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水平现状调查与分析
科学和技术研究是知识生产和技术发展的源泉。纵观现代大学的发展历程,大学日益成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场所,高等院校通过科学技术研究创新知识、革新技术、提高生产力,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具有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特点,它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人才培养模式都具有其自身特色。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科研应在产学研结合上下功夫,挖掘广大教师的科研潜力,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与企业联合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注重技术应用研究。我国高职院校经过近十年的大发展,一方面,其师资队伍在迅速壮大,大批刚刚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成了高职院校师资的主要力量。这部分教师的主要特点是学历较高,接受过系统学科教育,具备进行科研的潜能和条件,是高职院校可塑造的科研主力军。但另一方面,缺乏实践经验也成为制约青年教师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的瓶颈。因此,如何发挥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潜力,也将成为考量高职院校管理者智慧和决策水平的重要标尺。我们以宁波6所高职院校为例,对其教师科研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宁波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现状调查[2]
我们以宁波6所高职院校为研究载体,按照科研项目及经费、论文与著作、科研成果奖等维度对其2011年科研状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1.科研项目及经费
根据宁波市2011年高等教育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1年宁波市15所高校(本科7所、高职6所、成人高校2所)共承担科研项目3068项,科研经费总额达4.08亿元,实际到位经费2.90亿元。全市承担纵向项目182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5项,部省级项目305项;横向项目1246项,其中10万元以上项目387项。而6所高职院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总共为567项,总经费1972.6万元,分别占宁波市高校总量的18.5%和4.8%。而宁波大学一所高校2011年承担的科研项目为1127项,是全市6所高职院校的近2倍,科研经费2.12亿元,是全市6所高职院校的10倍多。另外,6所高职院校2011年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为0项,而本科院校承担了121项。可以看出,宁波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与本科院校还相差甚远。
2.论文与著作
2011年,宁波高校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6761篇,较上一年增长22.44%,其中被SCI收录580篇、EI收录1453篇、重要索引收录330篇,发表在一级核心刊物上的论文1679篇;出版学术著作210部,其中专著122部、编著55部、译著8部;出版教材186部。6所高职院校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1365篇,占总数的20.2%,宁波大学共发表2502篇,是6所高职院校的近2倍;6所高职院校出版著作39部,占总数的18.6%,而宁波大学一所学校出版92部。另外,6所高职院校教师发表在一级核心期刊的论文41篇,没有一篇被SCI收录,而宁波大学教师发表在一级核心期刊的论文达1107篇,其中被SCI收录248篇。
3.科研成果奖
2011年,宁波市高校教师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146项,其中省部级30项,省厅、市级116项。宁波高校共有14项成果获浙江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分别为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1项,其中宁波大学获得11项;共有33项成果获2011年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其中宁波大学获得19项,6所高职院校获得奖项占比很小。
通过对宁波市高校教师科研现状的调查可以看出,宁波高校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及科研成果逐年增加,科研水平提升明显。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整体质量有待提高,呈现出项目少、经费少、成果层次低的特点,与本科院校科研水平差距甚大,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高职院校科研薄弱也成为制约高职院校推进内涵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
(二)结果分析
1.青年教师队伍日益壮大是高职院校提升科研质量的基础
2011年,宁波高校专任教师总数为7695人,与2002年的3993人相比,10年间增长近1倍。其中正高职称教师795名,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达10.3%;副高2465名,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32.0%;中级及以下占57.7%。在学历上,2011年,专任教师中博士1231名,硕士2554名,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6.0%、33.2%,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达49.2%,这与近年来宁波各高校大量引进教师密不可分。根据统计数据,2000年宁波高职院校师资博士研究生为0人,硕士研究生也仅有12人,专科及以下层次的从业人员达647人,占总人数的52.7%,可以说教师学历水平相当的低。而2010年的师资结构表显示,博士研究生和正高级职称人数分别实现了0的突破;硕士研究生人数也由2000年的12名,增加到2010年的893名,增长了约73倍,在整个师资队伍中占很大比例,逐步成为中坚力量;专科及以下人员所占比重下降明显,只占总人数的12.4%。青年教师比例的逐步加大,也为高职院校科研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智力基础和保障。
2.多元化的专业背景为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近年来,宁波高职院校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各学校引入了大量教师。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引进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主要以硕士和博士为主,占新进教师的一半左右;二是从其他高校直接引进的教师,以教授和副教授为主,一般都是作为专业带头人或学科带头人方式进入高职院校;三是从企业引进的高端技能人才,这类人数相对较少。据统计,2010年宁波高职院校教师中45周岁以下的占80%以上,中青年教师是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这部分教师凭借精深的专业背景和企业经验,为申报各类课题和深入开展研究提供了可能。
