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亟须突破的困境
(一)缺少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
“能力标准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达到从事某一职业规定能力水平的尺度,是从事某一行业所应具有的技能、知识和行为的具体描述。”[29]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多个发达国家都制定了教师专业标准,从知识、情感、技能等多个方面对教师入职条件、职业行为规划以及考核等做出明确规定。中国教育部也在2012年印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规定了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从层次上看,高职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从类型上看,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教师不仅应当具有从事普通高等教育的通识能力,还要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殊能力,高职教师应具备一套独立的职业标准。目前中国尚没有相对成熟的高职教师能力标准,而现行的教师资格证书体系也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同,并未完全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要求,对教师能力的评判主要是对“职前”相关能力的入门检验,而没有强调其职业发展过程中能力的持续评价和提升,专业能力标准的缺乏导致高职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迷失方向。[30]
(二)忽视了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
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之一,从事科学研究也是高职院校教师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虽然高职教育发展一直提倡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但在高职教育近40年的发展过程中,“反对知识导向、学科导向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流话语,因此现实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学术话语缺失”,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较弱。[31]而在2006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直接将“研”字删去,提出“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政策导向上明确弱化了研究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虽然在后来的政策文件中加入了“研究”的要素,但高职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仍任重道远。
应用技术发明、各种专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行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及研发能力,更能反映教师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的高度和深度。我们在中国知网专利数据库中分别以“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专科学校”为申请人搜索发明、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三种专利,发现2011年三种专利共有2387项,人均0.006项。按技术性更强、更容易产生技术发展的理工农医专任教师约占一半(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1》,占48.62%)计算,人均也仅0.012项,表明高职院校教师在技术研发能力提升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双师素质”培养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与企业实践是高职院校教师提升职业性向度的主要途径。近年来,职业院校通过到企业顶岗实践等方式,有效地增加了部分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技能,对于教师专业职业性向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深入参与企业实践的良好机制尚未形成,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效果往往会因学校、专业以及个人能力的差异而有很大不同。一些教师的企业实践多停留于感知企业生产实践、获得实践操作经验,而真正具备较强技术应用和研发能力,能参与企业技术改革升级的教师并不多。据相关研究对江苏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调查显示,“32%左右的高职院校教师无法及时学习或获得一线生产领域的新知识”,“90%左右的教师欠缺动手能力和技术素养”。[32]这一调查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提升面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