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量表的编制

一、初始量表的编制

通过上节文献梳理可以发现,目前学界对于教师职业适应的内涵和外延指标并没有共识。研究者多是根据自己对“适应”及教师职业内容的理解而关注教师职业适应的主要方面。但总体而言,教师工作的内容,即教学活动、学生管理、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等要素在研究中均受到关注,是各研究中教师职业适应量表的重要方面。基于车文博对职业适应性的定义,“个人自身的条件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职业劳动的要求,也就是个体与职业环境的顺应程度。自身条件包括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两个方面。一个人的职业适应性只有在他的职业实践中才会成为现实,才能得到发展和印证。职业适应性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职业规范、职业技术、工作环境、职业群体中人际关系(包括干群关系)等方面的适应”[27],本研究认为,教师职业适应指教师与学校环境的良好调适状态,即教师能够感觉良好地履行和完成学校环境和教师角色所赋予的各项任务。教师的职业适应包括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两个方面:外部视角主要指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要求,教师对学校规范、任务的遵从和履行情况;内部视角主要指教师在履行规范、完成工作时的内心感受。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适应体现为教师能较好地胜任本职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及职业规范要求的适应。胜任本职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适应的核心和基础,人际适应、环境适应及职业规范适应可以进一步促进教师更好地提升职业适应的整体水平。高职院校教师本职工作应包括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基于高职院校与产业发展、企业生产存在着紧密联系的发展现实,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主要体现为企业实践。

基于上述内涵和构成要素的分析,本研究对10名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了访谈,分别记录了他们对工作胜任、职业规范、人际关系以及工作环境适应的描述,根据描述完成初始问题设计。之后,分别请台湾高雄师范大学教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教授以及4名职业教育研究博士、3名专业研究人员对题目进行逐个讨论、完善,最终形成由21个题目构成的初始量表(见表4.1)。

表4.1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适应初始量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