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特征
根据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均值和标准差得分(M=3.341,SD=1.057),发现超过50%的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压力程度高于临界值3,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压力,亟须予以关注。
在职业压力的各因素中,教师的科研压力最大,其次是管理环境压力,再依次是工作负荷与自我发展压力、学生行为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导致教师科研压力与管理环境压力较大的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一是高职院校教育处于改革发展阶段,各类改革动向较为频繁,导致教师对此形成担忧;二是教师来源较为多元,特别是来自企业引进的人才与之前所处的工作环境有较大不同,因此会产生管理环境方面的压力;三是教师科研能力较弱,对科研有种敬而远之的恐惧,高职院校是以“双师型”为主的教师队伍,大多数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动手实践能力,但科研思维与写作能力相对较弱,同时科研在个人发展与考核中又占有重要地位,这种矛盾的存在对教师形成压力。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科研压力因子分别在教龄、学历、职称和周课时量等自变项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性别对职业压力影响较小。教龄在5年及以下的教师与教龄在16~20年的教师在科研压力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且16~20年教龄的教师在多个因子维度上压力较大。一般判断而言,16~20年教龄的教师处于职业发展高原期,工作动力有所下降,与工作责任和挑战的不断增加形成矛盾,从而产生压力。这个阶段教师的学历普遍较低,未受过专业的科研训练,加之处于职称晋升的关键期,因此对于科研而产生的压力感较强。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与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本科学历教师与博士学历教师分别在科研压力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可以判断硕士、博士等高学历教师对科研的定位与要求较高,期望与现实间的差距和矛盾带来压力。周课时量也是影响教师职业压力较为重要的因素,若课时量过多,会影响到教师其他工作、生活与家庭。因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余,还有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任务,过多的课时量一方面占用教师其他工作任务时间,另一方面影响到教师的生活与家庭,因此较易产生压力感。
宁波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结构研究结合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根据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特殊性,提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理论假设,包括职业环境、职业内容、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及自我发展等五个因素。经实证检验,将理论结构修订为工作负荷与自我发展压力、科研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学生行为压力和管理环境压力等五个因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相较普通高校教师有其特殊性,教师职业压力也有所不同。首先,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受高职教育管理模式、教师特征、学生特点及社会影响力等因素影响,因此在学生行为、管理环境等方面产生影响。其次,高职院校教育在教学改革、考核评价等方面亦具有特殊性,对教师在工作负荷和科研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由工作负荷与自我发展压力、科研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学生行为压力和管理环境压力等五个因素构成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研究表明,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压力,压力主要源于科研压力和管理环境压力。在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差异分析中发现,科研压力因子分别在教龄、学历、职称和周课时量等自变项上存在显著差异。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压力较大的问题,研究提出如下建议:(1)教师正确认识职业压力并掌握自我减压调节的方法,提高对科研的认识度,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积极将教学与科研有效结合,提高科研与教学的效率;(2)学校进一步加强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积极组织各层次、各维度科研辅导;(3)科研处与人事处联合开展科研结对工作,通过一对一的方式提高有效性;(4)对学历与职称相对较低的教师,开展科研知识与能力普及,对学历和职称较高的教师,提供科研培训、实践与锻炼平台。针对高职院校教师整体压力较大的问题,研究建议重点从组织支持策略入手,在教师自我调适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层面的努力,结合教师发展需求,在学校管理制度、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工作环境以及工会工作等各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力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缓解教师职业压力。
【注释】
[1]SPIELBERGER CD,REHEISER E C.Measuring occupational stress,the job stress survey[M]//CARNDALL R,PERREWE P L.Occupational stress:a handbook.Abingdon UK:Taylor and Francis Group,1995.
[2]陈良民.当前大学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与调适[J].职业时空,2007(22):9.
[3]赵立芹.教师压力成因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4(2):38-40.
[4]勇健.山东省高职学校教师职业压力状况的调查与思考[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5]朱丽莎.新编健康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72.
[6]王颖.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来源分析及缓解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24):73-74.
[7]孟丽丽,司继伟,徐继红.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综述[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3):6-7,11.
[8]蓝秀华.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J].江西教育科研,2003(5):23-25.
[9]王赐文.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缓解策略[D].长沙:湖南大学,2008.
[10]曹晖.试析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J].当代教育科学,2006(1):55-56.
[11]申继亮.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应对[J].中国教师,2003(7):15-16.
[12]杨小艳.浅析教师职业压力与应对策略[J].科教文汇,2006(10):14-15.
[13]徐长江.工作压力系统研究:机制、应付与管理[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9(5):120-123.
[14]BORG M G,FALZON J M.Coping actions used by Maltes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J].Educational research,1990,32(1):50-58.
[15]KYRIACOU C,SUTCLIFFE J.Teacher stress:prevalence,sources and symptom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8,48(2):159-167.
[16]徐长江.工作压力系统研究:机制、应付与管理[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9(5):120-123.
[17]王颖.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来源分析及缓解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24):73-74.
[18]杨阿丽,王见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压力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9-32.
[19]董妍,江照富,俞国良.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60-61.
[20]陈德云.教师专业发展的“危机阶段”关注[J].上海教育科研,2003(9):9-12.
[21]曹晖.试析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J].当代教育科学,2006(1):55-56.
[22]杜丹,程丽.我国教师压力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现代教育科学,2007(6):50-51.
[23]彭艳.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
[24]黄琼,王会明.高职教师职业压力量表的编制[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10-13.
[25]杨志刚,曹志清,陆亦佳.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2(4):72-75.
[26]陈瑶.天津市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27]勇健.山东省高职学校教师职业压力状况的调查与思考[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28]参见张菊霞,任君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模型检验与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7(9):89-93,104.
[29]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63-378.
[30]参见张菊霞,任君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模型检验与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7(9):89-9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