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适应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二、国内关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适应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本研究借鉴车文博对职业适应的界定,“个人自身的条件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职业劳动的要求,也就是个体与职业环境的顺应程度。职业适应性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职业规范、职业技术、工作环境、职业群体中人际关系(包括干群关系)等方面的适应”[16],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适应界定为“高职院校教师符合职业要求的程度,与学校环境的良好调适状态,即个体能够感觉良好地履行和完成学校环境和教师角色所赋予的各项任务。包括职业规范适应、工作内容胜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环境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等要素”。后续的调查研究也将围绕以上四个要素展开。

(一)关于教师职业适应内涵的研究

研究者多是在对“适应”“职业”“职业适应”内涵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师职业适应”的内涵进行界定的,主要观点可以分为“过程说”和“过程—结果说”两种。

“过程说”认为,教师职业适应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又可以分为“互动—和谐过程说”和“角色转换过程说”。前者认为职业适应是教师个体与教师职业要求互动以达到和谐的过程[17],后者认为职业适应是新入职教师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变的过程[18][19][20]。“过程—结果说”认为,职业适应是教师自身与职业及职业环境进行互动以达到和谐的过程和结果,职业适应贯穿整个教师职业生涯阶段。[21][22]“过程说”和“过程—结果说”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前者更加强调教师与职业要求和环境的互动过程,后者在强调互动过程的同时,也关注了职业适应的结果,并用“职业适应水平”的概念通过量化的方式表述出来。为了量化表达教师职业适应的程度,研究者提出了“职业适应水平”的概念,认为职业适应性或职业适应水平是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适应外部条件和客观需要所达到的程度,或某一时点上职业适应的程度,并编制了教师职业适应问卷对幼儿园、小学、中学及中职教师进行调查。

(二)关于教师职业适应构成要素的研究

不同研究者对教师职业适应构成要素的划分差异较大,代表性的观点包括:(1)“三要素说”,包括职业技能适应、职业人际适应、职业心理适应。[23](2)“四要素说”,包括职业角色适应、职业能力适应、职业人际适应、职业心理适应,或教育对象适应、知识适应、技能适应、心理适应。[24][25](3)“五要素说”,包括教师的职业认同、教师职业技能适应、教师职业心理的适应、教师的职业人际适应、任职学校文化适应。[26]不同的因素划分体现了研究者对职业适应概念内涵的理解不同,这些在后续的研究中会体现出来。已有研究的优点在于体现了教师职业的特点,不足在于各要素之间存在着交叉。

(三)关于教师职业适应影响因素的研究

从研究思路上看,关于教师职业适应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分为用二维划分法分析和用三维划分法分析。二维划分法包括从先天因素和后致因素、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宏观教育政策和微观学校制度、职前教育和职后工作环境等角度分析。三维划分法包括从个性特征因素、思想方法因素、心理准备状态因素方面进行分析,或从内在主观因素、外在客观因素以及内外部因素间的矛盾等方面去分析,也有研究者从社会环境、学校环境、自身成长环境三个方面去分析。综合起来,影响教师职业适应具体的因素涉及知识结构、能力、学历、学校文化、领导的重视程度、职前教育、职后培训、心理素质、家庭影响、朋友参照等各个方面。

(四)关于提高教师职业适应水平的对策研究

对策研究与教师职业适应的构成要素、问题表现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应,研究者所提的对策可以分为:(1)给教师自身的建议。如要有合理的角色认知,完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现专业发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2)给教师任职学校的建议。如减少新任教师的事务性工作,强化新任教师的入职教育,完善“师徒帮带”制度,加强入职指导,营造开放的学校氛围和创造自然合作的教师文化等。(3)给职前教育即师范院校教育的建议。如师范教育应重新修正培养目标,锻炼师范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其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技巧,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等。

总体来看,目前关于新任教师职业适应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成果,这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现有研究也存在着不足:对新任教师的界定为全部应届毕业的新入职教师,尚无对在不同院校类型间的流动教师及从其他行业引进教师的职业适应研究。研究多从教育学的视角展开,缺少学科交叉的多视角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研究多为问卷调查加定性分析,缺少教师职业适应的个案研究及院校提高教师职业适应策略的案例研究。相关对策主要是针对具体问题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提出的个别性建议,很少有研究从组织支持的角度探讨提高教师职业适应性的系统性策略。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幼儿园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关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适应的研究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