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现状回顾
1978年,基里亚科、萨克利夫首次将教师压力定义为教师的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经历,如生气、焦虑、紧张、沮丧或失落;基里亚科还将教师压力看作是由教师意识到他们的工作状况对其自尊和健康构成威胁而引起的消极情感体验,这是目前检索到直接研究教师职业压力的最早文献。此后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多数文献遵从上述界定,并对其进一步分解与延伸。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发现国内学者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已颇为丰富,研究范畴主要集中于各类教师职业压力的内涵研究、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缓释教师职业压力的对策研究等方面,其中不乏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探索,现结合文献详细内容作简要评述。
(一)关于职业压力和教师职业压力内涵的研究
职业压力是压力的一种类型,因此首先定义压力,但是对于压力目前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界定。在心理学中,压力的定义使用较为普遍的是个体对某一没有足够能力应付的威胁性情境或事件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在文献中,压力至少包含三种不同的含义。第一种,压力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即将可能带来紧张感的事件或环境当作压力。第二种,压力是一种主观的身心反应,如个人行为、思维及情绪等主观体验的紧张,或是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等身体上的生理反应。第三种,压力是一种过程,包括引起压力的刺激、压力状态以及情境,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是一个通过行为、认知、情绪的策略来改变刺激物带来的冲击的主动行动者。[5]
纵观我国学者对教师职业压力的理解,其内涵大致可以分为“情绪体验说”和“反应过程说”两种观点。
“情绪体验说”认为职业压力是教师工作因素所导致的紧张,使得教师感受到不愉快或负面的情绪,具体表现为一系列心理问题,如焦虑不安、受挫感、无助感、疲惫、自信不足、对工作及他人不满,以致经常发脾气、自我效能感低等;同时职业压力还会导致一些生理反应,如失眠、食欲不振等,甚至引发某些生理疾病。[6]具体观点有,孟丽丽认为教师职业压力是工作负荷给教师带来的消极的情感体验,即教师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如工作时间过长、工作负荷过重、班额过大、学生行为不端等带来的身心疲劳过度、神经紧张、挫折、折磨等不愉快的情感体验。[7]蓝秀华将教师压力定义为,教师工作的因素导致的紧张,使得教师感受到不愉快或负面的情绪。[8]王赐文认为,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是高校教师在工作中面临无力应对或自认为无力应对的威胁性情境或事件而出现的身心反应。这一定义包括几层意思:其一,高校教师压力是因为面临了情境或事件;其二,高校教师认为这些情境或事件具有威胁性;其三,这些威胁性情境或事件是在工作中出现的;其四,高校教师无力应对或自认为无力应对威胁性情境或事件;其五,高校教师压力是在威胁性情境或事件作用下产生的身心反应,主要表现为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和行为变化。[9]
“反应过程说”认为职业压力是教师个体长期暴露于应激工作环境而又无法对其有效应对时出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和行为的反应过程。[10]申继亮认为,职业压力是教师在工作环境中无法有效应对或满足期望时造成生理、心理和行为上一系列负面或脱离正常状态反应的过程。[11]杨小艳认为,压力是指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程,包括对威胁的感知和由此产生的身心反应;职业压力是个体察觉或认知到工作环境中的特性、要求、期望、现象超过个体所能应对的范围,使个体感受到威胁或产生消极的情绪,而必须付出额外的精力以保持身心平衡的过程。[12]徐长江认为,工作压力是在工作环境中,使个人目标受到威胁的压力长期地、持续地作用于个体,在个体及应对行为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过程。[13]
结合上述国内外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教师职业压力是教师工作状态无法有效对付或满足预期,或工作威胁到自尊和健康生活,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和行为的反应过程,或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经历,如生气、焦虑、紧张、沮丧或失落等消极情感体验。
(二)关于教师职业压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教师职业压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如Borg、Falzon提出教师工作压力因素有:学生的行为、工作负荷和时间压力、工作条件、同事关系、学校的文化特质。[14]基里亚科、萨克利夫调查发现工作压力源有四个因素:学生的不良行为、较差的工作条件、时间的紧张感、不好的学校风气。[15]
国内学者对于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也较为丰富,大致可以归纳为:四因素说,把教师职业压力源归纳为学校没有浓厚的学风、教师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太少、学校的教学条件差和学生的品德行为不端这四个方面。五因素说,包括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及工作负荷、学生品行、人际关系和学校客观因素;或学生素质、工作负荷、课堂教学、领导支持和自我发展;或教师的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学生没有学习动机且能力差异性大、教师评价制度不合理、学校教学设备不完善[16];或来源于教学、科研方面的压力,学历、职称晋升方面的压力,学校管理、考核、奖惩制度方面的压力,家庭、生活方面的压力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17]。六因素说,包括学生因素、自我发展的需要、工作负荷、考试压力、自我生存压力、学校生存压力[18];或工作职责、职业素质、专业发展、人际关系、家庭负担、社会地位[19]。
