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干预的内容与方法

第14章 新生儿行为的早期干预

第一节 新生儿的认知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发育

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第1个月中,是否如常人所说“只知吃了睡,醒后又吃”呢?不然。他们刚脱离母体,就因受到较冷空气的刺激,发出了第一声啼哭;在为他们擦澡与穿衣时,被我们较冷的手或衣服触碰,会出现手足战栗的动作;用手或奶头触碰他们的口唇或面颊,可引发寻找奶头和吸吮动作;他们还在肚子饿了、尿布湿了、身体不适时,都会有哭闹不安的表现,这些都说明新生儿具备了不少粗浅的认知能力和运动能力。都是因为在新生儿出生前,不但延髓的呼吸、循环、吸吮和吞咽等维持生命的重要中枢已基本发育成熟,而且大脑皮质细胞的分化也已大致完成;皮质下系统也较成熟;皮肤上的触觉、温觉与痛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视觉感受器和听觉感受器都已发育良好。胎儿早期即有胎动,胎动的频率与幅度也随胎龄的增加而不断地增多增强,运动功能的发育也促进了肌肉和骨关节的发育。

但是,因大脑皮质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传导通路神经纤维髓鞘也未完全形成,感觉器官还不够敏感,致使新生儿的运动功能呈现不够规则和不能协调的状态,有待大脑、各感觉器官和运动功能的继续发育成熟,这就为加快这些器官功能发育而进行婴幼儿行为早期干预提供了良好的时机。

第二节 新生儿语言训练的作用

每一个新生儿除具有大脑和各类感觉器官外,还具有一套完整的发音器官。当遇到寒冷、饥饿或疼痛等刺激时发出的哭叫声,就是他们用发音器官来表达感受的开始。他们的模仿能力也很强,在父母或其他喂养和护理的人不断的、面对面的说话训练中,先学会了噘嘴;到2~3个月时,可以发出“喔”、“爸”或“妈”等单词;到4~9个月的学语期,他们会发出“爸爸”或“妈妈”……等双词音;进而由无意识地叫出“爸爸”或“妈妈”,逐渐向谁是爸爸、谁是妈妈的认识上转化,并在听到爸爸或妈妈的声音时,把眼睛和头部转向声音来源处。这就是说,在语言刺激的训练中,使小儿的认知能力和运动能力由浅入深,由外表的表现转向内在联系的方向提高;从而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亦加深了认识的深度;对周围的人、事和物变得更易理解和适应。

但是,同样具有人类的大脑、各种感觉器官与发音器官的婴幼儿,为什么被狼叼走,脱离了人群后,却既不会说话,也不懂人说的话;只会用狼一样的嚎叫进行交流呢?其原因是在大脑、各感觉器官与发音器官发育最快、模仿能力最强的婴幼儿时期被带入狼群后,他所见到的全是四条腿走路的狼群,听到的全是用不同频率、不同声调进行认识交流的狼叫声的缘故。因此,“狼孩”一旦被解救出来,已无法改变其爬行与嚎叫等行为习惯。因不会说话,不会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也就无法理解和适应周围环境,无法融入人类社会。这一悲剧进一步说明:对大脑发育成熟快和模仿能力强的0~3岁婴幼儿来说,其父母不但不能因工作忙碌将小儿独自留在家中,而必须不失时机地给予感觉器官与发音器官以适宜的、有计划的和反复不断的刺激与示范,以促进婴幼儿的认知能力、运动能力和语言听、说能力的发育。婴幼儿行为的早期干预,应从新生儿期开始。

第三节 早期干预的内容与方法

新生儿行为的早期干预,是在“用进废退”的思想指导下,有计划和坚持不懈地对新生儿各个感觉器官和发音器官进行轻重适度的刺激,使其潜能得到较早、较大的发挥以促进智能、运动能力与语言功能的发育。其具体内容有:

