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讨论

三、讨论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

本研究提出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的理论结构包含职业价值认同、职业情感认同和职业行为认同三个二阶因子,经过实证研究,将理论结构包含的三个二阶因子修正为自我角色认同、行为方式认同和外在角色认同。职业认同从来不是固定的和预设的,而是从多种社会情境中发展而来的,它是一个永远进行着的动态建构过程。[44]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建构过程与普通教师不同,有其特殊性。首先,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受到传统身份崇拜和价值体系、国家政策及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并对其社会地位和声望等外在角色认同产生重大影响。[45]其次,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之下,高职院校教师通过自我反思的方式内化其职业认知和情感,形成内在角色认同,并以此调节自身的行为方式。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实证结构既反映出其职业认同受内、外部因素作用的现状,又体现了影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内、外部职业特点。[46]因此,由自我角色认同、行为方式认同和外在角色认同三个二阶因子构成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实证结构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能够更好地反映高职院校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对强化和提升该群体的职业认同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的特点

根据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均值和标准差得分(M=4.034,SD=0.890)可知,超过50%的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高于4,大约有85%的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高于临界值3(见图3.1)。这表明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较高,但尚存在提升空间。在职业认同的三个组成维度中,行为方式认同、外在角色认同、自我角色认同得分依次降低。这一结果表明:一方面,受传统价值体系和身份崇拜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声望与地位相对较低,这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对职业的自我角色持相对消极的态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这使得他们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行为方式持相对积极的态度。

图3.1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得分正态分布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在性别、学历和职称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性别、学历和职称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不大。

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行为方式认同在职称上存在显著差异。职称越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行为方式认同水平越高。这一结果表明:随着职称的不断晋升,高职院校教师对其职业责任的履行和工作任务的完成所必需的行为的认同度不断提高,对有利于提高其工作效能的“应然”职业行为方式的认同度不断增强,最终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行为方式认同水平持续提升。[47]

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在月收入上存在显著差异,职业行为方式认同在月收入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月收入越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和职业行为方式认同水平越高。这一结果表明:高职院校教师特有的工作特征决定了稳定和体面的收入是体现其职业价值的重要标准,也是高职院校教师获得和保持职业自尊感、忠诚感和归属感的必要条件,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教师表现出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行为。[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