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适应

最早在科学意义上使用“适应”概念的是生物学,后来逐渐被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其他学科借用。《现代汉语词典》对“适应”的解释为“适合(客观条件或需要):适应环境”[1];对“适合”的解释为“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2]。《辞海》将“适应”解释为“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性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主要是指生物体对当前环境和现实的适应,有时也指对未来的适应。

在心理学上,“适应”一般是指个体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之与环境条件的要求相符合。个体对环境的适应,一般分为积极主动的适应和消极被动的适应两种。“积极的心理适应性是对环境的变化持有积极灵活的态度,能够主动调整自身的身心,在现实生活环境中保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状态。”[4]消极的适应则是对环境的变化持一种观望的态度,不能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和措施,对变化感到无所适从,是一种不好的适应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长期在某种环境中生活,并逐渐适应这一环境以后便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的固着化状态,当其转移到一个新环境时,便会出现一定的不适应,从而表现出一定的心理适应问题,影响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效率。[5]

我国学者车文博在《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中将“适应”解释为:“(1)引进生物学的术语,指个体为求自身生存,而在生理机能和心理结构上的改变,即个体对环境的顺应。(2)指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物在时间上的持续作用,导致后来的刺激物感受性的变化,视觉、味觉、嗅觉、温觉等均有这种适应现象。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或敏感度)的降低如明适应,也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如暗适应。(3)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术语。指主体对环境的作用(同化)与环境对主体的作用(顺应)的均衡。皮亚杰认为同化是将一定的刺激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当主体遇到不能以原先的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情境时,便要对它加以修改或重构,以适应变化的环境。但只有当同化和顺应的交替发生处于一种均势时,才能保证主体与客体结构之间的互动作用达到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4)社会心理学中则指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的社会行为亦发生变化,如适应于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是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内容。”[6]

(二)职业适应

“职业适应”是由“职业”和“适应”构成的复合词,从字面上理解即为要求个体“适应职业的客观要求”。职业适应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是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学者对职业适应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解释。戴锐认为:“职业适应,作为人的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在积极的职业价值观指导与统率下所形成和维持的职业心态、职业能力、职业关系等与职业劳动及其环境之间的和谐状态。”[7]冀斌认为:“职业适应是指人在职业活动中对工作提出各种问题时的一系列心理过程。主要是指个体对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工作活动适应以及对自身行为和新的工作需要的适应。”[8]方俐洛、凌文辁、刘大维认为:“职业适应是指个人与某一特定的职业环境进行互动、调整以达到和谐的过程。”[9]郭平认为:“职业适应是指个体在职业认知和职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改善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行为和智能结构,以适应职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10]从以上解释可以看出,职业适应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既是个体与职业间保持和谐的一种状态,也是为达到职业要求而不断调整、互动的过程。本研究认为,职业适应是掌握职业技能、内化职业规范,并按要求熟练履行职业职责,实现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这里的职业主要是指专业性职业,即一般所说的专业。职业适应是个体内化职业规范、掌握职业技能,并在实践中顺利地履行职业职责的过程。履行职业职责是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从广义上讲,职业适应应该包括从进入学校学习到入职,到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的过程,与职业发展、专业发展同义;从狭义上讲,职业适应只是指入职和职业岗位转换后适应新岗位的过程。

(三)教师的职业适应

国内研究者对教师职业适应有着不同的定义。陈时见认为:“教师的适应性,可以理解为是实施教育主体的教师,适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模式、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方式等,以适应外部条件和客观需要所要达到的程度。”[11]金美玲认为:“教职适应指教师在教职生活中面临不同困难时,为解决其困难所付出的努力及通过教职生活所达到的学校及社会期待的程度。”[12]冯健榕认为新教师的职业适应是指进入教师队伍的新入职教师,运用在大学中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迅速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和新的环境及人际关系,实现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变的过程[13]。余燕黎将新教师的职业适应看作“在专业实践上从一个准教师转化为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过程”[14]。有研究认为,作为教育学意义上的“适应”,其含义是指教育主体根据未来的要求,主动做出调整,使之符合外部条件变化的要求。教师的适应性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其内涵可以理解为是实施教育主体的教师,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向,适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模式、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方式等,以适应外部条件和客观需要所达到的程度。教师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是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15]

从国内各研究者对教师职业适应内涵的表述可以看出,有的研究者将教师职业适应视为一种适应的状态,即适应职业的程度;有的则将“其视为一种适应的过程”。本研究认为,教师职业适应是指教师运用自身的知识、能力,使自己的角色、行为符合教师的职业要求和规范,并不断调整自己与职业及职业环境进行互动以达到和谐的过程及结果。它是一个动态持续发展的过程,贯穿整个教师职业生涯阶段。教师职业适应水平则是教师在某一时点上职业适应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