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思想的平行平等思想

二、中观思想的平行平等思想

佛法反对次序的划分,并建立起一种以平行平等为主要特征的人性修辞。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龙树的中观思想来发现。

龙树的中观,是为了寻求“佛意”。[135]青目用谷和芽为譬喻解释中观,以“世间现见故”解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136]劫初谷不生,是以不生,而今尚有谷,是以不灭。谷生芽时则种变坏,是不常,从谷有芽是不断。谷芽不同是不一,谷芽谷茎谷叶是不异。芽不从别处来,是不来,芽出而谷未去,是不出。这实则是两种事物所可能的几种主要关系,“八不”的原因,是谷与芽二者的平行和平等引发的。

如图,如果将谷和芽比作两个不相交织的“圆”,且世间只有这两个圆,那么,不生,是这边的圆生不出那边的圆,不灭是那边没有生,而这边竟然有。不常,是这边的圆会转化,种会变坏,不断是那边的圆新出为芽。不一是两边的圆不同,不异是两边皆是圆。不来,是这边的圆,不来自除那边的圆之外的别的圆,不去,是这边的圆产生,那边的圆尚在。由于两个圆没有交织,所以能表现出以上种种关系。所有因缘和合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一种两个不相交织的圆的状态,而佛意正好从这不相交织的关系中去领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若自生,则是一个圆或两个圆的不平行状态,从他生也是如此。青目认为:“若从自体生,则一法有二体,一谓生,二谓生者。”生与生者,必非平行的关系。不是二体,当然也不是一体,而是两个圆不能相互推定、决定和否定。这样的两个圆,是平等的。“推求诸法实性,皆入第一义平等一相。所谓无相,如诸流异色异味入于大海则一色一味。”[137]两个圆若不平行,则无平等可言。又因为这种平行平等,所以一切因果其实皆了无可得。

然而,龙树在讨论四谛的因果时,为避免四谛的因果了无可得,又提出了“二谛”的说法,而二谛,很明显是一种次序、不平等。“诸佛依是二谛而为众生说法,若人不能如实分别二谛,则于甚深佛法,不知实义。”[138]“第一义皆因言说,言说为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义则不可说,若不得第一义,云何得至涅槃。”[139]但是二谛若是次序,必然与不生不灭的思想违背。于是又有三是偈的颂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140]青目的解释是:“众缘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属众因缘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离有无二边,故名中道。是法无性故不得言有,亦无空故不得言无,若法有性相,则不待众缘而有,若不待众缘则无法,是故无有不空法。”[141]四谛的因果了不可得,二谛同样应该如此,所以三是偈所表述的,其实是二谛的平行和平等。而这种平行和平等的关系,恰恰是圆融能够存在的基础。

中国佛教宗派对于三是偈是非常重视的,并且做了不同的解说。“南北朝末年、陈隋之际,对于这个偈颂的理解,存在两种分歧:一种认为,主语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一种认为。主语是‘因缘所生法’,后三句是三个并列成分。三论宗是按照前一种思路理解的,天台宗则按照后一种思路理解。”[142]李四龙认为,从现存的梵文本来看,三论宗更接近梵文愿意。前两句是主语,后两句则是对“空”的解释,意思是:因为空是假名,所以空也就是中道。[143]“因此,这个偈颂在三论师看来,‘因缘所生法’指世俗谛,‘我说即是空’指真谛,‘亦为是假名’指合真俗二谛为假名,‘亦是中道义’指非真非俗为中道,真俗二谛是第一重二谛,中假二谛是第二重二谛。”[144]而智凯则将这个偈颂解释成了“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本书认为,三是偈所讲,只是二谛的平行平等,空、假、中三者,是为了表现这种平行关系。而智凯则将平行的两个圆,加入了一种“联结”。使两个“圆”通过“融”,连成一体,从而造就了一种“平等的联结”。平等,说明了平行关系的存在;联结,却使之成为一个。这种联结,不曾在智凯之前出现过。而这种联结,还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果形成了一定了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