一、抚摸皮肤

皮肤上具有触觉、温觉和痛觉感受器。在新生儿期,皮肤的触觉感受器已发育得很好,尤以眼部、前额、口周、掌心和足跖等处的皮肤触觉最为敏感,故皮肤抚摸刺激是早期干预的重要内容之一。皮肤抚摸可分为全身抚摸与局部抚摸两大类。前者是从头到足的抚摸;而后者则是对前额、眼部、口周、手掌、手背、手指和足跖、足趾等暴露且较敏感皮肤的抚摸。全身抚摸的时间、方法与程序如下:

1.全身抚摸最好选在两次喂奶之间的洗澡后进行,因此时小儿处于不饱不饿、情绪较稳定的清醒状态,洗澡时室内温度适宜。小儿可赤身平卧在床上,抚摸者除去手上的饰物,例如戒指、手表或手链等,用温热水洗净双手(如替小儿洗澡与抚摸系同一人操作,已在洗澡前除去了饰物,洗净了双手,则可不重复进行)后,倒些婴儿润肤油于掌心,使手指与手掌沾有润滑油后,开始作抚摸。

2.全身抚摸的注意事项

(1)刺激的强度要适当。在刚开始抚摸时,操作应轻柔;待小儿适应后再缓慢加力,以达到新生儿被刺激后,能有积极而稳定的反应为度。

(2)抚摸的次数与时间不宜过多过久,以免小儿疲惫而进入欲睡状态,或有哭闹不安表现,亦须防止过少过短而缺乏应有的反应,一般以每天洗澡后作一次全身抚摸,每次3~4分钟,最多不超过5分钟为好。

(3)不要让润滑油接触小儿眼睛或脐带残端。

(4)在作抚摸前或作抚摸中,如小儿有轻度哭闹不安,则应轻轻拍拍小儿背,并用“宝宝乖”等安慰语言予以安抚,转为安静后可继续抚摸。如哭叫不停,则应停止抚摸,另找机会重新安排一次全身抚摸。

3.抚摸的程序

第一步 脸部抚摸。用双手拇指由小儿前额中分向小儿左右颞部轻轻按压;再用双手拇指以同样手法抚摸小儿眉部、眼窝、颊部、上唇与下巴,以松缓面部皮肤和肌肉。

第二步 胸部抚摸。抚摸的两手分置小儿两侧肋缘,同时向同侧上外方抚摸至儿肩;恢复到原位,再做一次抚摸,以顺畅小儿的呼吸和循环。

第三步 手臂部抚摸。抚摸者用一手握住小儿一侧上肢,从上臂到手腕作轻轻挤捏与上下搓滚;然后用手按摩小儿手腕,并慢慢摸开握拳的小儿手指,进行小儿手掌和手指的按摩。按同样方法抚摸对侧上肢,以增加小儿手臂的运动能力与灵活度。

第四步 腹部抚摸。抚摸者用一手按顺时针方向进行抚摸。但须注意避开未脱痂的脐带残端,以防脐带感染。腹部抚摸可促进胃肠功能,加速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加快小儿体重的增长和免疫能力的提高。

第五步 腿部抚摸。用手先挤捏小儿一侧大腿、膝部、小腿、踝部、足背、足跖与脚趾;然后用另一手同样挤捏另一侧的大腿、膝部、小腿、踝部、足背、足跖与脚趾,以促进小儿腿脚的运动能力与肌力的发育。

第六步 腰背部抚摸。将小儿由仰卧位转为俯卧位,小儿头偏向一侧,双臂呈弯肘握拳样分置两侧。抚摸者双手放在小儿背脊两侧,从颈部向下抚摸后,再用手指头轻轻按压脊柱两旁的肌肉,以增强腰背肌力。

至此结束抚摸,小儿恢复仰卧位,穿衣与换好尿布后,送回睡篮里。

局部抚摸可在母亲喂奶或为小儿更换尿布时进行,以在喂奶时做局部抚摸为多。可用一手怀抱小儿,让其吸吮乳头,另一手抚摸小儿头、梳理头发、抚摸小儿前额、手臂、手掌或手指,或轻吻小儿的前额和小手,或轻轻拍打儿背、儿臀等,局部刺激可促进母儿间的感情交流,增强小儿心理与社会相适应的效果。

