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残云与电影
王为一
1948年应战时需要,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在香港建立一电影制作机构——南国影业有限公司。当时香港地下党委号召在港进步作家为南国公司提供剧本。陈残云响应号召,送上他的一中篇小说《贫贱夫妻》,为当时主持南国公司创作的蔡楚生“蔡老”看中,认为题材很现实,也符合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蔡老素以提高粤语电影质量为己任,决定将此剧本拍成粤语片,并改片名为《珠江泪》。此时我由昆仑公司调来南国协助工作,因陈残云不懂写电影剧本,蔡老要我帮陈把小说改写成电影剧本,于是我和陈相识,并根据他的小说举例说明分场分景的道理。不久,《珠江泪》的电影剧本即告完成,蔡老也把摄制组全体人员敲定。此片原定蔡老和我联合导演,他在幕后策划,我在现场执行。谁知解放局势发展迅速,全国除南方少数地区均已解放,人民政府即将成立,逗留香港的一些著名人士都纷纷奉命去北京参加政府工作,南国公司的三老阳翰笙、蔡楚生和史东山也接到调京命令。于是,蔡老一走,《珠江泪》的导演工作就全部落在我头上了。由于我把昆仑公司的认真严肃的工作方法用于《珠江泪》摄制组,和全体人员特别是演员,分析研究剧本的主题和矛盾斗争以及人物性格等问题,因此影片能把剧本主题展现得比较充分,演员都把人物表演得真实而生动。影片公映后,得到社会上比较一致的好评,《中国电影发展史》对《珠江泪》剧本的评语说:“由于作者把官仔贵(地主仔)的作恶同国民党反动派对他的支持联系起来,也就揭示了国民党政权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反动本质,使影片的暴露意义更为深刻了。”“透过农民在地主迫害下的不幸,以及重回解放了的家乡的描写,也很好地道出了当时农民被压迫的血泪生活以及他们在压迫下的觉悟和转变。”“影片洋溢着作者对全国解放的欢呼,对地主反动派的憎恨,以及对农民被压迫的命运的同情,思想倾向是十分鲜明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对《珠江泪》影片总的评语:“《珠江泪》是这一时期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有较高成就的一部粤语片。在当时粤语片相当落后的情况下,能够摄制出这样的作品,无疑是十分可贵的。”《珠江泪》公映时,曾受到香港和内地广大观众的欢迎,舆论认为:“它是现实主义的粤语片的一个正确的、坚实的、全新的起点,它已替未来粤语片的创作铺开一条道路,它是粤语片里面的一个革命性的代表作。”应该说,影片的成功,首先应归功于剧本的成功。剧本为一剧之本,剧本对电影犹如母体之于婴儿,没有剧本,电影由何而生?妄想拍出部好影片,首先要有个好剧本。《珠江泪》得到舆论的肯定,也巩固了我和残云的合作友谊。
◎ 王为一手稿《陈残云与电影》
1951年我奉调到广州筹建珠影厂,本已决定珠影厂第一部影片仍由残云和我合作,可惜珠影厂胎死腹中,奉命停办,合作事当然作罢了。
1955年我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又和残云合作了第二部影片《椰林曲》(残云与李英敏合编),看片名就知道它只能是我们海南岛的题材,这是一部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剧本,它描写海南的游击战士机智勇敢地偷渡日军严密封锁的琼州海峡,潜入大陆雷州半岛接应党中央派来送电台的地下工作者。影片冲破了当时许多革命战争题材影片写情的禁区,细腻地描写林妈一家的恋人情、夫妻情和父女情。剧本在人物造型方面更大胆地闯入了一个禁区,写一名老共产党员,不敢接受穿越敌人封锁线的任务后成了可耻的叛徒,而另一个渔民出身的伪甲长在关键时刻反而挺身而出在掩护游击战士穿越敌人封锁线时壮烈牺牲。这样写一个共产党员的觉悟还不如伪甲长,这在当时要担多大的风险呀!而这个剧本却是中国第一部写革命战争中人的复杂性的首例。影片《椰林曲》在1957上映,果然令观众耳目一新,一位电影发行公司的经理说,《椰林曲》在当地上映近千场,仍欲罢不能,该片拷贝因使用过多而损坏了,但为了满足观众需要,还要继续放。
陈残云的电影创作也是多样化的。1956年他又以反特的惊险片样式的剧本《羊城暗哨》交给了上影厂。由广东籍的卢钰执导。剧本以面临港澳特殊地区的广州为背景,剧情在观众熟悉的黄花岗、海珠桥、越秀山之间展开了一场复杂奇妙的反特斗争。反面人物也写得有血有肉,真实可信。一般反特片常常故弄玄虚,而《羊城暗哨》从编剧到导演没有弄虚作假之嫌,是国产电影反特片的上乘之作,观众经久不衰。
