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自剑桥大学的基里亚科、萨克利夫提出教师职业压力概念后,教师压力的研究就逐步成为世界性的研究课题。1995年,戴维德、伊达因指出,在过去的十年中,教师压力(teacher stress)是许多国家研究的热门话题。[1]教师的职业压力强弱,会直接投射到教师职业信念、职业态度及职业行为中。教师长期职业压力过大,会损害其身心健康,降低职业幸福感,并带来一系列的职业问题。国外的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他行业。“Natrass认为压力是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第一因素;Dunham发现今天的教师正经历着比以往更多和更严重的压力;Traver和Cooper发现教师的压力水平比普通人群高;荷兰调查发现教师认为他们的工作量比工人还大;美国学者迈纳(Miner)和布鲁尔(Brewer)、英国学者哈格里斯(Hargreaves)分别指出长期的职业压力会造成情绪失常和情感疲倦;Hanson、Hargreave研究表明,教师职业紧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加拿大生理学家Selye研究指出个体除了对某种特定压力来源有所反应外(如机体遇到寒冷会出现血管收缩),长期性的高度压力会使机体产生一种非特异性生理反应等。”[2]因此,对教师压力的国际性关注有一个共识,即教师压力不但会给教师自身带来消极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学生,影响到整个教育事业。[3]缓解教师职业压力,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提高教师身心健康等已然成为国内外教育领域或社会关注的话题。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及内涵式提升,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与压力。教师不仅承载着高职院校的未来,承载着高职学生的希望,同时也担负着社会责任,因而职业压力较大成为高职院校教师较为普遍的职业状态。有调查显示,山东省高职院校46.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职业压力很大或压力太大,而认为自己没有压力或只有轻度压力的高职院校教师仅占被试总数的12.4%。388名被试教师的总体压力感均值是3.40,处于压力一般和压力很大之间,总体压力感较重。[4]教师职业压力程度愈大,在教育或教学的诸多活动中表现出的消极心理或生理反应与情感体验就愈强烈,表现出的职业倦怠感也会愈强;反之,职业压力程度愈低,则有正常或高于正常状况的生理或心理反应与情感体验,表现出较高的教育教学积极性与突破性。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建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测量模型,量测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压力程度,以进一步剖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压力源并提出缓释策略。性别、教龄、岗位、学历、职称、工作经历、周课时量、学科领域及月收入都是影响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要因素,隐含着增加教师职业压力的可能性与程度。研究选择宁波市6所高职院校教师为范围,聚焦于分析不同性别、教龄、岗位、学历、职称、工作经历、周课时量、学科领域及月收入的高职教师职业压力程度。

研究具体目的为:(1)建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测量模型;(2)测量宁波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压力程度;(3)比较宁波高职院校教师不同性别、教龄、岗位、学历、职称、工作经历、周课时量、学科领域及月收入的职业压力程度及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