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自变项差异分析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自变项差异分析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性别差异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样本教师的性别自变项对职业压力影响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各因子的显著性水平值均大于0.05,差异不显著,说明样本男、女教师在科研、工作负荷与自我发展、人际关系、学生行为和管理环境等各因素与职业压力的关系上无显著差异(表5.10),性别不太会影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存在与大小。但通过平均数标准差分析发现,女性教师在工作负荷与自我发展压力和科研压力因子上略高于男性教师,而男性教师在人际关系压力、学生行为压力和管理环境压力等因子上略高于女性教师,总体女性教师职业压力略高于男性(表5.11)。女性教师在工作负荷与自我发展和科研方面压力高于男性,符合女性的基本特征,即工作精力相对男性较弱,同时在家庭中的责任较男性稍大,因此工作负荷感高于男性教师符合常规判断;同样,科研成果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且多数女性教师的科研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较男性弱一些,因此体现出些许差异。

表5.10 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性别差异

表5.11 平均数标准差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性别差异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教龄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单因子变异数分析法,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教龄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教龄≤5年的教师与15年<教龄≤20年的教师在科研压力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显著值为0.041(均差值的显著水平为0.05,小于0.05表明有显著差异),其他因子及其他教龄段无显著差异(见表5.12)。平均数标准差分析发现,15年<教龄≤20年教龄教师在多个因子维度上压力较大,总体职业压力最大的也是此群体,其次为5年<教龄≤10年和10年<教龄≤15年的教师,再次为教龄>20年和教龄≤5年的教师(见表5.13)。

表5.12 独立样本单因子变异数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教龄差异

续表

注:自变项中,1、2、3、4、5分别表示:教龄≤5年、5年<教龄≤10年、10年<教龄≤15年、15<教龄≤20年、教龄>20年。
*表示p<0.05。

表5.13 平均数标准差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教龄差异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岗位差异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样本教师的岗位自变项对职业压力影响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各因子的显著性水平值均大于0.05,差异不显著,说明样本教学岗位教师、教学兼管理岗位教师在科研、工作负荷与自我发展、人际关系、学生行为和管理环境等各因素与职业压力的关系上无显著差异(见表5.14)。用平均数标准差分析发现,教学岗位教师总体压力略大于教学兼管理岗教师(见表5.15)。

表5.14 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岗位差异

表5.15 平均数标准差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岗位差异

(四)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学历差异分析

独立样本单因子变异数分析法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学历差异检验结果表明,教师职业压力的科研压力因子在学历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与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显著值为0.038;本科学历教师与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显著值为0.044,其他因子及其他职称无显著差异(见表5.16)。平均数标准差分析发现,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在多个因子维度上压力较大,总体职业压力略高于本科及以下学历教师(见表5.17)。

表5.16 独立样本单因子变异数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学历差异

注:自变项中,1、2、3、4分别代表学历为:专科及以下、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表示p<0.05。

表5.17 平均数标准差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学历差异

(五)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职称差异分析

独立样本单因子变异数分析法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职称差异检验结果表明,教师职业压力的科研压力因子在职称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初级或无职称教师与中级职称教师的显著值为0.001,存在极其显著差异;中级职称教师与正高职称教师的显著值为0.005,差异显著,其他因子及其他职称无显著差异(见表5.18)。平均数标准差分析发现,中级职称教师在各维度上压力都相较其他职称大,总体中级职称教师职业压力最大,其次为副高及以上教师,再次为初级或无职称教师(见表5.19)。

表5.18 独立样本单因子变异数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职称差异

注:自变项中,1、2、3、4分别表示:初级或无职称、中级职称、副高级职称、正高级职称。*表示p<0.05。

表5.19 平均数标准差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职称差异

(六)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工作经历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单因子变异数分析法,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工作经历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工作经历与各因子无显著差异(见表5.20)。平均数标准差分析发现,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在其他高职院校工作后进入现单位两类教师在多个因子维度上压力较大,总体职业压力最大的也是这两个群体,其次为在企事业单位工作后进入高职院校的教师,压力最轻的是在本科院校工作后进入高职院校工作的教师(见表5.21)。

表5.20 独立样本单因子变异数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工作经历差异

注:自变项中,1、2、3、4分别表示工作经历为: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在企事业单位工作后进入高职院校工作、在本科院校工作后进入高职院校工作、在其他高职院校工作后进入现单位工作。

表5.21 平均数标准差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工作经历差异

(七)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周课时量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单因子变异数分析法,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周课时量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周课时量在8节及以下的教师与课时量在17~20节的教师在科研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显著值为0.040(均差值的显著水平为0.05,小于0.05表明有显著差异),其他因子及其他周课时量段无显著差异(见表5.22)。平均数标准差分析发现,周课时量17节及以上的教师职业压力在各因子维度上均呈最大,总体职业压力也明显高于其他周课时量教师,其次为9~16节的教师,最后为8节及以下的教师,说明教师周课时量与教师职业压力呈正相关(见表5.23)。

表5.22 独立样本单因子变异数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周课时量差异

续表

注:自变项中,1、2、3、4分别表示周课时量为:8节及以下、9~16节、17~20节、21节及以上。
*表示p<0.05。

表5.23 平均数标准差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周课时量差异

(八)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学科领域差异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样本教师的学科自变项对职业压力影响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各因子的显著性水平值均大于0.05,差异不显著,说明样本人文社会科学教师与自然科学教师在科研、工作负荷与自我发展、人际关系、学生行为和管理环境等各因素与职业压力的关系上无显著差异(见表5.24)。通过平均数标准差分析发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教师在科研因子和管理环境因子上的压力略大于自然科学领域教师,而自然科学领域教师在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及学生行为因子上压力略高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教师,总体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教师职业压力高一些(见表5.25)。

表5.24 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学科领域差异

表5.25 平均数标准差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学科领域差异

(九)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月收入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单因子变异数分析法,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月收入差异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月收入与职业压力各因子均无显著差异(见表5.26)。平均数标准差分析发现,7001~9000元月收入教师在科研压力因子上压力较大,特别是7001~9000元月收入教师,在工作负荷与自我发展、人际关系、管理环境等各因子维度上职业压力程度均高于其他月收入段教师。因月收入与教师职称关联性较高,因此7001~9000元月收入教师大多属于副教授职称,对于自身专业发展较为关注,因此压力也随之较大(见表5.27)。

表5.26 独立样本单因子变异数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月收入差异

续表

注:自变项中,1、2、3、4、5分别表示月收入为:3000元及以下、3001~5000元、5001~7000元、7001~9000元、9001元及以上。

表5.27 平均数标准差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月收入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