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概念辨析
在研究教师专业化内涵前,有必要先界定“职业”和“专业”的概念,以及职业与专业的关系。
(一)职业的概念
在中文里,从词义学的角度分析,“职业”一词是由“职”和“业”两字组合而成的。“职”字包含着责任、工作中所担当的任务等意思;“业”字包含行业、业务、事业等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将“职业”解释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对于“职业”的学术定义,各种不同学派的专家和学者着眼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出发阐述了对于“职业”的不同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的观点。
1.社会学家对职业的定义
美国社会学家泰勒在其《职业社会学》一书中指出:“职业的社会学概念,可以解释为一套成为模式的与特殊工作经验有关的人群关系。这套成为模式的工作关系的结合,促进了职业结构的发展和职业意识形态的显现。”
美国社会学家塞尔兹认为,职业是一个人为了不断取得个人收入而从事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活动,这种活动决定着从业者的社会地位。日本社会学家尾高邦雄认为,职业是某种一定的社会分工或社会角色的持续实现,因此包括工作、工作场所和地位。
我国学者吴国存综合以上观点,将社会学的职业含义概括为:第一,职业首先是一种社会位置,个人取得这种位置的途径可能是通过社会资源的继承或社会资源的获取。但是,职业不是继承性的,而是获得性的,是个人进入社会生产过程之后获得的。第二,职业是已经成为模式并与专门工作相关的人群关系,或者说是已经成为模式的工作关系的结合。它是某种从事相同工作内容的职业群体。第三,职业同权力密切相连。一种是拥有垄断权,每一种职业(群体)的社会分工,都有自身的位置和作用,是别人对他们的依赖,对他们的需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对他人的权力,而且总要维持这种权力,保持自身的垄断领域;另一种是经济收益权,任何一种职业(群体)凭其被他人所需要、所依赖,获得经济收入。第四,职业是国家授予和认可的。任何一种职业,必定为社会所承认,职业的存在有法律效应。
2.经济学家对职业的定义
日本劳动问题专家保谷六郎认为,职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为了生活而连续从事的活动。国内有些学者认为,所谓职业,是指人们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工作。职业是人的社会角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另有学者给职业以如下定义:职业是劳动者足够稳定地从事某项有酬工作而获得的劳动角色。
经济学上的职业概念更强调职业的经济特殊性。人们从事某种职业,必定从中取得经济收入。换言之,劳动者就是为了不断从中取得收入,才较为稳定、长期地从事某一项社会分工,从事该项社会职业的。没有经济报酬的工作,即使其劳动活动较为稳固,也并非职业。经济学家同时也认同,职业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社会分工体系中劳动者所获得的一种社会劳动角色。
3.职业的特征
虽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对职业概念的分析各有侧重,但他们都涉及了职业的三个最重要的特征。
一是经济特征。从个人角度看,人们从事特定的职业,必然从职业劳动中获得经济报酬,以达到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可以说,职业是个人获得经济收入的来源,是个人维持家庭生活的手段。从社会角度看,职业的分工是构成社会经济制度运行的主体,职业劳动创造出社会财富,从而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是社会特征。职业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每一种职业都体现了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职业岗位上为社会整体做贡献,社会整体也以全体成员的劳动成果作为积累而获得持续的发展和进步。
三是技术特征。任何一个职业岗位,都有相应的职业要求,而要完成职业岗位的职责要求,必须具有特定的知识和技能。所有的职业岗位都对任职者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考核证书、上岗培训合格证、专业工作年限等有具体规定,只有达到职业岗位的起点要求才能上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为职业下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职业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
(二)专业的概念
专业,目前有两种意义上的理解,一种是教育学意义上的,主要指学科分类(speciality),如中文学科专业;另一种则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指专门职业(profession)。本书的“专业”则特指后一种。
1933年,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和威尔逊在他们的经典研究《专业》一书中,首次为专业下定义。他们认为:“所谓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是一种需要特殊智力来培养和完成的职业,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服务。”[1]
郑肇桢对于专业内涵的认定可以概括所有观点,即专业具有八大特征:(1)有极重要的社会功能;(2)有相当的工作难度及复杂的技巧;(3)工作者常需解决新的问题;(4)需有一套在工作时的道德守则以自律;(5)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并且只在高等学府中或在相同的水平上才进行学习;(6)工作者必须有若干决策自由,以应付常规以外的事态;(7)工作者要有严谨的组织,以制定工作之应有标准,包括工作条件及应负之责任;(8)由于受较长时间训练及负相当责任的影响,故其享有的社会地位及待遇,都比一般职业要高。[2]
(三)职业与专业的关系
通过对职业和专业的概念分析,从社会分工与职业分类的角度看,职业是人赖以生存的社会分工,是谋生的工作;专业又可称为专门职业,是社会分工、职业分化的结果,是社会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达到一定深度的表现。专业高于职业,专业更强调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精神,而职业只是一种谋生手段。职业的本质在于“重复”某一个行业的基本操作行为,并不需要过多的“心智”劳动。专业的本质却在于不断改进、完善和创造。一般来说,从事专业化劳动的群体多为脑力劳动者。他们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理论、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3]
(四)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包括:第一,教师专业化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4]
2.教师专业发展
一般来讲,按不同的构词方式,汉语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可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教师专业·发展”,按这种构词方式,“教师专业发展”可能被理解为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作为一门专业,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另一种是“教师·专业发展”,按这种构词方式,“教师专业发展”则被理解为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研究者一般是采用后一种构词方式来理解的。
3.联系与区别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这两个概念,在不同的研究文献中,研究者的理解是不同的。研究者较为统一的认识是,“就广义而言,两个概念是相通的,均用以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当将它们对照使用时,主要可以从个体、群体与内在、外在两个维度上加以区分,教师专业化主要是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而教师专业发展则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5]。
“教师专业化”更多的是从社会学角度加以考虑的,“教师专业发展”则更多的是从教育学的维度加以界定的。从“教师专业化”到“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概念的变化或话语的转变,还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两个转向,即由教师群体专业化转向教师个体专业化和由教师被动的个体专业化转向教师积极的个体专业化,即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体现的是一种教育思想或思潮,是一种教育制度;而“教师专业发展”则包含的是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种具体的实践过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