3.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从萌芽、成形、起步到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虽然取得了非凡成就,但由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起步晚、底子薄以及科研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高职院校的科研生命力基本处于星星之火的状态,未能形成燎原之势,整个生命力略显单薄。通过认真分析,我们认为其制约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与自身规模不对称。
我国高职院校在规模上占据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就取得的科研成果来看,还需进一步提升。《中国高教研究》曾对2000—2006年在14家(2000—2002年是11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进行了统计。2006年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只有10所院校发表了36篇论文,在所有被统计论文中的贡献率仅为1.14%;到2008年全国普通高职院校发文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在全国1169所普通高职院校中,发文院校为124所,仅占全国普通高校的7.00%;124所普通高职院校数量在14家期刊上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262篇,占被统计论文的8.11%(2007年为6.26%)。这些数据与全国高职院校数量在普通高校中占61.87%的比例显然是极不相称的。虽然这些数据不能全面地反映整个高职院校的科研情况,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还比较单薄,与自身的地位很不相符。
(2)科研与教学脱节。
由于起步晚、底子薄,加上受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认为教学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科研无关大局。一种情况是把科研当成硬任务,写论文或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评职称服务,存在着明显的功利性,严重背离了科学研究的宗旨和高校的价值追求。这种科研不可能取得质的突破,科研内容浮浅且和教学严重脱节,割裂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天然联系,没有认识到离开科研的教学就像无源之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而脱离教学的科研是没有生命力的。另一种情况是把课题或项目看成科研,离开教学单纯地搞科研,纯粹地为了科研而科研,模糊了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区别。以上两种情况都把教学和科研孤立开来,致使学校的科研与教学成了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功能和目的,也使得科研工作缺乏应有的活力。
(3)科研与市场错位。
国家教育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由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缺乏内在的动力机制、社会投资机制以及外在的经济载体等,高校每年的国家级科技成果达6000~8000项,但真正实现有效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0%。这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左右的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多数科研成果尚属于理论成果,基本上处于“实验室”阶段,而企业需要的则是“短、平、快”型的研究成果,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科研就与市场需要形成了错位,造成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顺畅,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也影响了科研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4)科研经费短缺。
充足的办学经费是各类学校正常运转的保证,对高等院校来说,办学经费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国外的知名大学还是国内的高校都充分证明了办学经费对高校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国情,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获得的办学经费却相对较少,再加上高职院校获得社会捐资办学的机会不多,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显得捉襟见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树超在中国职业教育振兴论坛上说:2007年高职教育的教育经费占整个高教经费的15%左右。可以看出,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在规模上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教育经费却只占整个高等教育经费的20%还不到,用于科研的经费更是甚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使其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值得深思。
(5)科研不端行为。
早在100多年前,赫胥黎在给他的一位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你对科学圣殿内发生的令人惊讶的事情一无所知。我担心科学并不比人类活动的其他任何领域更为纯洁,尽管它理应如此。仅诉诸道德是无济于事的,还得让公众的知情和了解来起点作用。”虽然赫胥黎没点谁的名也没说具体的事,但显然他这是对某些科研不端行为有感而发。近年来,由于科研人员在申请经费、发表论文、就业机会、岗位升迁、工资待遇、同事竞争等方面面临日益增长的巨大压力,科研不端行为屡见不鲜。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研定位是技术应用项目的研究。这些研究项目一般都具有研究周期短、时效性强、效果明显等特点,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但由于高职院校整体科研实力较弱,加之在申报课题上存在着好高骛远、盲目攀比、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现象,有些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和结题时出现科研不端行为。这不仅违反了学术道德,还影响了学校声誉,使一些企业对学校产生不信任感,减少与学校进一步合作的机会,同时也阻碍了学校科研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