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电影创作高峰
◎ 王为一从英德“五七”干校回广州珠影厂后的家庭合影
1972 年,王为一从“五七”干校调回广州珠影厂,时年六十。
1973年王为一完成了受命导演的舞台纪录片《歌舞》,内容取材于广东省文艺会演中的优秀歌舞剧。
1975年至1977年,王为一导演了电影《蓝天防线》。
1977年12月,王为一当选广东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8年,王为一筹拍电影《闻一多》,并决定请赵丹饰演主角闻一多,赵丹为此到了广州与王为一见面。可是又是因为某种原因,这一电影也下马了。
◎ 电影《蓝天防线》宣传画
◎ 电影《一个美国飞行员》宣传画
1979年4月10日,珠影厂成立艺术委员会,王为一任副主任。当年,王为一在《电影艺术》第1期发表《蔡楚生同志和他的〈南海潮〉》一文,又当选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并与王毅联合导演电影《一个美国飞行员》。
1980年3月,王为一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广东分会第一届主席团副主席。5月,王为一赴广东省南海县(现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调查访问,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形势的新变化。在《上海戏剧》第 3 期发表《记“美专剧团”》一文。
◎ 王为一(第二排中)和电影《歌舞》剧组部分成员合影
◎ 王为一(前右一)和欧阳山(左一)等讨论电影《三家巷》布景设计
◎ 王为一(右三)和电影《三家巷》摄影、美工、化妆、服装、制片等主创讨论创作
1980年8月中旬,王为一得知赵丹被诊断为胰腺癌的消息后,于下旬放下手上的工作,赶去北京探望他。这是两位挚友最后的一面。1980年10月10日,赵丹因病在北京病逝,终年65岁。1980年10月11日王为一写道:“近日思绪纷乱,昨夜梦中惊醒,正三时,坐起记与阿丹最后一次会晤。稿未整理,墨迹和泪痕狼藉,不知所云。”
1981年年初,王为一任新成立的《银幕剧作》双月刊杂志编委,10月24日任珠影厂艺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欧阳山的文学名著《三家巷》在20世纪50年代末问世后,风行全国,珠影厂即宣布要把小说改拍成电影,指定王为一为该片导演,并邀请剧作家曾炜参加改编工作。正在酝酿期间,“文革”开始,欧阳山和《三家巷》遭到强烈的批判,王为一也入了“牛栏”。拍电影的事就搁下来了。“文革”后,一切创作都恢复了,20世纪80年代初,珠影也重提拍摄《三家巷》的事。王为一和曾炜研究小说后,写出剧本改编初稿。王为一附一份对影片的初步设想,提出:“必须忠于原著,就是忠于原著的主题、人物和基本情节结构。改编《三家巷》,就首先找到如何对待主人公周炳的问题。就是你承不承认周炳这个形象是20年代革命风云中的一种青年人的典型?你是照小说所描绘的周炳那样搬上银幕呢?还是要改变他的性格?……现在我们的文艺作品包括电影中的主人公人物差不多都是完美无缺的。这是不很真实的。” 尽管在拍摄过程中还有来自某些同志(包括摄制组内的)的非议,但王为一坚持按照原著的精神来塑造周炳,表示“塑造得像不像小说中的周炳是我的能力问题,但我决不在影片中凭主观愿望来‘改造’周炳”。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下,受影片长度的限制和为发挥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以及为加强适应电影观众欣赏需要的戏剧性,王为一根据戏剧原则和电影特性进行了谨慎而较为大胆的重新创造,尽可能使电影比小说精炼而加强戏剧性矛盾,通过视觉形象,使原小说的主题和人物更为鲜明突出。
1982年,彩色电影故事片《三家巷》(上、下集)公映,王为一时年七十。
