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四、建议: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第一,加快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建设。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要“完善教师资格,实施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可见,政府已注意到制定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标准的重要性,并已将其列上政府的议事日程。根据高职教育的类型特点和发展需求,高职院校教师标准应遵循“双师导向”的原则。在掌握知识维度上,标准应突出教师对技术性知识、企业生产一线实践知识的掌握;在研究能力维度上,标准应突出教师从事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能力,以及通过研究服务企业生产技术改变和产品转型升级的能力;在教学能力维度上,标准应强调教师专业实践教学的能力,以及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能力,以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类型需求。

第二,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真正提高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具备企业经历、能够完成企业生产技术的操作流程是体现职业性向度的重要指标,但倘若仅仅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性向度定位于企业经历,只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那很可能引导教师朝向企业“技术师傅”的方向发展。[33]这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性的要求明显不符。事实上,具备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才是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能力的核心。同时,具备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也能保障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行业企业经验,进而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掌握行业企业相关的技术操作和应用,还应该能够参与行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研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企业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应从强调教师的企业经历转向重视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提升。院校与企业需要建立起校企深入合作的机制,引导教师真正参与企业生产和技术研发的实践过程,在增加教师对企业生产实践认知的同时,增加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究的深度,提高企业实践的有效性。

第三,引导教师提高应用研究能力。从事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是教师提升服务企业能力、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是高职教育高等性和职业性的有效保障,也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方面,能促进高职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师从事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可以有效保障校企长期、深入合作,也可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于教师个人而言,从事应用、开发研究和教学研究是建立起学术自信、提高应用学术和教学学术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当前背景下,不论是国家政策层面,还是院校管理层面,都需要加强对教师从事应用研究的引导,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学术研究应以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的“应用学术”和服务教学的“教学学术”为主,同时还要处理好研究与教学的关系,防止出现专注研究而忽略教学的问题。

【注释】

[1]台湾师范教育学会.教育专业[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2.

[2]郑肇桢.教师教育[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7:8.

[3]梁丽珍,马丽君.大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标准及实现途径[J].考试周刊,2008(23):13-14.

[4]陈永明,朱益明,胡章萍,等.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8.

[5]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8.

[6]陈新文.论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7]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2-224.

[8]刘育锋.论职教教师的职业属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33-35.

[9]王琪.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向度[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4(5):212-213.

[10]COLLINSON V,ONO Y.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J].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1,24(2):229.

[11]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1[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36.

[12]张德锐.美国教学专业化的三个机制作用及其借鉴[G]//师资培育与教育革新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8:13.

[13]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6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272.

[14]参见王琪,张菊霞.我国高职教育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演进、成就与问题[J].职教论坛,2016(35):5-9.

[15]叶春生.二十年的实践与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0-242.

[16]王义澄.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1(2):49-50.

[17]周明星.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30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1.

[18]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EB/OL].(1994-07-03)[2016-10-01].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86/200407/2483.html.

[19]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493-499.

[20]孙翠香,卢双盈.“双师型”教师政策变迁:过程、特点及未来态势[J].职业技术教育,2013(28):48-54.

[21]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EB/OL].(2015-06-01)[2016-10-01].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42/201010/110099.html.

[2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EB/OL].(2006-11-20)[2016-10-01].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0612/19288.html.

[2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6-10-01].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EB/OL].(2011-12-24)[2016-10-01].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960/201201/xxgk_129037.html.

[25]孙翠香,卢双盈.“双师型”教师政策变迁:过程、特点及未来态势[J].职业技术教育,2013(28):48-54.

[26]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20.

[27]马树超,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9.

[28]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0.

[29]任波,孙玉中.探析高职教师能力标准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9(1):49-50.

[30]朱雪梅.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内涵与框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56-58.

[31]程宜康.基于多维学术观的高职院校教师发展辨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5):22-26.

[32]蔡怡,张义平,宋现山.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基于江苏高职院校师资发展的现实考察[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6):29-32.

[33]宋清龙.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