◎ 1961年,蔡楚生(中)、陈残云(左)、王为一(右)合作创作电影《南海潮》时,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合影
由于十年前残云和蔡楚生在香港有过《珠江泪》合作之谊,因此,1958年蔡老(时任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艺术委员会主任)请假来广州为珠影筹拍《南海潮》时,特邀残云合作编剧工作。残云虽然已是华南一流作家,但他认为《南海潮》将是蔡老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作品,我们应当尽力帮蔡老完成他的创作意图,并向这位中国电影界老前辈虚心学习。因此无论陪同蔡老去渔区下生活,讨论剧情问题和执笔写初稿时,都是以蔡老的创作思想和风格为依据,真做到谦虚谨慎,从不以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我看在眼里,觉得残云为人真是虚谷为怀,令人敬佩。可惜这部轰动一时的《南海潮》只完成了上集,蔡老由于不断地参加整风学习,再也不能来广州领导我们完成下集工作。《南海潮》上集上映后,在百花奖的群众选举中得票最多,而上级忽然宣布停止举行百花奖授奖典礼。蔡老终于在“文革”中受屈而离世,这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件非常令人痛心的大事。
在某些政治思潮不正常的影响下,残云的电影剧本创作也遭到了些麻烦。珠影厂成立后不久,厂领导很想请残云写一个广东题材的剧本,他应承后不久就交出了一个叫《故乡情》的剧本,这是他去东莞任县委副书记回来后的作品,主要写一个青年农民在家乡生产上遇到困难时就跑去省城打工,又受到各种委屈而回到他的故乡。写得很有生活实感,厂领导也有意让我和残云再度合作,当我们已经搭上布景拍了几场戏后,突然接到有关领导指示:该本子写贫下中农弃农从商,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应考虑停拍。这样,厂领导立即下令停拍了。
之后,长影厂导演方荧想把残云的小说《香飘四季》改成电影,与残云合作改写了电影剧本,而且把《七十二家房客》中演阿香的演员李艳玲邀请去长影演其中一个角色。但不久李回广州了,说这个戏停拍了。理由说不清楚。后来我问长影朋友,说是某首长说这戏是广东题材,怎么让长影来拍?就这样,长影领导就下令停拍了。
这之后,我们再没有看到残云有电影剧本问世了。大概他也有点怕“触电危险”吧!我们今天回顾他的电影创作,从《珠江泪》《椰林曲》《羊城暗哨》到《南海潮》以及没有拍成电影的《故乡情》和《香飘四季》,可以说,残云是位百分之百的忠于南粤乡土的电影剧作家,而且作为一个文学家而写电影剧本的风格样式如此丰富多彩,在中国电影创作上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奇迹。
今天,残云已离我们而去,根据他的剧作而拍成的电影,将永远在我们心中的银幕上放映不止。
2002年10月9日
【注释】
[1]编者按:似为云南路、北海路间。
附 录 王为一艺术年表简编(1912—2014)
1912 年(出生)
3月8日生于上海,祖籍江苏省苏州吴县木渎乡。
1923年(11岁)
观看了《孤儿救祖记》等影片,模仿郑小秋的表演。
少年时期参加反帝反封建戏剧表演,小学高年级时参演学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戏剧,扮演剧中朝鲜姐妹中的妹妹;中学时参加反日宣传队,在反日戏剧中扮演抵抗日军的中国士兵。
1931年(19岁)
就读于上海艺术专科学校学画,积极参与上海各大学学生为反对日本侵略东三省组织的赴南京请愿团。
1932 年(20岁)
“一·二八”事变爆发,上海艺术专科学校的全部校舍以及王为一在校外附近租赁的小屋和他的画具、作业、书籍、衣物,全部毁于战火。王为一的父亲把一家老小送到老家木渎乡杨木桥亲戚家避难。
8月,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开办的研究所学画。
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领导下的“美专剧团”,结识了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剧团负责人赵丹和徐韬,从此成为挚友。经赵铭彝介绍,与赵丹、徐韬一同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
参与了《C夫人肖像》的演出工作。
学期结束后主持剧团工作,参加各大学联合公演,主演陈鲤庭翻译的爱尔兰剧本《月亮上升》、陈凝秋(塞克)与左明合写的短剧《高尔夫 sketch》。