1983年,已过古稀之年的王为一,导演了喜剧片《阿混新传》。这是王为一导演的第二部喜剧片,与他第一部喜剧片《七十二家房客》已经时隔二十年了。
《阿混新传》原是当时一出成功的滑稽舞台剧,王为一看了几遍,决定要把它改编为电影。由于电影的叙述方法和表演方法与舞台剧有根本性的不同,因此不得不把舞台剧的内容重新结构,增减的幅度是相当大的。王为一从改编剧本到拍摄过程中都作了慎重的修改,得到编剧的同意。改编动笔前,王为一和责任编辑王静珠参加了一个星期的分场讨论。场景安排、情节结构、人物关系等都谈得比较详细。特别是笑料,大家都动脑筋想,你一点,我一点地互相补充或修改,主演严顺开当场表演,检验是否好笑。边说边演,大家笑个不停,一旦发现这个笑料不恰当时,就马上作废。王为一认为这样的讨论对喜剧片来说很重要,编、导、演三方面的想法和意见可以尽量靠近,求得一致。谈完之后,严顺开满意地说,现在我已经感觉到电影中的阿混是个什么模样了,增添的戏,我也感觉到我是能演得出的。作为导演王为一来说,未来的影片在自己的心里已经有了个草图。改编的执笔者也认为,这样写起来也有谱了。因此一稿写出来,稍作修改,二稿就拍板了。
◎ 1984年,王为一(右)在《阿混新传》拍摄现场
◎ 1983年,王为一(前右)在《万元户》拍摄现场
1984年,《阿混新传》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广东省第二届鲁迅文艺奖二等奖。接着,王为一导演了电视剧《万元户》。
1985年4月24日,王为一参加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当选中国电影家协会荣誉理事;11月3日,任珠影“电影党史资料征集工作组”成员。
1986年,王为一导演喜剧片《异想天开》。张贤亮继荒诞电影剧本《黑炮》之后又写了一个荒诞电影小说《临街的窗》,这是应《小说家》杂志发起的同题小说《临街的窗》的征文而写的。张贤亮在前言中称:要是有制片厂把这小说拍成电影,可以改名为《梦幻进行曲》,原因是全篇小说写的就是一个梦。王为一本来很喜欢用《临街的窗》作为片名的。因为从作家的笔触中看出,他把临街的窗,看成是人人都有的一个属于自己意识视野的“临街的窗”。人们的思想意识都不可避免地受着“窗”外事物的影响。有些年轻人意志薄弱,认识有限,因此容易受“窗”外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形色色的引诱所迷惑,甚至沉沦于兹,不可自拔,从而失去了生活的真正意义。作家看到当前社会上有不少青年胸无大志,虚度岁月,这和我们国家要求青年们重文化、尚科学,树立为社会主义创大业的理想是相背离的。所以王为一愿将作家笔下的那么一个青年,用电影形象奉献在银幕上。但是王为一为什么又将它改名为《异想天开》呢?王为一说,小说主人公是个二十出头的小青年,他把自己“窗”外形形色色的生活感觉,织成了一个充满了非分之想的梦,把这个梦说成是小青年异想天开,不也可以么?何况《异想天开》是比较符合作为一部荒诞喜闹剧的片名的。用句行话来说,这个片名比较有生意眼,广大观众既容易接受,又感到有什么新奇的玩意儿可看。
◎ 1989年春节,王为一(右)与关山月(左)在广州萝岗合影
◎ 王为一、林书锦联合导演的电视剧《牡丹亭》剧照
◎ 王为一(前排左五)、林书锦(前排左六)和电视剧《牡丹亭》剧组合影
1987年,王为一为广西电影制片厂导演喜剧片《男人的世界》(王辉荃、王为一联合编剧)。
1988年,王为一任第六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在《电影艺术》第7期发表《蔡老的影片为何能吸引观众?》。
1988年,王为一导演了电视纪录片《关山月的画与话》(2集)。王为一接任务时感到困难:一是拍这类纪录片很难创出新形式;二是通过两集片子要把画家的艺术成果正确无误地介绍给观众,将如何概括和评述关山月的作品和他的创作思想?如按一般拍这类片子的方法,请艺术评论家或鉴赏家来选画和编写讲演词,恐仅为一家之说,甲这么说乙未必能同意,有时也未必是画家的本意。这时,王为一看到了在1988年10月“关山月近作展”上关山月自撰的开幕词的题名:《我的画与话》,他灵机一动,立即决定这部片子让关山月用自己的话来讲自己的画,这样,也许是再正确无误的了。王为一原本设计的形式是由一对青年男女上门采访关山月,但关山月认为跟陌生人交谈不自在,希望由王为一来采访,同龄老朋友,说话无拘束。于是,王为一就把片子的结构改为:导演拿着已经拍好的录像资料到关山月家,俩人边看边谈。问题事前拟定,答话则由关山月自由发挥。摄像机实录了他们的谈话。最后由王为一组编成完整片子。可以说,这是一部仅有的只有结构设计而无具体剧本摄制成的纪录片。
