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教师职业认同内涵的研究

有关教师职业认同内涵的研究可以归纳为四种学说,分别为感知说、角色说、动态说、过程说。

“感知说”认为教师是一种高度自我涉入的职业,教师职业认同就是教师个人对自己身为教师的概念,并能对职业的各个方面做出积极的感知和正面的评价。持此学说的代表学者包括Kelchtermans[18]、吴慎慎[19]、于慧慧[20]

“角色说”认为教师职业认同类似于用教师需要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来解释的角色,涉及个体对教育和对在教育实践中作为一名教师的自己的解释框架。Preuss和Hofsass[21]、Ten Dam和Bolm[22]持这一观点。

“动态说”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对经验进行解释和再解释的动态过程,它依据情境、个体因素和紧急事件而多次改变,持此观点的有Melucci[23]、Conway[24]等。

“过程说”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个体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是教师个体经验与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持此观点的国内外代表学者包括Dillabough[25]、Van den Berg[26]、魏淑华[27]

(二)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研究的维度存在差异,于慧慧从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的外在影响因素出发,认为教师职业认同包括九个维度,分别为:职业能力、职业意义、职业特征的认识、对领导的认同、对同事的认同、对学生的认同、对工作回报的认同、对工作背景的认同、对所在学校的归属感。[28]魏淑华从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的内在组成要素出发,认为教师职业认同包括六个要素,分别为: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技能、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29]Kremer和Hofman从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的固有功能出发,认为教师职业认同包括四个认同,分别为:向心性(centrality)、价值(valence)、团结(solidarity)和自我表现(selfpresentation)。[30]Brickson结合了教师职业认同的内、外部特征,认为教师职业认同从理论上可以区分为个人的、集体的和相互的三大因素,每个因素又包含了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四个方面。[31]

(三)关于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研究

有关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研究大致包括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教师职业认同受到性别、年龄、教龄、所教学科等个体特征因素的影响,持此观点的有Beijaard、Meijer和Verloop[32],魏淑华[33],于慧慧[34]

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师职业认同受到先前经历、重要他人、关键事件和教学经验等个体传记因素的影响,持此观点的有Knowles、[35]Samuel和Stephens[36]、Newman[37]、Malm[38]

第三种观点认为教师职业认同受到教学环境、学校文化与领导、学生和教育争论等教学环境因素的影响,持此观点的有Bullough[39]、Proweller和Mitchener[40]

总体而言,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已有研究尚存在不足:首先,研究对象多为中小学教师,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较少。其次,研究方法多为质的研究,在少量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量的研究中,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样本较小。最后,在研究深度方面,多数研究仅限于证实教师职业认同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但对于教师职业认同与这些变量之间的影响机制却鲜有探讨,更少见到关于教师职业认同影响效应模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