被上海艺术专科学校以散发革命传单为由开除出校。
1933年(21岁)
在父亲支持下,和赵丹、徐韬一起在上海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开办雕塑美术广告社。广告社成了“剧联”的“业余交通站”。同时执行剧联安排的各项任务。
曾加入陈鲤庭的“骆驼剧社”赴嘉定演出,主演过《放下你的鞭子》。后来与赵丹、徐韬等成立“新地剧社”,取艺名“霞飞”,赴南京在南京“大世界”出演《一致》《银包》《蠢货》《谁是朋友》《名优之死》等话剧。
1934年(22岁)
从南京回到上海后,关闭美术广告社。
考入百代唱片公司民乐队,参加“剧联”音乐小组。在聂耳主持灌制的乐曲《金蛇狂舞》《翠堤春晓》中拉二胡、打扬琴。因擅长拉二胡,被挑选为电影《渔光曲》主演王人美演唱的主题歌《渔光曲》(作曲:任光,作词:安娥,配乐:聂耳)拉奏二胡。
进入上海艺华影业公司当场记,参加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阳翰笙的《生之哀歌》。
在金山组织的独幕剧《奇迹》扮演儿子的角色。
经组织安排,为避国民党通缉,拿着“剧联”领导司徒慧敏的介绍信,乘船到香港,进入苏怡主持的香港全球影片公司工作。
1935年(23岁)
秋,从香港回到上海,经史东山介绍,在新华影业公司当演员。
1936年(24岁)
在史东山导演的《狂欢之夜》中饰演假钦差的帮手。
在史东山导演的《黄山钟声》(即后来的《青年进行曲》)中担任副导演。
在马徐维邦导演的《夜半歌声》中饰演看门老者。
作为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小分队,与徐韬、田蔚、张客、于茵等人组成“青鸟剧社”,赴苏州计划演出《雷雨》未成功,后返回上海。
受史东山的委托,策划导演讽刺国民党当局的话剧《过关》,在上海国民党当局组织的电影明星大会演中演出。
1937年(25岁)
参加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第三次公演,在《欲魔》中扮演角色。
按照组织安排,从史东山的剧组中抽出来,与章泯、瞿白音、陈鲤庭、徐韬、赵丹、郑君里等筹备成立上海“业余实验剧团”,并在剧团当演员和导演。中断了电影《青年进行曲》的拍摄而重返戏剧舞台,参演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太平天国》等剧目。
1938年(26岁)
在抗敌剧团自编自导了大型活报剧《为自由和平而战》,先后在汉口参加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成立大会时为各国使节和侨民演出,为政治部招待战区政工人员演出,为招待苏联航空员演出。
随抗敌剧团赴徐州慰问抗日将士,途中遇险,在徐州突围,撤回武汉。
在武汉编导独幕剧《宣传》。
9月,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简称“中制”),被派去重庆复排《为自由和平而战》。经史东山推荐担任“中制”编导兼编委会秘书,返回电影界。
在话剧《上海屋檐下》中扮演小学教员。在应云卫和史东山指导下修改唐纳的剧本《中国万岁》。在话剧《全民总动员》(又名《黑字二十八》)中扮演农民。
1939年(27岁)
3月,活报剧剧本《为自由和平而战》由生活书店出版发行。
4月,独幕剧剧本《宣传》由生活书店出版发行。
8月,通过邹韬奋、茅盾等人与新疆最高当权者盛世才联系,得到其同意后,与赵丹、徐韬、朱今明、易烈等人带着家属远赴新疆,希望通过在新疆工作,然后派去苏联进莫斯科艺术剧院,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表演理论,以期回国后建立中国的戏剧表演体系,创办中国的艺术剧院,实现他们多年从事进步戏剧运动的最大的梦想。
9月,在新疆迪化(乌鲁木齐)参演抗日话剧《战斗》。
10月初,与赵丹、徐韬等人在新疆参与成立新疆第一个职业话剧团体——新疆实验剧团,任演出部主任。实验剧团在新疆招收学员,担任编剧指导老师。
1940年(28岁)
1月,新疆实验剧团演出了大型话剧《故乡》,并排练了尤竞(于伶)的多幕剧《夜光杯》。
4月,与赵丹、徐韬、于村、朱今明、易烈等集体创作了四幕报告剧《新新疆万岁》,由新疆实验剧团演出。
9月,新疆实验剧团为纪念“九一八”,演出独幕剧《顺民》《后一计》《血祭九一八》等。
11月,新疆实验剧团演出了阳翰笙的三幕剧《前夜》。
1941年(29岁)
1月,新疆实验剧团公演了多幕剧《古城的怒吼》。
2月,被盛世才迫害,在新疆入狱。在监狱四年中,结识哈萨克族民歌歌手哈尔曼·阿克提,将其编写的民歌记录下来。
1945年(33岁)
