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体检中常见的异常和护理

第四节 新生儿体检中常见的异常和护理

一、先天性唇裂及(或)腭裂

重型的唇、腭裂,接生人员一眼就可看出,轻型而单独发生的唇裂或腭裂,则须在体检中发现。它们都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多个基因受了不良因素影响的共同结果。唇裂就是新生儿上嘴唇如兔子样有单侧或双侧的裂口而得名。如果在口腔的上腭部有裂口,称之为腭裂,俗称“狼咽”。唇裂和腭裂可单独发生,也可两种同时存在,症状随畸形程度而定。轻度唇裂或腭裂,仅能影响仪表;重度畸形,可引起吸吮和吞咽困难,容易使食物落入气管,发生新生儿窒息或肺炎。

重度唇裂和腭裂的新生儿,因含不住母亲的乳头和奶瓶的奶嘴,故出生后,一般采用橡皮头滴管滴喂。多在3~6个月内,最迟不得超过1岁,先进行唇裂的整形手术。而腭裂的手术修补,多在2~6岁间进行为宜。如果腭裂严重,影响到新生儿的吞咽功能,可用鼻饲管鼻饲,或放置暂时性的塑料上腭假托,以帮助患儿的吸吮和吞咽。

此种新生儿只有细心喂养,及时手术,才能获得良好的预后。

禁止近亲结婚,避免孕母患病毒感染性疾病,可防止此种畸形的发生。

二、先天性舌系带过短

人舌下部有一条纵行能调节舌的运动方向和范围的带状膜,称为舌系带。舌的活动有助于发音和摄食,如果新生儿先天性舌系带过短,舌的活动受到限制,就可以影响新生儿吸吮奶汁和摄食,也可影响今后的语言和发音。它在新生儿大声啼哭时容易被发现。发现后,可在新生儿痛觉还很迟钝时,不必麻醉,用消毒好的小剪刀,从舌系带前部向根部,将此层尚无血管的薄膜剪断即可。既不会出血,又解决了吸吮不便和今后说话“大舌头”的语音不清问题。

三、先天性肌性斜颈

可在新生儿首次体检或产妇喂奶时,对新生儿抚摸中发现,在新生儿颈部一侧,可摸到一个筋疙瘩。摸它时,新生儿没有任何不良反应。此疙瘩可在皮下上下活动,与肩上紧缩的胸锁乳突肌相连,使患儿头斜向病侧,称为先天性肌性斜颈。以往认为肌性斜颈与胎儿娩出时的产科损伤有关。但近年来却发现没有任何产科损伤的新生儿,也有发生肌性斜颈的。故认为是胎儿在宫内长期受到一种姿势的压力所造成的。

此种斜颈畸形,只影响仪表,而不影响新生儿的健康与生命。并且自然地逐渐缩小。一般在出生后4~6个月就摸不到原来的疙瘩。如果能在新生儿的早期发现,可用手扶住儿头,缓缓地使儿头后仰,并让下颌朝患侧方向旋转儿颈,同时按摩患侧肩上挛缩的肌肉,每次做20遍,每日3次,一般可加速斜颈的矫正。如果保守治疗无效或病程已久,亦可考虑做整形手术。

四、先天性髋关节脱臼

髋关节是由一个半球状的股骨头和一个杯状的髋臼组成的。新生儿出生后,如果检查发现股骨头错位,不在髋臼内,就叫做先天性髋关节脱臼。

先天性髋关节脱臼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有人认为是因胎儿在子宫内所处的位置不正,受到机械性压力或髋关节韧带松弛所造成的。至于由包裹婴儿的方法或尿布的垫法不当,或不慎牵拉或伸展婴儿腿部所引起的髋关节后天脱臼,它与先天性髋关节脱臼的区别,仅在病因上与首次发现的时间上。如果在刚出生时即查出有脱臼,就是先天性的。

检查时,可见新生儿两腿的长短不一,病侧腿的活动受限;臀部变形;病侧股骨头在髋臼上方摸到,而不在髋臼内;而且在换尿布时,两侧大腿张不开,并伴患儿啼哭。

发现以上异常时,要立即请医师诊治。否则日久后可形成假关节,长大后会出现双腿长短不一的跛行。但早期可采用三角形尿布外包扎或用髋关节固定架等治疗,效果良好。

五、男婴隐睾症

男性胎儿的睾丸应随胎儿的发育,逐渐下降至阴囊内。如果在下降的过程中,因精索过短、腹膜后纤维粘连、腹股沟发育异常等原因,使一侧或双侧睾丸未能在出生时下降到阴囊内,停留在腹腔或腹股沟中,就成为隐睾症。隐睾对身体有害,因为腹腔和腹股沟内的温度要比阴囊内高,不利于睾丸的生长发育,对成年后的生殖能力有影响。隐睾发生恶变者也较多。故在检查新生儿时,若阴囊内摸不到睾丸,在该儿5岁前仍有继续下降的可能,若睾丸已下降到离阴囊很近的腹股沟内,医师会给肌内注射绒促性素1 000单位,每周1次,共10~20次,以促进睾丸的下降;若治疗无效,不得迟于6岁做手术,帮助它下降到阴囊内。若手术过晚,睾丸内的曲精细管都已萎缩,则以后的生精能力就不易恢复。

六、男婴睾丸鞘膜积液

在正常情况下,睾丸鞘膜腔内仅积有少量液体,起着润滑鞘膜的作用。如果腔内积储的液体过多,就形成了鞘膜积液。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能自然吸收而消失,无须任何治疗。若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睾丸鞘膜内的积液仍有增或不减,或者感到患儿有行动不便,或不舒服的表现,而且透光试验检查为阳性时,可以到医院进行鞘膜积液穿刺,或行鞘膜切除术。

七、先天性肛门闭锁和肛管闭锁

正常的新生儿在出生后不久,便有墨绿色胎便从肛门排出。初生时检查,在外生殖器的后方可以见到肛门口。如果胎儿出生后24小时未见有胎便排出,检查时,在外生殖器的后方又见不到肛门口的,就叫做先天性肛门闭锁。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胎儿发育过程中,肛管未与直肠下段接通,使直肠以上的肠管与外界不相通,粪便也无法经肛管,由肛门排出。这种小儿的初生体检中,见到有肛门口,但出生后24小时无大便时,扒开肛门口只见一盲端,或用肛表测体温时,肛表无法插入,始发现为一盲端。这就叫做先天性肛管闭锁。

无论是肛门闭锁或肛管闭锁,都需要手术治疗;前者手术较简单,预后良好;后者手术较困难,疗效较前者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