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论与建议

五、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运用自编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适应调查量表》对宁波市6所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适应总体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在职业适应各要素中,工作适应情况得分最低;教师职业适应得分随着学历水平的提升而提高,随着周课时量的增加而降低;中级职称教师职业适应得分最低。院校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适应水平,特别需要加强和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重视对本科及以下学历以及中级职称教师的帮助和辅导,适当降低周课时量在17节及以上教师的工作量,以提高专任教师职业适应水平。

(一)院校需要更加重视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当前各院校已全面推进“十三五”建设,各校规划也都列出了一系列关于管理体制、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和措施。院校改革和工作的推进需要以教师的专业能力为基础,教师适应并融入到改革行动中去,是改革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因此,院校在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推进改革的同时,需要加强教师培训。一方面,要让教师切实了解和认同院校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措施;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师对改革的适应水平。科学研究是高职教育体现“高等性”的重要因素,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条件,这在内涵发展阶段尤为重要。院校需要通过搭建科研平台,组建科研团队,引导教师真正参与企业生产和技术研发的实践过程,扩大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究的深度等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二)加强教师社会服务的平台建设和过程管理

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也是高职院校体现地方性办学的重要属性。社会服务不仅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能力,也需要院校搭建相应的平台,为教师的服务实践提供支持和保障。因此,院校一方面需要搭建企业实践及社会培训平台,更进一步加强对本科及以下学历教师的帮扶,提升他们的社会服务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社会服务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将社会服务作为教师晋升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实践中去。

(三)加强对中级职称教师的全面指导和帮扶

对于院校而言,中级职称教师是院校发展的青年骨干力量。对于教师而言,中级职称也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院校需要重视中级职称教师工作与发展之间的平衡,在赋予其工作任务的同时,加强对其的专业指导。首先,建立针对中级职称教师的帮扶和指导制度。院校可以通过建立“成长导师”制度等途径,为中级职称教师配备高级职称指导教师,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帮助中级职称教师提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其次,加强业务培训。针对中级职称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建立校院二级的培训制度,分别开展学科领域和教学领域能力提升的专题培训。最后,加强教师队伍团队和梯队建设,引导中级职称教师分层、分类发展,让每位中级职称教师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降低“高原现象”对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四)引导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方面取得合理的平衡

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的核心,科研和社会服务犹如“两翼”,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无疑,过多的教学工作量会影响教师投入到科研和社会服务中的时间,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从长远看,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认真核定教师工作量,尽可能将教师的周教学课时量设定在16节以下;同时,通过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引导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间平衡分配时间和精力,促进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198.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198.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727.

[4]樊富珉.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心理适应[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45-50.

[5]陈会昌,胆增寿,陈建绩.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APAS)的编制及其初步常模[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3):28-32.

[6]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348-349.

[7]戴锐.新教师职业适应不良及其防范[J].教育探索,2002(4):95-97.

[8]冀斌.人格发展的模式与职业适应的人格心理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120-122.

[9]方俐洛,凌文辁,刘大维.职业心理与成功求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31-42.

[10]郭平.当代青年的职业适应[J].中国青年研究,2006(7):78-80.

[11]陈时见.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27.

[12]金美玲.延边地区初中初任教师教职适应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08.

[13]冯健榕.高中新教师职业适应性的现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4]余燕黎.重庆主城初中英语新教师职业适应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

[15]陈时见.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30.

[16]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56.

[17]郭娜.初任小学美术教师入职适应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18]钱懿琦.初任教师入职适应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19]冯健榕.高中新教师职业适应性的现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0]余燕黎.重庆主城初中英语新教师职业适应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

[21]钱懿琦.初任教师入职适应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2]张睿.中小学新教师职业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3]张睿.中小学新教师职业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4]崔新玲.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职业适应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25]钱懿琦.初任教师入职适应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6]郭娜.初任小学美术教师入职适应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7]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56.

[28]参见王琪,韩利红,张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适应:结构模型与实施特征[J].教育与职业,2018(13):84-89.

[29]蔡怡,张义平,宋现山.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基于江苏高职院校师资发展的现实考察[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6):29-32.

[30]张俊超.大学场域的游离部落——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31]寇冬泉.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结构、特点及其与工作效果的关系[D].重庆:西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