2月,与赵丹、徐韬、朱今明在新疆获释,被聘为中央文化运动会新疆分会委员。
5月,与赵丹、徐韬、朱今明回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设宴为他们4人洗尘。
在于伶的安排下,演出了茅盾编剧、中国艺术剧社筹划排演的话剧《清明前后》。
重返中国电影制片厂,任编导。
带领“中制”摄影师赴昆明炮兵部队拍摄美制榴弹炮的军事教学片,未完成即奉命赴湖南芷江拍摄日军洽降签字仪式,因会场严格规定,除了摄影师外其他人员一律不得进入会场,王为一只能驻足于会场外面的广场上。
1946年(34岁)
8月,回到上海,加入联华影艺社(后改为昆仑影业公司),任导演。
在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中担任副导演。追随史东山导演讽刺喜剧片《天官赐福》,因剧本未被国民党当局通过而夭折。
1948年(36岁)
和徐韬联合导演电影《关不住的春光》。在电影《丽人行》中饰演日寇。在电影《希望在人间》中饰演日军特务头子桥木。
1949年(37岁)
2月,奉命调去香港,任香港南国影业有限公司导演,协助蔡楚生、阳翰笙和史东山工作。
7月26日,当选中华全国电影艺术工作者协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委员。
第一次独立执导电影,导演香港南国影业有限公司第一部粤语片《珠江泪》。
1950年(38岁)
在香港《大公报》发表署名文章,提倡发展粤语电影。
香港南国影业有限公司停办后,参加香港五十年代影业公司,导演电影《火凤凰》。
1951年(39岁)
吴性栽和费穆通过司马文森邀请王为一加入香港龙马影业公司。
8月,奉调到广州筹建珠江电影制片厂,担任厂长兼华南文艺学院(现广东文艺职业学院)戏剧部主任。
1952年(40岁)
8月,珠江电影制片厂停办,调至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导演。
受司徒慧敏邀请,作为导演参与拍摄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纪录片《八一运动大会》(司徒慧敏总导演)。
1953年(41岁)
8月,受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邀请,拍摄纪录片《齐白石》。
《齐白石》拍摄中途,被借调至上海电影制片厂,将儿童舞台剧《祖国的园地》改拍为舞台纪录片《青春的园地》。
1954年(42岁)
被借调至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
1955年(43岁)
正式调至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举家迁往上海。
《珠江泪》获得文化部1949—1955 年优秀影片荣誉奖。
1956年(44岁)
加入中国共产党。
导演电影《椰林曲》。
1957年(45岁)
将新疆狱中认识的哈萨克族民歌歌手哈尔曼·阿克提的民歌整理成《游牧之歌》,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署名为“哈尔曼·阿克提著,王为一整理”。
1958年(46岁)
导演电影《铁窗烈火》,获 1958 年优秀影片奖。
8月,珠江电影制片厂重建,任珠影厂导演。举家迁往广州。
当选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1月,担任纪录片《热烈欢迎朝鲜政府代表团》编导之一。
12月25日,编导艺术性纪录片《一江两岸大竞赛》。
年末,开始与蔡楚生筹备电影《南海潮》。
1959年(47岁)
春,任珠江电影制片厂导演演员室主任。
8月31日,《南海潮》投入拍摄,该片由蔡楚生、王为一联合导演,蔡楚生、陈残云、王为一联合编剧。在外景拍了三千英尺彩色底片后,接受蔡楚生将影片改拍为黑白片的提议,重新开始拍黑白片。
10月3日,任广东省第二届政协委员。
1960年(48岁)
当选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3月,参与集体编导的纪录性艺术片《英雄诗篇》。6月1日,《英雄诗篇》摄制完成。
珠影厂机构调整,王为一任第一创作集体导演。
1961年(49岁)
黑白片《南海潮》完成后,接受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的意见,由一集改为上下两集,上集为《渔乡儿女斗争史》,下集为《天涯海角恩仇记》,补拍部分内容。
6月8日—7月2日,参加文化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
1962年(50岁)
