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于原著

忠于原著

电影故事片的剧本来源,大概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写成的电影剧本;二是根据舞台剧本改编的;三是根据小说改编的。这三种文学形式在创作原则上是有共性的,如:要有主题思想,要塑造人物,要有情节,要有矛盾冲突等。由于各种艺术的形式各不相同,因此在表现的方法和技巧方面也各有其特性。我们应该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努力发掘它的特性,发挥它的特性,使它产生更强烈的作用。

我认为改编一部小说为电影,第一个态度必须忠于原著,就是忠于原著的主题、人物和基本情节结构。假若你对这些有异议,甚至于有根本性的不同看法,那么就干脆另选你所满意的小说来改编。你若想按照你自己的要求来改变小说的主题、人物和情节结构,那一定自找麻烦,不会有好结果的。

我们改编著名作家欧阳山同志的小说《三家巷》,就首先找到如何对待主人公周炳的问题。就是你承不承认周炳这个形象是20世纪20年代革命风云中的一种青年人的典型?你是照小说所描绘的周炳搬上银幕,还是改变他的性格?

其实,我愿意接受拍摄《三家巷》这个任务,首先是承认周炳这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性格。

我坚持按照原著的精神来塑造周炳,塑造得像不像小说中的周炳是我的能力问题,但我绝不在影片中凭主观愿望来“改造”周炳。

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下,我们受影片长度和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的限制,以及为了适应观众欣赏需要的戏剧性,我们进行了谨慎而较为大胆的重新创造。原小说约二十八万字,共四十章。我们首先删去小说的前十章,这是周炳性格的雏形阶段即童年时代,但不是周炳性格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是从他十七八岁时,即在他有意识地去认识人生,自发地要改造世界和憧憬美好未来,并开始参与了政治斗争的时期写起。结尾也删去了广州起义发动后的八章。我们认为小说在广州起义前夕,三家巷的青年人从盟誓到分化的过程已经完成了,周炳对那些大哥、表哥以及恋人陈文婷从阶级关系上有了本质的认识,进而与之决裂的过程也完成了,影片的主题任务也就完成了。因此,我们把影片的结尾落在起义的枪炮声震撼着三家巷,冲天的火光映红了三家巷的夜空……让观众在这样的气氛中,对三家巷的人事变迁和世道沧桑有所回忆和思索,要比用许多胶片去正面写这场起义斗争的成败得失较有意思得多。

此外,我们在全书中仅取了沙基惨案、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三大历史事件作为背景,其他的政治运动或斗争我们都避而不谈了。人物和情节也作了大量的删减。

但是,除了删减,我们也作了一些重要的增补。如:周炳和陈文婷在中央公园的最后约会;周炳回三家巷看见陈文婷穿着结婚礼服出门去参加婚礼,以及她和胡杏议论白兰树等戏,都是小说中没有的。又如,陈文婷和周泉的结婚场面,小说中是有的,但我们在这热闹豪华的场面中,用周炳和周泉一段过去的对话作画外音处理和宾客的议论等镜头穿插其间,就把这个买卖婚姻的悲剧实质揭示了出来,使周炳深感痛苦。

◎ 1982年,王为一(前排中间)与《三家巷》剧组在拍摄场景前合影

所以,作者看了样片后说:“影片主线抓得很紧,比小说丰富,有些戏是小说没有的……”由此可见,只要抓紧主线,即使把许多情节删去了,同时又把小说中与主线紧密相关的一些抽象或概念的描写,加以形象化,成为与全剧情节有机而富于戏剧矛盾的戏,因此变动虽大,但作者还是表示满意的。

舞台剧改编为电影,比小说改编为电影问题要多,由滑稽戏改编为电影,则问题更多。滑稽戏的特点是利用各地方言的趣味,加上各种小调或流行歌曲,以及夸张而滑稽的动作以博取观众的笑声。而这些特点,在电影上我们一概摒弃不用。总之,对滑稽戏的传统演技要扬长避短,去粗取精,切忌持否定态度,粗暴对待。

《阿混新传》是我导演的第二部喜剧片,跟我第一部喜剧片《七十二家房客》已经时隔二十年了。

《阿混新传》是上海曲艺剧团在1983年演出的优秀滑稽剧目。由于主题清新富有现实意义,表演朴实而充满喜剧效果,一扫过去滑稽戏的内容肤浅、趣味庸俗等作风,因而深受观众欢迎,并赢得了文艺界、知识界的赞赏;高等学府交通大学邀请在校园演出多场,评价颇高;上海市第二届戏剧节颁予该剧演出一等奖;接着全国大小城市的舞台纷纷搬演,种种说明此剧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

原剧塑造了一个青年工人杜小西(即阿混),写他在城市和农村都混不下去后,感到自己无知无能,人生绝望,便想自杀了此一生,最后终于得到了挽救,成为一个自新的青年。我们把此剧搬上银幕,除保持原剧的许多可撷取的成功因素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原剧的思想性和艺术质量,从改编到拍摄的一系列创作过程中均有所探索。

改编中加强了杜小西所以成为“阿混”的社会根源,如:成长在“十年动乱”中没有受到正规教育,因而造成半文盲的青年一代;劳动工资制度中 “铁饭碗”和“大锅饭”的弊端,也滋养了杜小西“混”的思想;加上家庭的溺爱,更使杜小西混得有恃无恐。

今天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已进入电子、电脑、计算机时代。我们国家各行各业都要急起直追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否则永远改变不了落后面貌。但是我们不少同志在工作中还抱有“混”的思想,自己不学无术,不求上进,拖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腿而不自觉。这是个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塑造杜小西这个“阿混”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希望他能影响及社会上各种不同类型的“阿混”。

为了集中杜小西这个人物,把他哥哥杜小东这个人物删去了。因为杜小东和他对象罗敏敏的关系,既占篇幅又与杜小西的性格发展毫无关系。

加强了杜小西和肖梅英认识过程中的互相理解,“十年动乱”中遭到失学的共同命运,作为杜小西在乡村暴露了无知、无能被逐出肖家后,又能获得肖梅英同情的思想基础。缩短了杜小西和肖梅英相识的时间。如:原剧中两人相识的时间较长,多次在公园约会,一月中通信十多封。这样,杜小西的文化水平和其他问题都将暴露无遗,就不可能使肖梅英及其一家对杜小西由误解而抱幻想。杜小西到农村来,主要是寻找他新的、“混”的立足点,而不是作为一个毛脚女婿而登门的。这对杜小西和肖梅英这两个人物的关系就合乎情理了。

加强肖梅英性格的喜剧性,使她的思想、行为和全剧的喜剧风格相适应。基于原剧中这个人物已经定型,修改是较为困难的。

杜家增加一个小孙女,肖家增加一个妈妈,都是为了使两个家庭更像个家庭。

其他角色,基本上跟舞台剧里差不多。戏有增有减,但性格不改。

以上说明,改编并不是编写一个缩本,它必须根据戏剧原则和电影特性进行再创造,要增补的还得增补,尽可能使电影比小说、舞台剧精练而加强戏剧性矛盾,通过视觉形象,使原小说、舞台剧的主题和人物更为鲜明突出。但这些首先要有一个忠于原著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