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足月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一)外 观
头部外形正常,但较躯体为大,哭声响亮,肤色红润,四肢活动自如,外生殖器能分出男女,有正常大小便。
(二)体 温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且皮下脂肪比较薄,故体温调节功能比较差,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波动。因此,出生后,在低于母体温度的环境中,体温急剧下降,易发生体温不升,故在剪断脐带后,须迅速用衣、被和室温的调节来保暖,方能使其在4~12小时内,稳定地保持肛门所测体温在37℃左右。因腋下所测的体温,要比肛门测得的低0.5℃左右,如用腋下测温,则须保持在36.5℃左右。
(三)体 重
出生后的最初1~2天内,因吃奶量少,而且经过皮肤和呼吸蒸发排出的水分又较多,还排出些大小便,故在生后2~4天内的体重,反较出生时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超过10%。生后4天以后,体重才开始逐渐回升。约在1周后,可恢复到出生时体重。如果体重的下降幅度过大,或者回复过晚过慢,都应查找原因后进行处理。
(四)呼 吸
一般在生后10秒钟内就有自主呼吸,但较表浅而不规则,或有暂停现象。先为胸式呼吸;出生12小时后,逐渐变为腹式呼吸。一般呼吸先较快,每分钟达40~60次,出生2天后,可逐渐减慢到每分钟20~40次。
(五)心 率
心率波动较大,一般每分钟在120~140次,以后逐渐减慢到每分钟120次左右。刚哭完和刚吃完奶的新生儿的心率会增快一些。
(六)消化功能
新生儿的肠道相对较长,吸收面积较大,所以能适应大量流质饮食的吸收。胃的上口处,贲门括约肌较弱,关闭较松;而胃的下口处,幽门括约肌则较强,关闭较紧,加之胃的容量又小,所以容易发生奶液倒流入口腔后溢出,这就是所谓溢奶现象。
新生儿因肝脏内的糖原储备量不多,因此在出生8~12小时后,就应开始喂奶或喂糖水,以免发生新生儿低血糖。
生后12小时内一般有墨绿色黏稠的胎便排出。若24小时后仍不排胎便,应检查原因。
(七)泌尿功能
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可排尿,有时甚至还未剪断脐带以前,即将尿排到产台上。尿液清亮,色微黄,每日7~10次不等。若新生儿生后24小时,虽经喂水仍未见尿液排出,也应检查无尿的原因。
(八)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功能
新生儿有吸吮、吞咽、拥抱和握持等反射;瞳孔有对光反应;听觉和嗅觉较弱;皮肤上的感受器中以痛觉较迟钝;但触觉和温度觉较灵敏。因大脑尚未完全发育好,故常有不协调或不自主的动作出现。
(九)睡 眠
新生儿每昼夜平均睡眠15~20小时,除吃奶和换尿布外,几乎都在睡眠中。以后,随着新生儿的成长,睡眠时间会渐渐缩短。如果新生儿常常睡不久就啼哭不安,应检查睡不久和常啼哭的原因。
(十)皮 肤
四肢末梢或手脚上的皮肤易发凉或出现青紫色。关节屈曲部和臀部的皮肤上,常被灰白色的胎脂覆盖,此种胎脂有保护皮肤和防止散热的作用。如果胎脂软而薄,则可在数小时后开始逐渐被吸收,不必清洗掉,如果胎脂过厚,可用消毒好的植物油轻轻擦薄。
出生3~4天后,全身皮肤变干燥而开始“脱屑”,约1周后脱净,露出新生婴儿特有的柔软光润的粉红色皮肤。
(十一)免疫功能
新生儿可从母体获得某些抗体与免疫球蛋白。故出生后,半年内对母亲曾患过的麻疹、风疹、腥红热、白喉等疾病有被动免疫能力,故半岁内的婴儿一般不会得麻疹、风疹等病。但缺乏自己合成免疫球蛋白的能力。所以,对其他诸多疾病的免疫力都很差,在得病后病情往往较重,且容易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