7月15日,《南海潮》上集《渔乡儿女斗争史》摄制完成。当年公开发行放映。
1963年(51岁)
1月7日—9月10日,导演由香港鸿图影片公司和珠江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喜剧片《七十二家房客》。
5月,珠影厂机构调整,任导演室导演。
12月,当选广东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4年(52岁)
《南海潮》在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中获得7项大奖,分别为:故事片奖;编剧奖(蔡楚生、陈残云、王为一);导演奖(蔡楚生、王为一);摄影奖(李生伟);美工奖(黄冲);女演员奖(吴文华);配角奖(石小满)。但因当时文艺整风形势,获奖结果未予公布。
1965年(53岁)
7月,导演根据湖南花鼓戏改编的彩色戏曲喜剧片《补锅》。
8月,导演根据湖南花鼓戏改编的彩色戏曲喜剧片《打铜锣》。
下半年,导演电影《故乡情》(陈残云编剧),做了充分准备并搭景开拍了两场戏后,因剧本经省有关领导审查遭否决而被迫停拍。
1966年(54岁)
6月中旬,被关进 “牛棚”,《七十二家房客》被列为“毒草影片”。
1968年(56岁)
在广东省直文艺“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接受审查。
1971年(59岁)
在“五七”干校被解放。
1972年(60岁)
广东省举行全省文艺会演,点名要王为一和吴天、江涛、罗品超等四人前去佛山观摩文艺会演并作指导,并让王为一在会演总结大会上发言,大会将他的发言整理成文,刊登在大会会刊上。
从“五七”干校调回广州珠影厂。
1973年(61岁)
受命完成了舞台纪录片《歌舞》的导演工作,取材于广东省文艺会演中的优秀歌舞剧。
1975年(63岁)
与张波、王毅联合导演《蓝天防线》,该片于当年4月停拍。
1977年(65岁)
电影《蓝天防线》再次开拍,王为一任导演。
12 月,当选广东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8年(66岁)
筹拍电影《闻一多》,并决定请赵丹饰演主角闻一多,赵丹为此到广州与王为一见面。后该片因某种原因被停拍了。
1979年(67岁)
4月10日,珠影厂成立艺术委员会,任副主任。
当选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与王毅联合导演电影《一个美国飞行员》。
1980年(68岁)
3月,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广东分会第一届主席团副主席。
1981年(69岁)
年初,任新成立的《银幕剧作》双月刊杂志编委。
导演根据欧阳山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三家巷》(上、下集),与曾炜合作编剧。
10月24日,任珠影厂艺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2年(70岁)
彩色电影故事片《三家巷》(上、下集)公映。
1983年(71岁)
导演喜剧片《阿混新传》。
1984 年(72岁)
《阿混新传》获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广东省第二届鲁迅文艺奖二等奖。
导演电视剧《万元户》。
1985 年(73岁)
获珠江电影制片厂先进创作奖。
4月,参加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当选中国电影家协会荣誉理事。
11月,任珠影“电影党史资料征集工作组”成员。
1986年(74岁)
导演喜剧片《异想天开》。
1987年(75岁)
导演喜剧片《男人的世界》(王辉荃、王为一联合编剧)。
1988年(76岁)
1月,任广东省第六届政协委员。
同年,导演 2 集电视纪录片《关山月的画与话》。
1989年(77岁)
2月,参加在广东省潮阳县举行的蔡楚生铜像揭幕仪式。
同年,与林书锦联合导演 2 集电视剧《牡丹亭》。
1991年(79岁)
6月,任第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
同年底,在电视剧《瞎子阿炳》中担任艺术顾问,并客串饰演卖艺瞎子老乞丐。
1992年(80岁)
与林书锦联合导演喜剧片《不亦乐乎》,获中国人口文化影片一等奖——金爵奖。
1993年(81岁)
参加在杭州召开的喜剧电影学术研讨会,作了题为《由笑而想到的一些问题》的发言,后刊登于《当代电影》第 4 期。
1994年(82岁)