1989年2月,王为一参加了在广东省潮阳县隆重举行的蔡楚生铜像揭幕仪式。
1989年,王为一和林书锦联合导演了电视剧《牡丹亭》(2 集)。王为一和林书锦在“导演阐述”中写道:“杜丽娘的美丽感人之处,就在于她敢于揭示她自己少女的心态,并要按照她自己的意志去寻求幸福。求之不得,以死殉之;死犹不甘,鬼魂求之;寻之不得,终身许之。这种对爱情的专诚致之,生死以求的精神,在中外古今作品中可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的伟大之处也在于此。作品充满了传奇浪漫色彩,这个戏就是通过浪漫主义风格来完成现实主义的主题思想的。因此,用浪漫主义手法来塑造杜丽娘这个光辉形象,是我剧组全力以赴的创作目的。”
1991年6月,王为一任第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同年底,王为一又在中央电视台、珠影电视部联合录制的8集电视剧《瞎子阿炳》中担任艺术顾问,并客串饰演瞎子老乞丐。
1992年,时年八十的王为一,为创造岭南喜剧而努力,与林书锦联合导演喜剧片《不亦乐乎》,影片于1994年公映,获中国人口文化影片一等奖——金爵奖。王为一对这部影片的艺术创作提出要求,试图通过这次合作,探索一下岭南喜剧电影的道路。他提出,在广东搞喜剧,不论是舞台或电影、电视,应该有她自己的风格样式。戏剧是以人的实体来反映人的生活的,因此广东的喜剧,似乎应该以广东人的气质、性格和思维方式,从广东人对周围事物和对人生的特有的观念中挖掘他们的幽默感和趣味性,从而形成岭南喜剧的特色和特征,创造出广东喜剧的独特的风格样式,丰富我国喜剧的艺术宝库。
◎ 王为一在电视剧《瞎子阿炳》中的扮相
◎ 电影《不亦乐乎》宣传画
◎ 1993年,王为一(右)在《不亦乐乎》拍摄现场
◎ 1994年5月,在“著名导演王为一从影六十周年座谈会”上,乐陶向丈夫王为一献花
◎ 大弟王玮(左,电影美工师)、小弟王守一(右,戏剧导演)和王为一、乐陶夫妇一起
1993年,王为一参加在杭州召开的喜剧电影学术研讨会,作了题为《由笑而想到的一些问题》的发言,后刊登于《当代电影》第4期;在《当代电影》第2期发表论文《史东山与〈天官赐福〉》。
◎ 王为一、乐陶夫妇金婚纪念家庭合影
◎ 1996年11月,俞佩珊从美国到广州看望王为一
1994年5月,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举办了“著名导演王为一从影六十周年座谈会”,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斯奋在座谈会上讲话称:“王为一同志是我们当代岭南文化的一员老将,一员大将,更是我们南国电影的一位前辈与主将,看看他导演的一系列植根于岭南文化沃土中反映南国生活与风情的作品:《珠江泪》《椰林曲》《南海潮》《七十二家房客》《三家巷》《关山月的画与话》等,这些作品都是南国电影和电视的佳作。……王为一同志对‘南国都市电影’作了先驱开拓。”王为一在座谈会上说:“雅俗共赏原是我国文学艺术最高的境界。”“我的创作的最高要求是我的影片一定要雅俗共赏。”
1994年,王为一担任编剧的喜剧片《三女休夫》由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
1995年,王为一在《当代电影》第2期发表论文《一代宗师蔡楚生》。
1996年,王为一的妻子乐陶78岁,突然发现患晚期肺癌,王为一也因脑血栓须吊针,于是他们俩同住一间病房。王为一日夜陪伴妻子乐陶整整一个月,直到她安详去世。他们结婚半个世纪,一直恩爱相处,“文革”中,两情弥坚。王为一为她举行海葬,她的骨灰永留珠江,也永留王为一的心中!
