可以将艺术界定为通过高度简化后的等值构建平行物的活动。而这些平行物都是“人的物”,也就是说,艺术品是各种形态的“人的平行物”。我们是通过这些平行物去发现前人在其所处空间中的触觉特征和触觉史的。当然,对于触觉特征和触觉史的研究,不一定全部是通过艺术品来实现的,我们也可以从前人的文献记载、各种发掘出来的文物,还原前人的生活场景,来讨论他们的触觉特征和触觉史。但是,无疑的,这些还原的场景都难免是“相交”的,是“相交物”,其对前人触觉的容纳是有限的,甚至会和今天人们的触觉发生交叉。而艺术品作为平行物,能够最充分地容纳前人的触觉,其特征也更突出。可以说,艺术品是触觉的平行物,美学就是通过这些触觉的平行物来讨论特定人群对特定空间的触觉特征的。
那么,各种艺术形态,其本身也都是一定的空间,艺术家的创作,也往往是对这种艺术空间的触觉。也就是说,艺术品作为平行物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是人们对其所处空间的触觉的表达,这种空间可以是地理的、政治的、制度的、社会的、时代的、身体的等等,也可以是艺术的;另一方面,人们是借助于特定的艺术形态,用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等特定的艺术空间来表达其触觉的。艺术是人们产生触觉的一种空间,也是人们表达触觉的空间。那么,不同的艺术形态和不同的触觉之间是否有某种对应的关系呢?本书认为,这种对应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不同的艺术形态适合于表达某些特定的触觉。比如,绘画可以表现身体,但书法、音乐就很难表达身体;诗歌可以表达情感,但却不适合刻画人物。对于文学的各种文体来说,也有这样的情况。文体是不断出现的,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表达、容纳某些新的或尚未得到表达的触觉而出现的。所以,作为一种平行物,其适合容纳的触觉是有所区别的。
那么,我们在讨论某种文体时,就可以讨论一下这种文体是用来容纳何种触觉的平行物。这也就回到了我们在介绍美学三要素时的问题:即是什么人、在何种空间,以什么东西触摸空间,又产生了什么样的触觉。这个问题,对于文学来说尤其如此。这是因为,文学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填补身体的空缺,推动着中国美学逻辑的演化,其他艺术,则并不强调此种功能。而在电影产生之后,人们能够制造身体时,文学也仍然具有强大的容纳能力,是人容纳自己最熟悉、最直接也是最方便、最训练有素的方式,这一点,不是电影可以取代的。电影恢复了身体与人的伴随,但却是一个具有工业特征也较为专业的领域。何况,文学虽然一直在填补身体的空缺,却并不是只为这一职能而存在的。小说的出现,尤其能说明这一点。因此,下面我们从小说入手,来讨论各种文体与何种触觉相对应,也讨论美学三要素更深层次的问题。
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得很早,但在晚明之前,始终处在文学创作的边缘,这种边缘状态,甚至延续到了清末,直到此时,小说才开始走向中国文学的中心。陈平原认为,小说从中国文学的边缘向中心运动的过程,吸收了整个传统文学的养分。[1]小说对传统文学养分的吸收,就包括了对各种文体的吸收,几乎所有传统的文体,都在小说中得到应用,这从明清时代的小说就已经如此了。而在清末的新小说和五四时期的小说中,更是大量运用各种文体来写小说。“‘新小说’注重‘史传’,故更热衷于引轶闻、游记入小说;五四作家注重‘诗骚’,故对引日记、书信入小说更感兴趣。”[2]陈平原还提到,五四作家颇将西方散文做小说读,童话、寓言也是如此。[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