5月,参加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举办的“著名导演王为一从影六十周年座谈会”。
担任编剧的喜剧片《三女休夫》由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
1995年(83岁)
在《当代电影》第2期发表论文《一代宗师蔡楚生》。
1999年(87岁)
与黄统荣联合导演喜剧片《五福临门》。
2000年(88岁)
在《电影文学》第6期发表《一代宗师蔡楚生》。
2001年(89岁)
在《人民音乐》第1期发表《聂耳与〈金蛇狂舞〉》。
应邀参加东江纵队合唱团演出,表演二胡独奏《二泉映月》。
2002年(90岁)
3月22日,出席 “王为一优秀电影作品展映暨庆祝90华诞”活动(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广州市电影公司、广东南方电视台影视频道、广东省电影家协会联合在广州市江南大戏院举办),中国电影家协会和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电影家协会均发来贺电。
3月15日、22日,接受香港电影资料馆采访。
在《羊城晚报》8月1日发表《聂耳的森森国乐队》,8月19日发表《〈马路天使〉的两支小曲》,9月3日发表《影坛往事:潮阳老乡师徒情》,10月14日发表《陈残云的六段电影缘》。
2003 年(91岁)
在《羊城晚报》3月26日发表《〈七十二家房客〉因祸得福》,5月14日发表《著名电影〈南海潮〉为什么没有下集?——中国电影史的沉痛憾事》,7月16日发表《“献机祝寿”过关记》,9月21日发表《广东人与中国电影之最》,10月17日发表《那年国庆在香港》,11月23日发表《人生如戏》。
为纪念赵丹逝世四周年,在《大众电影》第19期发表文章《一颗永不陨落的星》和《欣闻赵丹传记上荧屏》。
接受《电影传奇》采访。
2004年(92岁)
6月14日,《羊城晚报》的《花地》专栏上,刊登了香港资深影评人列孚先生的文章,题为《王为一救了香港电影》,文章的小标题说:“王老绝对想不到自己42年前拍摄的《七十二家房客》竟在当时救了粤语片一命,并且让粤语片成为当今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王为一在8月9日的《羊城晚报》发表《答列孚先生》。8月16日,列孚在《羊城晚报》发表《敬复老导演王为一》。
2005年(93岁)
3月20日,在第五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中,《珠江泪》入选“中国百年百部经典”。
4月10日,在《羊城晚报》发表《中国电影100年》。6月,开始撰写《难忘的岁月:王为一自传》。
9月21日,参加纪念赵丹诞辰90周年座谈会。
9月28日,参加北京朝阳公园赵丹铜像揭幕仪式。
10月,广东卫视《人在他乡》节目首播文化人物长篇纪录片《王为一》(马志丹导演)。
11月上旬,参加在海南岛三亚举行的全国优秀电影演员评比大会,被邀为评比委员。
12月上旬,赴京参加庆祝中国电影百年诞辰活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出《广电总局关于表彰优秀电影艺术家的决定》,对50名“优秀电影艺术家”予以表彰,王为一名列其中。
2006年(94 岁)
年初,开始撰写电影剧本《蓝苹在上海》。
1月14—16日,参加汕头市纪念蔡楚生诞辰百年活动、蔡楚生故居揭牌仪式、蔡楚生电影研讨会。
8月,《难忘的岁月:王为一自传》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发行。
11月,参加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成立五十周年庆典,并发言。
2007年(95岁)
在中山电视台的文献纪录片《中山影杰》中出镜。
6月,参加由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广东省文联、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广东省档案馆、珠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广东省中国优秀电影艺术家七人展”。
8月6日,接受王岚采访,受访文字收录于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2008年12月出版的《口述上海:电影往事(上)》中。
9月7日,入选“当代岭南文化名人五十家”。
9月,由广东南方艺术家工作室摄制出品专题片《中国电影同龄人——王为一》(黄统荣导演)。
完成电影剧本《蓝苹在上海》。
