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常见的几种症状
一、产后小肚子痛
大多数产妇在分娩以后的48小时内,还感到小肚子(下腹部)疼痛,呈阵发性,特别是分娩过程较短或经产妇更为明显。在新生儿吸吮乳头时,疼痛也可加重。这是由于子宫在产后有不规则的阵发性收缩,叫做产后宫缩痛。属于正常现象,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痛时,在小肚子里可摸到凸起发硬的子宫;用手轻轻按摩它,可以减轻疼痛。以后,这种疼痛也将随着子宫的日渐变小,而逐渐减轻和消失。子宫就是要通过这样不断地收缩变小,而逐渐恢复到怀孕前的大小。如果子宫腔内残留有血块、大块蜕膜甚或部分胎盘组织残留时,也可引起产后下腹痛,但比一般产后宫缩痛剧烈,常与阴道出血相伴发生;或者伴有较多的血性恶露久久不净;或者伴有子宫缩小的速度缓慢,子宫有压痛等,应尽早找医师诊治。肌内注射子宫收缩药物——例如缩宫素,内服中药生化汤或益母草膏,可帮助子宫收缩,以排出宫腔内的残留血块和组织后,下腹痛就能明显减轻和消失。
产后1~2天的小肚子胀痛,还可因产后尿潴留和便秘引起的肠胀气等而引起。
二、多汗和排尿困难
产妇在产后都容易出汗,特别是在产后的最初阶段出汗特别多,常在一觉醒来就满脸满身的大汗。遇到天热和室内温度过高时,出汗就更多。产妇产后的尿量也很多,每4~6小时,就得排尿1次。这是因为分娩后胎盘激素突然撤退,在孕期产妇体内聚积的大量水分,要通过皮肤的出汗和肾脏分泌的尿液来排掉。所以多汗和多尿是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治疗,常在几天后就可以自然好转。汗多时,要随时用干毛巾擦干,最好每晚用温水擦澡1次,还应勤换内衣裤,以防感冒。
大多数产妇产后都能顺利地自行排尿。但若分娩进展得不够顺利,胎儿的先露部分(一般是胎头)较长时间地压迫膀胱,可使膀胱黏膜水肿,膀胱的收缩能力因此而下降;或者因胎儿较大,腹壁松弛,排尿时使不上劲;或者因会阴伤口肿痛,对排尿有恐惧心理和尿道与膀胱颈的反射性痉挛;或者不习惯躺着小便;或者是憋尿时间过长等,往往会出现排尿困难,排不出尿或排不净尿等。所以,产后3~4小时,膀胱尚未充分胀满前,就应鼓励产妇先用便盆在床上取卧式小便。有怕尿湿床垫的顾虑时,可让产妇坐在床上或坐在床旁便盆上小便。如果仍不能排尿,一般可让产妇起床,取半蹲式,多可自行排尿。此时仍未排尿的,可加温开水冲洗尿道口和会阴,并打开水龙头引出滴答流水声,常可诱导排尿。再不行的,还可用手压或针刺脐部与耻骨之间的气海、关元等穴位,使针感向尿道传导引尿。上述诸法都无效时,就在严密消毒的情况下导尿。若是膀胱水肿引起的尿潴留,可在导净小便时,加用消毒温盐水灌洗膀胱数次后,多可自行排尿。
三、大便干结排便困难
大多数产妇在产后第1~2天,甚至好几天不解大便。其原因可能有五:一因产前或宫缩开始不久时,曾经用肥皂水灌肠,使肠内所剩的大便很少;二因产时和产后的第1~2天,食欲未能恢复正常,所吃进的饭菜等食品量不多;三因产后卧床时间多,活动时间少,使肠蠕动减弱;四因产后腹部和盆底的肌肉和筋膜松弛,腹腔内压力降低,使产妇使不上劲来排大便;五因分娩后,直肠内和肛门口痔疮的肿痛,使产妇不敢大便。
若产后3天或3天以上不排便,就应当先将一支开塞露塞入肛门内,以刺激直肠,引起排便反射,或用肥皂水灌肠,直接洗出直肠内积存的干大便后,如24小时不大便,就塞一支开塞露,或每晚临睡前服果导片1片,或按自己通常用的通便药,例如番泻叶等,保持大便通畅。
为预防有痔疮的产妇产后便秘,还可在分娩中,当胎儿头部快从阴道内排出以前,请接产人员在保护会阴的同时,压迫肛门,防止痔从肛门脱出;如果痔已脱出肛门口,则在胎儿娩出后,迅速将痔回送入肛门内。如果在产后大便时再度脱出,就在清洗外阴和肛门后,将脱出的痔再送入肛门内。必要时,可先做温热水坐浴,减轻痔的水肿后,在痔的表面涂些软膏,再用手指将痔慢慢推入肛门内,肿痛就可逐渐消退。
