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电影缘
王为一,祖籍江苏省苏州吴县木渎乡,1912年3月8日出生于上海。这一年是中华民国元年,中国仍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和军阀混战的状态。
虽说苏州是王为一的家乡,但乡中并没有他的家。王为一的祖辈由于贫困无依,就背井离乡到上海去讨生活了。但是,王为一忘不了故乡情,每逢有人问他是哪里人氏,他总乐意地告诉说:“我是苏州人。”自信人们对苏州必然会产生美好的印象。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该是个值得人羡慕和向往的地方!王为一说:“家乡对一个游子来说,是有一种特殊感情的。家乡的事物情景系在心间,不可磨灭。年事愈高,这种感情就愈深。……所有的记述,都深深地贮藏在我的记忆里,构成了我的缕缕乡思。”
◎ 半岁时的王为一在上海美华照相馆的留影
◎ 王为一的父亲王宗铭及母亲周湘云
◎ 青年时期的王为一及其兄弟姐妹(左起:大哥王瑞麟、大嫂、王为一、姐姐王旻秋、大弟王玮、朋友、妹夫、妹妹王瑾、朋友)
王为一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第三,哥哥王瑞麟,姐姐王旻秋,弟弟王玮、王守一,妹妹王瑾。
也许,王为一就是为中国电影而生的。他出生一年后的1913年,中国第一部电影故事片《难夫难妻》(郑正秋编导制作)面世。之后的10年,中国各地开展了拍电影的热潮,中国人开设的大小影片公司纷纷成立。规模较大的明星影片公司在1923年拍了公司第一部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这是郑正秋编导制作的第二部电影故事片。大家说很好看,家里人带了刚满10岁的王为一也去看了。晚年的他回忆道:“影片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冒险从坏人手里救出他祖父的那个孤儿,是个小学生,跟我年纪差不多,认为他很了不起,记住了他的名字叫郑小秋。” 以后郑小秋演的《苦儿弱女》和《好哥哥》等影片,王为一都去看了,主要是看郑小秋演戏,回到家里还模仿他的表演。从此,王为一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王为一14岁那年,家里发生了经济危机,父亲经营的生意失败,负债累累,十分苦恼。他突然向父亲提出,我以后不念书了,去拍电影,赚钱来帮你还债。父亲奇怪他哪来这个念头。王为一说:“郑小秋和我一样大,他可以拍戏,我为什么不能?”父亲当时很感动,说:“你还是读书要紧。郑小秋拍电影,不读书,长大了只会拍电影,没出息的。爸再困难,还是要让你读书,将来有了大学问,好赚大钱来帮爸爸还债。”说完笑着拍拍王为一的脑袋把他推开了。
当时上海戏院多,外国的影片源源而来,中国人也陆续拍出了许多影片,看电影的机会很多。那时候王为一最喜欢看的是卓别林的滑稽短片,经常跟随大人上大世界游乐场露天剧场去看卓别林。那时电影都是无声的,说话都用字幕,需要讲解员边看边讲。带王为一去的那位大哥懂英文,把字幕上的英文翻译给大家听,明白了这些滑稽动作的意义,看起来就更有兴趣了。有一次在虹口区一家影院放映外国来的影片,是讲大侠仗义除暴内容的,戏院雇两个讲解员,一个讲苏州话,上海人都听得懂;一个讲广东话,因为虹口区是广东人聚居地区,观众多是广东人。两个讲解员坐在银幕两边特设的高台上,随着剧情的发展变化,讲解员就交换讲解,简直像说评书那样,绘声绘色,使观众情绪高涨。这种较为低档的电影院,观众是比较随心所欲的。比如,影片中的蒙面大侠骑着摩托车出场时,就有观众自动地用口技为他配上摩托声,也有人配上喇叭声的,技巧都相当高。假若大侠骑马奔驰,观众即配上马蹄声,或远或近,配得很真切;假若群马追逐,则观众座中响起一片马蹄声,此起彼伏,沸沸扬扬,十分热闹。遇到大侠和恶徒开打时,全场观众就脚踏地板发出巨响以示助威。大侠取胜时,群众就鼓掌欢呼。恶徒窜逃时,群众就用苏州话和广东话恶声臭骂。在这影院看戏,观众的情绪得到充分发泄,十分痛快。王为一晚年说:“这也是我一生中特别享受的一次看电影,但仅只一次。”
◎ 中学时期的王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