在珠影与南方电视台重新改编的电视《七十二家房客》情景系列喜剧中担任艺术顾问。
2008年(96 岁)
6月29日,参加珠江电影集团举办的“岭南电影创新创作研讨会”。
11月,接受中国电影资料馆与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合作项目“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的采访。
2009年(97 岁)
在《粤海风》第5期发表《〈七十二家房客〉咸鱼翻身记》。《当代电影》第 2 期发表《王为一访谈录》(采访整理:李镇)。
2010 年(98岁)
春,撰写电影《牡丹亭》分场初稿。
6月19日,在上海参加纪念电影艺术家徐韬百年诞辰活动,并作发言。
12月21日,广东省委、省政府举行首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王为一被评选为15名获奖者之一,其颁奖词写道:“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的活化石,首开南国电影流派。作为一位百岁老人,他开南国电影风气之先,引领了广东电影的第一次浪潮。”
2011年(99岁)
2月16日,出席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广电局、广东省文联、珠江电影集团共同举办的“庆祝电影艺术家王为一从影80周年”活动。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中国电影家协会专门发来贺信。
3月15日,在《粤海风》发表文章《试稿自白》及剧本《蓝苹在上海》前13 场。
5月25日,在广州参加“纪念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建校61周年暨王为一老师百岁华诞祝寿大会”。
2012年(100岁)
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出席9月29日在浙江省绍兴市举行的第2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颁奖典礼暨闭幕式。
梳理自己的笔记本、导演阐述、会议发言、工作总结和散落的文章,撰写艺术理论专著《我的电影艺术观》。
2013年(101岁)
3月5日,春光明媚,王为一坐着轮椅参加了珠影离休党支部党员大会,这是王为一最后一次参加党支部组织生活。
3月,《我的电影艺术观》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4月11日上午,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珠江电影集团主办,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岭南美术出版社承办的“王为一电影艺术理论座谈会暨《我的电影艺术观》首发式”在广州举行,王为一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7月30日下午,到珠影离退休职工活动中心书画摄影展室,观看“珠影集团离退休职工‘中国梦,珠影情’书法、绘画、摄影活动暨获奖作品展”,逐幅作品细细端详,并与其他老同志热情交谈。
8月,因肺部感染入住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
中秋节前夕,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的委托,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庹震在珠影集团领导相贤古、黎鹤的陪同下,于9月18日看望慰问了王为一。
10月8日17时,王为一在广州逝世。
12月,广东电视台摄制和播出了纪录片《百年追梦——电影导演王为一》(马志丹导演)。
2014年
1月,在王为一百日祭之际,影集《唯一的王为一:电影艺术家王为一百年图片选集》(相贤古策划,廖曙辉编著)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2月26日上午,“百年王为一艺术回顾展”首展在广州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行揭幕仪式,然后先后在深圳、东莞、江门、河源、珠海等6个城市进行巡回展出。
9月25日下午,中国电影金鸡奖理论评论奖颁奖仪式在兰州市隆重举行,王为一专著《我的电影艺术观》获著作类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