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素质要求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正处于发展和调整阶段,所面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适应的矛盾,以及师资队伍水平整体不高与社会对高技能专门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矛盾。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也有了新内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从课程开发的角度来看,职业工作任务是根据工作联系和企业任务(这些任务对职业具有典型性并包含着完整的行动)来描述具体的专业工作。根据这一定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是指高职院校教师根据工作实际能设计出符合高职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并能很好地运用于学生学习、生产与实训过程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师的课程设计必须包含着职业的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并指向独立的职业培养规格和职业的重点;二是教师的整个课程任务要描述一个完整的劳动行为,并强调工作的计划、实施和评价之间的联系;三是教师设计及实施的课程要符合企业的整个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主要强调的是生产实践和实际操作,这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极为接近,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是高职学生实践操作的引路人,而课程设计是高职教师教育引导学生的载体。同时,高职的课程设计又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课程设计,其课程设计应该立足于工作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标,体现高职教育的特征和特点。
(二)实训与顶岗实习的指导与管理能力
实训是高职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一般来说,高职专业实践教学组织形式还有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由于高教领域仅在高职教育中使用实训一词,因此针对高职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对实训做如下定义:实训是高职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指在特定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场地上,教师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课程上融合、交叉和有序地进行传授。其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顶岗实习是指在完成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后组织学生到企业集中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顶替企业职工“真刀实枪”地进行技术工作。与学校实训相比,顶岗实习是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为依托,为学生提供实践培训和技能指导,共同完成教育教学过程。
高职教师实训与顶岗实习的指导与管理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专业能力与按照企业生产实际管理企业能力相结合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的含义包括:一是高职院校的教师既是学生理论学习的良师益友,又是学生实训实践的指导者和合作者;二是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指导与管理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能力,即实现教师向师傅的角色转换,能按照真实的工作过程设计学生实训计划,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由学生身份向准员工身份的转变,推动学校课堂教学与企业工厂实习之间的良性互动;三是高职院校教师具备企业人资质,要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管理企业的能力。
(三)“素能本位”的教学评价能力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中教学行为做出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
“素能本位”的教学评价能力是指高职教师以学生综合素质和符合能力为价值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科学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含义包括:一是高职教师作为教学和教学评价的第一责任人和实施者首先要有转变传统评价理念,摈弃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评价方式的改革勇气;二是在对教学的评价过程中,素质和能力应成为评价的侧重点;三是教师要树立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实践能力为参数的评价意识,同时应具备使这种评价方法顺利实施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