妻子乐陶的离去,令王为一顿觉身心两空。大女儿夫妇于是搬进王为一家中,以便照顾父亲。乐陶去世3个月后,王为一突然接到前妻俞佩珊从美国来信,她将于近日赴日本为她的弟媳奔丧后,来广州探望他,这事出乎王为一意料之外。俩人抗战后各在他处,互无音信,1956年才鸿雁相连,但一直未能见面。王为一想不到如今丧妻才3个月,前妻就漂洋来访,当时真是悲喜交加,情绪复杂。王为一带着四个儿女去车站迎接,相见甚欢。他们绝口不谈新疆那段伤心事,只谈身边的生活近况。王为一陪她去书市买她所需的书,带她去参加了一次文化沙龙聚会,参加珠影厂里的一次舞会。她愿在家里和院子里散步聊天,王为一问及她丈夫健康情况,她说近患肺癌,正在化疗,因此她急于回美国。一星期后,王为一带儿女去车站送别,儿子送她到香港,她有亲友来车站迎接。她到美国后来电话告知,她丈夫病情好转,之后又来信告知她丈夫已恢复健康,王为一为她高兴。
◎ 郑旭(左)和乐陶(右)的合影
1997年,王为一与郑旭结为夫妇。郑旭是黑龙江人,原在长影厂演员剧团,因爱好音乐,调到乐团合唱队,后在音乐资料室工作直到离休。郑旭的丈夫是著名电影作曲家张棣昌,风靡大江南北经久不衰的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插曲),就是他谱曲的。他是广东梅县人,早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后到长影,1984年调到广东,1985年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广东分会(后改名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初借住珠影宿舍,1990年初因患肺癌病故。
◎ 1997年9月1日,王为一和郑旭结婚后两家一起合影
王为一和郑旭相识于1989年。一日,王为一和郑旭都在运动场晨练,王为一看到这位女同志气质很好,但在珠影没见过,此时她向王为一走来,询问太极拳的第5节如何打,她说,看到你打太极拳很到位,想向你学习。这样,他们就相识了。王为一把郑旭带到家里介绍给妻子乐陶。后来她们俩成了好朋友,无所不谈。
1996年乐陶病发住院时,郑旭前往探望。乐陶病故一年后,王为一和郑旭时有交往而互有情意,他们的子女都极力支持,促成了两家合一家。旭日东升又一春,幸福美满合一家。
王为一和郑旭有共同爱好,如音乐、戏剧、电影、美术等,他们生活在一起后,这些共同爱好得到了更好地开展和互补。他们还保持天天同练太极拳,延续他们的“太极姻缘”,又经常去美术馆参观各种画展,去音乐厅聆听音乐演奏或演唱,或上剧场观赏精彩演出,回家后仍要谈论不休。郑旭每周去参加一次合唱,有时去参加演出,每天还要练练钢琴。王为一经常拉二胡,娱乐消遣。因此,家中琴声不断。他们为欣赏江南风光,远去上海、苏杭旅游,或去海南三亚观赏海景。他们也各有爱好,王为一爱在案头练毛笔寻求书法的乐趣,郑旭则爱好抓起相机在花丛中摄取花的韵味,可谓“趣味”相投。
◎ 王为一所书“学无止境”条幅
◎ 2001年9月,王为一与郑旭在海南岛当年拍摄《椰林曲》《南海潮》的外景地留影
◎ 2007年俞佩珊在上海
◎ 电影《五福临门》宣传画
王为一和俞佩珊一直保持联系,通过长途电话把郑旭介绍给俞佩珊认识。她们在第一次电话中交谈了20分钟,以后在通讯中必彼此问好。俞佩珊的丈夫于1998年死于癌症,她也到了耋耄之年,身体还健康,按西方习俗老人常一人独住。王为一和郑旭都非常关心她。2007年,俞佩珊告诉王为一和郑旭,她去上海看她弟弟(她弟弟在上海住院),王为一和郑旭就专程去上海与她相聚,并送俞佩珊一条披肩,给她披上,郑旭为她拍了照。
