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讨论
(一)教师职业适应水平整体尚好,学校工作适应有较大提升空间
教师职业适应得分略高于5级量表的中数(3.0),整体水平尚好。在职业适应各因素中,包含教学和科研题项的学校工作适应因素得分最低(M=2.55,SD=1.08),涉及科研工作题项的得分更低,显示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过程中面临较多不适。这与已有研究的“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不足、无法及时学习或获得一线生产领域的新知识、需要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等结论相吻合。[29]随着高职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各院校正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各项日常工作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院校对教师的日常管理也趋于规范。如《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6年)》要求院校要强化课程建设质量、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完善课堂教学制度、严格课堂教学管理、改革完善教学评价等。与之相应,6所样本院校均在不同程度地推行教学改革,而这些改革最终都需要教师去执行、落实,并要以新的、更高的标准去完成,教师需要不断努力以适应新的要求和标准,这可能是造成教师关于教学方面适应得分较低的原因之一。
科研一直是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弱项,能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和成功申请到高级别研究课题教师的比例较低。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选取2013—2015年三年时间,文献来源类别选取“核心期刊”和“CSSCI”,分别以6所样本院校为单位进行检索,结果如表4.10。可以看出,5所样本院校年均在核心期刊上的发文总量在20~30篇,1所样本院校约10篇。样本院校的平均专任教师人数在300名以上,即每年不到10%的专任教师能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应用技术发明、各种专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行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及研发能力,更能反映教师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的高度和深度。在中国知网专利数据库中分别以6所院校为申请人搜索发明、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三种专利发现,院校间专利总量差异较大,但整体较少,5所院校人均三年不足1项(见表4.11)。科研能力不足也是造成学校工作适应较低的重要原因。
表4.10 样本院校2013—2015年间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发表论文量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
表4.11 样本院校2013—2015年间专利申请总量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专利数据库
(二)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社会服务适应状况更好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的社会服务适应得分(M=3.77,SD=0.99)高于本科及以下学历教师(M=3.44,SD=0.98),且二者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主要体现为解决企业技术问题与提供社会培训,这两项工作均是以教师的应用研究或实践操作能力为基础的。一般而言,拥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群体比本科及以下学历的教师群体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受过更加严格的科研训练,应用研究能力更强,也能够更好地与企业及社会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更容易适应解决企业技术问题与提供社会培训等社会服务工作。
访谈发现,社会服务能力弱、参与社会服务意愿不强甚至存在抵触意识,是影响本科及以下学历教师社会服务适应的重要原因。部分教师将社会服务视为工作负担,个人不愿意或无法寻找合适的企业或实践单位。特别是因个人能力不足而无法参与企业问题解决时,所谓社会服务也就变成了去企业盖章交差了事,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也就陷入了无法提升的恶性循环。
(三)中级职称教师职业适应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就教师职称而言,中级职称教师职业适应得分最低,且与初级及无职称教师在学校工作适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访谈发现,这并不是随着职称的提升教师工作能力下降,而是随着任职时间增加和专业能力不断提升,中级职称教师群体逐渐被赋予更多职责,在日常工作中承担的工作量更大、任务更重。过多的工作任务会使部分中级职称教师疲于应付,工作压力增大,职业适应水平降低。
与已有研究结论相似,访谈中还发现,中级职称阶段是高职院校教师群体发展分化的重要时期,他们在高职院校这一“场域”内努力争取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以“增加自己的资本总量并改变自己的位置”[30],面临的职称晋升、岗位晋升的压力更大。部分教师由于较好地把握了发展机遇,快速成长为团队骨干,个别优秀中级职称教师已成长为专业主任或中层领导,负责专业建设或独立开展工作,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均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并在不断积累晋升高级职称所需软硬件条件。也有相当部分的中级职称教师面临职称或岗位晋升的压力,甚至已出现了职业发展的“职级高原”或“层级高原”现象。[31]
(四)教师职业适应水平随着课时量的增加而降低
课时量的增加,意味着教师在单位时间内需要处理更多的教学事务,用于处理其他事务特别是科研的时间必然减少。不同周课时量教师在“撰写科研论文”“申请科研课题”等题项上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访谈发现,同时承担多门课程且课时量超过16节的教师用于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时间大量减少,个别教师已处于应付授课的状态。过多的课时量不仅影响了其他工作,也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16节是否应该是高职院校教师最大周课时量的临界值还需要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