二、听觉刺激

胎儿在子宫内即可听到母体内的各种声音,包括母亲的说话和唱歌的声音,这些声音铭刻在胎儿大脑里,这种印记在出生后依然存在。每当小儿啼哭时,一旦听到母亲的哄声就会骤然停止。听到父母用轻柔亲切的语言同他们说话和交流感情时,就会有模仿父母说话的口型和发音等反应。若其父母或(和)经常养护他们的人员,能在新生儿期经常地、反复地给予听觉刺激,使小儿提前学会噘嘴、吐舌,甚至发出“喔”、“喔”的学语声,可望其语言能力的提前发育与提高,将有利于推进其认知能力的提前发育与提高。

除语言的听觉刺激以外,轻音乐或有节拍的声响,对小儿的听觉发育亦有帮助。

三、视觉刺激

新生儿的视力较弱,一般只能看到20厘米以内的人和物;以红色较其他色彩更具刺激性,较易被看到。故多用红色图片、小球或玩具放在20厘米处刺激其视觉。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其可视距离也会逐渐加大。父母的脸型、说话的口型与表情等,都对小儿视觉有刺激作用,促进小儿的颜色分辨力、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

四、嗅觉与味觉的刺激

新生儿闭着眼也可嗅到母乳的香气,而把嘴巴移向有乳香的乳头,做出吸吮动作。他们还会品味入口的食物是甜、是咸、是酸或是苦。用糖水喂他们时,他们会迅速地咽下;用苦的药水喂他们时,他们会拒食或啼哭。他们喜欢母乳淡淡的甜味和香气,母乳喂养常带给小儿味觉和嗅觉的良好刺激,促进小儿的食欲,提高胃肠道的吸收和消化能力,为智能和体能的发育提供物质保障。

五、前庭运动刺激

抱着小儿或把他们放在摇篮里做各种方向的晃动刺激,可增长他们的平衡能力,为他们日后的行走、跳跃等动作打下基础。

以上各种刺激法均对小儿智能、体能与语言能力的发育具有不同的作用。若能组成不同的组合同时进行刺激,所起的作用将更大。例如:在小儿洗澡后安排一次全身性抚摸,并配以放轻音乐和语言刺激;在给小儿母乳喂养的过程中,小儿母亲一手怀抱小儿,另一手则作小儿前额、面颊、前臂、手腕、手掌等局部抚摸的同时,母亲微笑的面庞与爱抚言语,以及母乳的香甜可口,使小儿的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和味觉同时受到刺激,更能促进新生儿大脑的发育,使认知能力、运动能力与语言能力迅速提高,有利于新生儿良好行为或习惯的提前形成。

过去人们也习惯在母乳喂养时配以局部抚摸和语言刺激,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未能提到开发小儿智力、体力与语言交流能力的高度来认识。随着医疗护理技术的发展与认识的提高,不仅添加了全身性抚摸与局部抚摸的内容,并把这些操作制度化、常规化,持之以恒地进行。

由于0~12个月是婴幼儿成长最快的1年,他们每一个行为动作出现的早晚,都预示着婴儿智力发育的好坏。在智能发育的认知、运动、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的不同领域,应按不同年龄,不同发育水平,超前1个月安排相应的行为训练项目,循序渐进地进行干预。以上所介绍的新生儿行为早期干预,是根据正常新生儿的发育现状拟订出来的。新生儿的早期干预只是婴幼儿行为早期干预的开始,随着婴幼儿的发育成长,在各个阶段还应进行修改与补充,负有养育责任的父母,应在医护保健人员的协同配合下,为培育出既聪明又健康的下一代而努力。

六、新生儿行为早期干预的程序

根据我国目前大多数孕妇可住院分娩,并在分娩后母婴同室住院数日后再出院在家“坐月子”的情况,小儿在出生后的头几天,应由医院的医护人员先进行新生儿洗澡与全身抚摸的操作示教,然后则配合小儿父母共同完成新生儿行为早期干预的各项训练,小儿随母出院后,则由社区医保人员继续协助小儿父母来完成。

(陈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