此外,产后注意多吃水果和青叶蔬菜,尽早下地活动,做产后康复体操,加强体力锻炼,并养成每日定时大便的习惯,对预防产后便秘都有帮助。
四、乳房肿痛
在产后1~2天内,一般产妇可能感到双侧乳房发胀,并可挤出少量乳汁。如果在产后3~4天内,喝了过多的鱼汤或肉汤,可因刚刚开始下奶,就受到汤汁的刺激,乳腺分泌过早和过多,积存在尚未完全通畅的乳腺管内,乳房就因为过度的肿胀而产生疼痛。发生乳房肿痛时,如为双侧性的,而且肿痛的局部皮肤没有发红或压痛,还属正常现象;如果乳房除胀痛外,还有高热、畏寒和局部硬结、皮肤红肿并有压痛,这种乳房肿痛,就不是正常现象,有可能发生了乳腺炎。应立即去医院诊治,以免发展为乳腺脓肿,影响婴儿的母乳喂养。
五、产后发热
产妇产后的当天,体温可略有上升,但在38℃以内。24小时后多恢复正常体温。如果产后24小时至10天内,连续2次测体温,都在38℃以上,就应想到产妇是否患有产褥感染。此外,在这段时间里可引起产妇发热在38℃以上的疾病,较常见的就是急性乳腺炎和乳腺脓肿。还可以是泌尿系统的感染、呼吸系统的感染或是产褥中暑等。所以,产妇产后一有发热,就应尽早就诊。积极查找发热的原因,进行病因治疗,切不可盲目地吃退热药,或自己随便进行一些治疗,以延误病情的诊治。
六、产褥期阴道出血
一般情况下,产妇产后2小时内的阴道出血量较多,2小时后,出血量就逐渐减少,如果产后24小时内,阴道的出血总量超过500毫升,就叫做产后出血。产后一般要留在产房里观察2小时,不出血后才送入休息室,让产妇休息。但在产后24小时内,在休息室的阴道出血,仍应计算在产后出血量内。
在产后24小时以后的阴道出血,才叫做产褥期出血。产褥期出血可因处理产后出血未彻底而引发,例如因胎盘胎膜排出不全的产后出血,在处理中取出一些胎盘或胎膜组织后,出血停止,但还有部分组织在宫腔内残留,在产后24小时后,可再发生产褥期阴道出血,当然,有的虽有胎盘胎膜组织残留在宫腔内,但在刚分娩后却没有大量的出血,直等到产褥期才出现阴道大出血的。所以,无论有或没有产后胎盘胎膜残留的宫腔出血史,发生产褥期出血后,首先都要考虑是否子宫内还有残留的组织未被取净,其次才考虑是否因有继发性宫腔感染,或者是胎盘附着面的复旧不全等原因。
另外,在剖宫产手术中,多将宫腔内的胎盘胎膜,在肉眼直视下取净,因此剖宫产术后的产褥期出血,因胎盘胎膜残留在宫腔内引起的较少。而因子宫切口方面的原因,例如有继发感染、伤口愈合不良或裂开出血则较多。产褥期出血的失血量,以剖宫产后子宫伤口愈合不良,出现血管断裂的出血为最多,且来势凶猛,或者反复地一次比一次多的出血,可并发休克,如果不及时处理,可危及产妇的生命。因此,在产褥期一旦发现阴道出血超过一般的月经量,或有大血块时,应及时就医。在就诊时,产妇和陪伴的家属和亲友们,应向医师尽量提供分娩当时的情况和产时产后失血量的多少,以供医师检查和治疗时的参考。
因胎盘胎膜残留在子宫腔内的阴道出血,是在产后约10天左右发生,为多次反复出现的、也可突然一次大量出血,出血前可以没有任何预兆。但在诊断明确后,在抗生素控制感染的同时,做刮宫术,清除子宫腔内残留的组织后,子宫出血即可停止。所以,有产后10天前后的阴道出血时,切不可因怕刮子宫而不及时止血,造成更大的失血与痛苦。
因剖宫产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出血,多在手术后2~3周发生,常须及时切除子宫才能止血,一有发生,则不得姑息等待,确诊后,可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的同时做剖腹探查术。术中证实术前诊断后,即应做子宫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