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的重要性
一、何谓胎教?
胎教思想始于我国,2000多年前《史记》中就论有“太任有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用现代的医学观点来看,就是重视宫内环境的保护,首先就是优化孕妇的心理卫生和母、胎之间的心理感应。即孕妇除了要重视自身的营养、周围环境的影响外,尚要努力培养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体验,以便使胎儿在良好的宫内环境中受到感应。也就是根据中医的“外感内化”原则,母亲将外界给予的影响转化为心理上的变化,心理上的变化又转为生理上的变化,从而影响胎儿大脑的发育;而不是母、胎神经系统的直接联系。
胚胎演变的过程正是神经系统不断发育完善的过程。随着胎儿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生理功能也在日益发展,生理反射活动也日益加强。有研究表明,4个月的胎儿对光线就很敏感,5~6个月的胎儿就开始有触觉,7~8个月的胎儿就有了听觉。在胎儿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完善的过程中,孕母受到外界良好的刺激,保持心理上的良好状态,促使内分泌等的平衡协调,通过血液流经胎盘到达胎儿体内,有利胎儿生理特别是大脑的发育,以达到胎儿天资向良好的方向发展。简言之,胎教就是优化胎儿的生理,尤其是优化其神经系统。
二、胎教的内容
既然胎教的实质是优化胎儿的大脑,那么,如何使胎儿大脑发育得早、发育得快和发育得好呢?除了供给充分的氧气和营养、防止有害物质的损害外,就是必须提供丰富适宜的客观刺激,促使大脑获得外界信息,并且与外界交流信息,而这些客观刺激包括听觉刺激、触觉刺激、视觉刺激等等。
(一)音乐胎教
胎儿的大脑绝不是在一个寂静无声的世界中发育的。胎儿生活在母腹的音乐世界里,在母体内可获得血管音、肠蠕动音等刺激,促使大脑发育;但是,如果从外界给胎儿施加更多更好的音乐刺激将有利于大脑发育。
优美动听、和谐悦耳的音乐,如小夜曲、随想曲等西方古典音乐、轻音乐、吉它曲、钢琴曲等供孕妇欣赏,听后心旷神怡,得到高雅美妙的享受,陶冶性情,进入怡然宁静状态,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平衡协调,使胎儿良好发育;另一方面,音乐可以透过孕妇腹壁直接刺激胎儿听觉神经系统,听觉神经细胞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发生生化反应,传到大脑相应部位,加速大脑的发育,使脑功能趋向完善。现代西方普遍采用音乐胎教,用音乐丰富胎儿的听觉刺激,收效颇佳。我国不少地区也开展音乐胎教,事实说明,音乐有利于胎儿大脑发育,出生后的孩子聪明伶俐、头脑灵活。
音乐胎教应持之以恒。孕妇要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欣赏音乐,对于乐曲的选择要很讲究,一定要选择轻松、舒缓、和谐的乐曲,也可选择旋律优美、节奏悠扬、声音典雅的古典音乐,而不能选择那些尖、高、细的声音,摇滚乐、迪斯科等强刺激的劲歌以及单调刺耳的噪声会使胎儿暴躁不安。听时将放音器置于孕妇腹壁上,使声音通过腹壁直接传入胎儿听觉器官,刺激大脑发育,音量要适宜,同时孕妇在胎儿头部进行适当抚摸,以刺激胎儿触觉,使胎儿听觉与触觉神经活动发生联系,更有利于大脑神经系统发育。
(二)与胎儿进行情感交流
父母温柔慈爱的语言对胎儿大脑发育也很有利。有人主张,在胎儿期就可以给孩子起个乳名,父母经常隔着母亲腹壁呼唤孩子乳名,还可进行轻言慢语的交谈,借此沟通情感,创造孕育孩子的最佳气氛,这样使孩子出生后不感到陌生,适应力强。孕期,父母还可以带着愉快的心情哼哼乐曲、吟吟诗歌、咏咏词、通读文章,这些声音也和歌声一样,对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起着良性刺激。当然,进行情感交流,首先不能漫不经心,不论是简单的唤名对话,还是吟诵诗文,都要充满爱意;其次要持之以恒,要使其成为孕期生活的内容之一,不能认为高兴时候唱上一曲、读上一段便一劳永逸了。此外,在刺激胎儿听觉的同时,孕妇还要用手轻轻触动胎儿,逗引胎儿运动。
(三)胎动训练
正常情况下,妊娠至16周,即怀孕4个月时,胎儿开始在羊水中活动,孕妇自己可以感到胎动。如果孕妇对胎儿适当地做抚摩动作,训练和激发胎儿在母体内的蠕动,加强对胎儿运动觉的刺激,也可促进大脑发育。
从怀孕满4个月开始,每晚就寝前,孕妇平躺在床上,腹部放松,双手置于腹部,以手指轻轻压抚胎儿,不久胎儿就会出现胎动,这是胎儿对母亲爱抚的回答。怀孕7~8个月后,可以轻轻推动胎儿,令其在母亲子宫中“散步”和“加大运动量”,每天这样训练10~15分钟,直至预产期前2~3周止。如此训练,婴儿出生后反应灵敏,站立行走均早。训练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粗暴的按摩动作,以防发生胎盘早期剥离、胎膜早破等意外;若有宫缩、腹痛或阴道流血,应禁止这种胎动训练。
要优生优育,必须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胎教,并且要求父母双方共同创造优雅的胎教环境,共同参与胎教活动,使胎儿受到良好的刺激和感应,保证胎儿健康成长。
(陆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