不同的因素划分体现了研究者对职业压力概念内涵的理解不同,对每个要素内涵的理解也各异。已有研究的优点在于体现了教师职业的特点,不足在于要素划分存在着交叉。综合起来,具体的因素涉及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个人发展等各个方面。具体按照因素种类分,可以归纳为:学生品行、工作负荷、教学条件、人际关系、自我发展。这五个因素为研究者较为一致的观点。此外,还有如社会地位、领导支持、工资待遇、教学科研压力、管理考核评价奖惩等制度压力、家庭生活压力及学校氛围与生存压力等,也都被认为是压力源。
(三)关于缓释教师职业压力的对策研究
相关对策主要是从教师、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提出的。
对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缓释策略的研究,有从教师个人、学校方面及发展性评价等方面提出对策的[20],或从通过设置“职业压力警报区”、个体采取有效的缓解策略及组织援助方面提出[21],或从教师个人、学校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及国家、社会四个层面提出[22]。总归,根据策略提出的维度不同,有依照职业压力源的主体,提出“他助”解决策略和“自助”解决策略途径;也有依照职业压力的压力源与心理中介因素,从对压力的认知和行为两方面提出策略。[23]详细来讲,依照压力源主体,提出“他助”策略和“自助”策略包括:“他助”主要从组织支持的角度提出建议,有学校和社会两个角度,具体如学校层面,要强化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有效的激励、建立和完善发展性考核评价制度、科学化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上级领导支持、关注教师组织需求、创设良好的管理环境和人际环境、提高教师自主性和决策参与、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确定适当的工作负荷等。社会层面要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提升教师良好形象、加强教师培养和培训、严格教师资格制度等。“自助”策略主要是通过教师从自身角度解决压力,具体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认知、提高抗挫能力、控制个人情绪、掌握自我调适方法等。
对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缓释策略,研究成果集中取向于组织支持,在教师个体调适的基础上,重点通过社会和学校层面的系列举措予以缓释,已有研究为本研究奠定了参考基础,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分析组织支持策略。
(四)关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成果有高职教师职业压力量表编制相关的研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现状调查研究及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对策研究。关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结构的研究,黄琼、王会明提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有学校管理与教师待遇、角色职责、自身生存与发展、学生因素、人际关系和工作负荷六个维度。[24]杨志刚等人提出教师职业压力由教育制度、学生行为、人际关系、工作负荷、自我实现、社会地位六个方面构成。[25]陈瑶提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包括教学与管理、人际关系、社会影响、学生因素、个人职业发展五个维度。[26]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现状调查表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较大,且压力因素主要来源于教学与管理、科研等方面,说明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给教师带来教学与管理方面的压力,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个体调整适应,另一方面需要学校进行调适,教育教学改革带来适当的压力尚可行,若带来教师的普遍性消极压力,则应予以调整。在缓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对策的研究成果中发现,研究者们也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教师自身方面来提出策略,社会层面具体包括提高高职院校及教师的地位与形象、提高教师准入门槛、高职教育改革要适度等;学校层面的策略包括加强院校管理、制定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适度减轻不必要的负担等;对于教师个人的自我调适,包括正确认识职业压力、不断提升自我、掌握自我减压方法等[27]。
总体来看,目前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成果,这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研究也存在着不足:(1)关于职业压力的研究内容多为对压力现状的描述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缺少对教师职业压力形成机理的研究;(2)研究多为在现状调研、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缺少建立教师职业压力理论模型的研究;(3)研究方法多为问卷调查与理论分析,缺少教师职业压力的个案研究及院校降低教师职业压力策略的案例研究,单纯的一般性研究在一种程度上无法反映教师职业压力的复杂性;(4)关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缺乏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结构与模型的研究,且集中于区域范围内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现状调查,在全国范围内尚未有实证研究。因此,研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问题,分析问题背景和产生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策略,对于促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健康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