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情绪与胎儿生长发育的关系
母亲的情绪、身心状况对胎儿的成长及出生后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日本明治24年发生大地震,死伤与失散者不计其数,很多孕妇当时露宿荒野,心理上始终处于惊恐万分、悲伤难过状态中,结果生下的孩子中许多是不正常的。又据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生的婴儿,神经系统畸形的发生率高达6.5%,这显然和母亲的不安心情有很大关系。再例如,先天性癫磆的发生与孕妇遭受惊恐引起情绪紊乱有密切关系。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汤普森用孕鼠做试验,将一组孕鼠放在惊恐不安的环境中,将另外一组孕鼠放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结果前一组孕鼠所产的仔鼠比后一组孕鼠所产的仔鼠要胆小并迟钝得多。也曾有人对227例智力低下的小儿做调查,发现他们的母亲在孕期大多有严重的压力或由于超生等原因在孕期一直担惊受怕、到处躲藏、心情焦虑不安。
简单地说,情绪是人对现实的一种特殊反应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们常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喜事刺激的结果。孕妇在妊娠期对怀孕的态度往往反映她的情绪状态。调查表明,凡是希望怀孕并喜欢抚养孩子的母亲生下的孩子往往健康、聪明;而不愿意生育、抚养孩子的母亲生下的孩子往往体弱、智力水平不高。中医临床经验也证实了这一点。先人在《妇人秘科》中告诫道:“受胎之后,喜怒哀乐,莫敢不慎”。许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儿童的母亲,她们在孕期与人和睦相处,思想没有负担,能够自己调节情绪,无忧无虑,一直在充满了和谐、乐趣与温馨的日子中度过。
为什么孕妇情绪稳定就能够保证胎儿良好发育,而孕妇心境不好会使胎儿大脑发育不良与致畸呢?孕妇的子宫好比胎儿的天堂,未出世的胎儿不仅在子宫里享受着最优厚的物质生活,而且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一面吸吮着生命的美羹,一面开放着智慧的花朵。尽管母亲和胎儿在神经系统上不存在直接的关联,但胎儿是依靠母亲的血液滋养成长的。母亲情绪的变化必然引起内分泌和血液成分的变化,从而影响胎儿的发育成长。怀孕后工作或学习压力过大、负担过重、紧张焦虑,为生男生女愁肠百结,为区区小事斤斤计较,心胸狭窄、闷闷不乐、忧郁伤感,或在吵嘴生气、任性动怒、无端猜疑等不良情绪状态下,自主神经会释放一种叫做乙酰胆碱的化学物质,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随着血液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对胚胎的发育有明显破坏作用,特别是在怀孕初期3个月内,正是胚胎某些组织发育的敏感阶段,可能阻碍胎儿上颌骨的发育,可引起胎儿唇裂、腭裂等畸形。一些激素还会引起新陈代谢的变化。例如,孕妇发怒时,体内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引起血压上升,血管收缩,使子宫、胎盘血液循环发生暂时性障碍,造成胎儿一时性缺氧;经常发怒,胎儿就会发育迟缓或胎死宫内。此外,不良的情绪状态还会使孕妇身体的各种功能发生变化。例如,吃饭时吵架、生气,则明显影响食欲,造成消化不良,即使营养再好,也是“得不偿失”。情绪不稳、急剧变化会加速子宫的收缩,造成流产、早产,即使足月分娩,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情绪不稳、自我控制能力差、多动、好哭闹、常呕吐、腹泻等。祖国医学早已指出,“心有疑虑则气结,气滞而不顺,易致难产”;长期处于忧郁状态的孕妇常会引起早产,造成胎儿瘦小体弱、营养不良。
同样不可小看胎儿,胎儿具有识别母亲情绪变化的能力。母亲情绪安定时,胎儿就有安全感;而当母亲处于焦躁或激怒状态时,胎儿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安状态。这些不良状态可导致胎儿发育不良,甚至发生致死性疾病。有人研究过孕妇在妊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应激状态对胎儿的影响,发现孕妇的心理因素对胎儿影响极大。如果说,妊娠合并症之类的身体疾病对胎儿发育不良及致死性疾病影响力为1.0,那么,与邻居吵架为2.0,孕妇绝望感为4.0,夫妻吵架为6.0。
孕妇情绪稳定、心理健康,可使各种腺体分泌的激素协调、平衡,使正在迅速发育的胎儿获得足够的氧和营养,有利胎儿的大脑和全身的正常发育。因此,整个孕期中孕妇应该保持平静的心境、安定的情绪,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生命的诞生。
当然,妊娠是妇女生理上一大变化,孕期是妇女心理最微妙、最复杂的时期,很难时时刻刻都能保持恬静和愉悦,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愉快。如果感到烦躁、郁闷,要学会自寻快乐、自我解脱;遇事要想得开、看得远;多欣赏自然和艺术之美;外出散步,到公园去听鸟语、去闻花香;晒晒太阳、听听音乐;翻阅美丽的画报,看看可爱动人的照片;找好朋友谈谈心,参加适当的娱乐活动。陶冶性情、开阔心胸,努力控制不良情绪,创造轻松环境,转移注意力,有利身心健康。正如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指导孕妇应“弹琴瑟,调心神,和情性,节嗜欲”以及“节烦恼以养神,节忿怒以养肝,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总之,孕妇必须注意自我情绪调整,保持和谐、稳定、豁达、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