郑旭与王为一相伴16年,她尊他为师长、朋友、知己。她让王为一用毛笔宣纸书写条幅“学无止境”,并用镜框镶上,一直挂在住处显眼的地方。王为一逝世后,郑旭以《我和你》为题写了一首长诗,追忆两人相伴的情景和情怀。诗的最后一句深情的写道:“我和你,一切一切,都在记忆里。”
◎ 1999年,王为一(右)在广州《五福临门》拍摄现场
◎ 2002年3月22日,广州江南大戏院,王为一在“王为一优秀电影作品展映暨庆祝90华诞”活动中致辞
1999年,王为一与黄统荣联合导演喜剧片《五福临门》。故事讲的是超级戏迷——一位成功的个体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为接近他心中的偶像——一位著名的粤剧演员,不惜花几十万搬进一栋旧式的“高知楼”,但由于现实生活中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品味不同,引发了一连串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同时又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得到了理解,得到了友情,得到了爱。
《五福临门》是王为一电影导演生涯中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这时,他已年近90岁了。在后来时光里,王为一更多的是撰写文章、剧本和专著,继续追寻他的电影梦。
王为一于2000年在《电影文学》第6期发表《一代宗师蔡楚生》。2001年在《人民音乐》第1期发表《聂耳与〈金蛇狂舞〉》。2002年8月1日在《羊城晚报》发表《聂耳的森森国乐队》,8月19日在《羊城晚报》发表《〈马路天使〉的两支小曲》,9月3日在《羊城晚报》发表《影坛往事:潮阳老乡师徒情》,10月14日在《羊城晚报》发表《陈残云的六段电影缘》。2003年3月26日在《羊城晚报》发表《〈七十二家房客〉因祸得福》,5月14日在《羊城晚报》发表《著名电影〈南海潮〉为什么没有下集?——中国电影史的沉痛憾事》,7月16日在《羊城晚报》发表《“献机祝寿”过关记》,9月21日在《羊城晚报》发表《广东人与中国电影之最》,10月17日在《羊城晚报》发表《那年国庆在香港》,11月23日在《羊城晚报》发表《人生如戏》,又在当年的《大众电影》第19期发表文章《一颗永不陨落的星》和《欣闻赵丹传记上荧屏》,以纪念老友赵丹。
王为一喜欢拉二胡,早在1934年就在聂耳主持灌制的乐曲《金蛇狂舞》《翠堤春晓》中拉奏二胡。《二泉映月》是他最爱,也喜欢演奏外国名曲,如舒伯特的《小夜曲》。2001年东江纵队合唱团(郑旭在合唱团)演出时,特邀他独奏《二泉映月》。
2002年3月22日,王为一出席了 “王为一优秀电影作品展映暨庆祝90华诞”活动(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广州市电影公司、广东南方电视台影视频道、广东省电影家协会联合在广州市江南大戏院举办),中国电影家协会和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电影家协会均发来贺电。
2002年3月15日、22日,王为一接受香港电影资料馆采访。2003年1月13日、14日、17日、21日、24日,王为一接受《电影传奇》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