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产程中的配合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妊娠足月,胎儿成熟后,由于孕妇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刺激子宫肌肉收缩,真正临产后,有节奏的子宫收缩与松弛交替,使子宫颈管逐渐缩短、宫口逐渐开大开全,娩出胎儿、胎盘。整个过程平均16小时,经产妇的时间约缩短一半。全程又分三个阶段。
第一产程,即开口期,是从规律的子宫收缩(每5~6分钟1次,持续30秒)开始至子宫口开大10厘米。初产妇平均约需10~12小时,经产妇平均约需7~8小时。随着宫口逐渐开大,胎儿也逐渐下降。医务人员通常绘制“产程图”来客观地记录产妇产程进展的情况,可以很醒目地了解产程进展有无迟缓(进展速度慢于正常范围)、停滞(连续2小时无进展)、延长(时间超过了正常范围),便于医务人员及时发现异常、寻找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例如酌情使用镇静止痛药、严密消毒下做阴道检查、人工破膜与静脉滴注缩宫素加强宫缩等。不少产妇经过积极、恰当的处理,产程可以转好,顺利自然分娩;但也有少数产妇,经过处理无效,则应准备手术终止妊娠。
产程开始后,如果没有产前出血或胎儿头高浮等禁忌情况,应当接受肥皂水灌肠,以免影响胎儿头下降,也有利于加强宫缩和防止产时粪便污染引起感染。如果胎膜尚未破裂,产妇可在室内适当活动行走,有利胎头下降、缩短产程;如果有阴道流水,胎膜已破,应卧床休息,外阴垫消毒纸巾,防止细菌感染,若胎位不正(臀位)或胎头高浮,应抬高床足,取头低足高位,以防脐带脱垂,即脐带从胎头或胎足旁的缝隙中滑入阴道内,甚至阴道外,受压于母胎之间,那将危及胎儿生命。
第一产程的时间相对较长,此期伴随阵阵宫缩,会有下腹部与腰骶部疼痛,主要原因是子宫收缩与宫颈扩张,牵拉子宫上的韧带与腹膜引起的,其程度各人不同。紧张、焦虑、恐惧及不良的语言与环境刺激会加重疼痛。而疼痛又会加重紧张与恐惧,弄不好就形成恶性循环。产痛是阵发性的、有间歇的,产妇完全可以耐受。除了医务人员加强精神与心理护理、体贴关怀、帮助消除顾虑、树立信心外,关键是产妇要善于自我调节、克制、忍耐,在了解妊娠与分娩生理知识的基础上,稳定情绪,不要大喊大叫,宫缩间歇时要和平时一样喝水、进餐(当然以稀粥、鸡蛋、菜汤、面条这类清淡、易消化的为宜),还要定时排小便,以免膀胱膨胀,影响胎头下降与子宫收缩。切忌不吃不睡、吵闹呻吟不止或过早憋气、向下用劲,搞得精疲力尽,造成宫缩无力、宫缩不协调、产程停滞、宫口不开、甚至宫口水肿,导致难产。为了保持体力,必须抓紧时间休息,在宫缩间歇时侧卧屈身、闭目养神、全身放松、养精蓄力;在宫缩疼痛时正确做些辅助动作。产程早期,可用鼻子轻轻吸气,嘴巴呼气,每分钟15次左右;当子宫收缩强烈时,仰卧,两腿屈曲,以腹式呼吸为主,做深而有节奏的呼吸运动,两手轻轻按揉下腹部,吸气时双手向内上方推起,呼气时双手向下方及侧方按摩;腰痛者,以手握拳压迫腰部。千万不可寄希望于使用止痛镇静药物,因药物可以很快经过胎盘传到胎儿,抑制胎儿呼吸,甚至影响小儿智力。产妇在待产过程中,最需要鼓励和安慰,也需要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有的家属一开始就说“她身体很不好,吃不消啊!”、“怎么不快点打催生针?”有的家属对产妇所必须接受的听胎心、测血压等检查不能理解,认为不必这么多的检查。殊不知,周围人的情绪直接影响着产妇的情绪。希望当着产妇的面不要说这些话,有什么要求可以个别对医护人员讲。此外,为了严格无菌操作和确保接生工作不受干扰,不许家属进入产房。在外等候,情绪镇静,不必顾虑。若有胎心不好、难产可能、产妇出血等异常情况出现,一定会及时同家属谈话。家属不要频频询问,以免影响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