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阐述与总结回顾

四、导演阐述与总结回顾

电影《三家卷》导演阐述

王为一

一、影片核心

著名作家欧阳山同志的大部头巨著《一代风流》,共分五卷,已出版的有《三家巷》《苦斗》和《柳暗花明》。全书主要写周炳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性格的完成——从一个贫穷的小手工业工人家庭出身的青少年,在社会、家庭等复杂环境影响下,逐步形成一个无产阶级化的革命家的成长过程。整部小说从1919年起,一直写到1949年全国解放,新中国诞生止,前后整整三十年。作为第一卷的《三家巷》,共分四十章,约二十八万字,从周炳十二岁写起,写到二十岁。改编成电影时,由于篇幅的限制,没有写周炳的童年生活,也没有写广州起义的成败,而是从小说的第十一章《幸福的除夕》写起,到第三十三章《红光闪闪》结束,也就是从周炳有意识地认识世界的时候写起,写他从自己所处的阶级地位出发,自发地对革命有所向往,并从个人复仇思想发展为在大革命风暴中开始接受阶级教育,从而有所自觉地投入广州起义的武装斗争中去。影片表现了周炳一生中这一阶段的成长过程。

周炳是影片的主人公,他的性格的发展、成长、变化,主要表现在他如何对待革命和爱情生活两个方面。周炳与陈文婷的革命与恋爱的曲折与纠葛,表现了周炳的思想局限性,成为一条主要情节线贯串全片。陈文雄与周家的婚姻,周榕、何守仁、陈文娣的三角恋爱关系,是对周炳有影响作用的两条陪衬的副线。而区桃与周炳的恋爱关系以及区桃的牺牲,则自始至终地影响着周炳思想感情的浮沉。

三家巷,是周炳性格发展、成长、变化的典型环境,写周炳,离不开三家巷,离不开三家巷的青年人。

三家巷中的陈、何、周三家,是20年代三种阶级的典型。陈家是新兴的买办资产阶级,何家是官僚地主阶级,周家是工人阶级(周家虽是小手工业者,但因不占有生产资料,加之周金是共产党员、产业工人,周家应是代表无产阶级)。这三家是当时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矛盾和统一的缩影。三家巷的青年人,则代表了五四运动以后新思潮的各种典型。面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蹂躏,目睹国家危亡,他们要民主、要自由、要救国救民。但由于出身阶级不同,觉醒的程度不一,所走的道路各异。各阶级的青年,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进行了痛苦而顽强的斗争。

影片的主要矛盾就体现在三家巷中陈、何、周三家的青年人从共同的富强祖国的理想出发而盟誓、换帖,希望今后团结合作,互相提携,以至演变为互不相容的阶级仇人,展现了三家巷中一场发生在亲戚、同学、邻居和换帖兄弟之间的或明或暗的尖锐的阶级斗争,促使周炳思想的变化和发展。

从“盟誓”到“分化”,可以说是影片的主要事件。从“盟誓”到“分化”的过程,都是放在大革命时期沙基惨案、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三大历史事件的背景中来描写的。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第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一切帝国主义者都反对中国革命,由他们所支持的军阀,连年混战。外患加上内忧,使得深重的国内经济危机和民族危机交织在一起。在这样严重的形势下,为了把大革命迅速推向全国,彻底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国民党进行了改组,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革命步伐大大加速,空前地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但是,当时广东国民政府内部派系斗争十分复杂,除了官僚政客右派集团和右派军阀集团反对革命外,以廖仲恺、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内,汪精卫、蒋介石也是打着左派招牌的新右派。加上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影响,致使国共合作极不稳固,最后国民党反动派采取了屠杀政策,使得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三家巷青年人的“合”与“分”,都是随着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周炳就是从这些变化中对亲戚、邻居、表哥、表姐们从阶级上有了认识,进而与之决裂。周炳这一阶段的成长,为他日后转变为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我们认为,小说《一代风流》的第一卷《三家巷》,是写周炳性格形成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现在改编成电影,是忠实于原小说的。因此,作为影片主要事件的三家巷青年人的分化过程完成了,周炳对亲戚、邻居、表哥、表姐们从阶级上有了认识,进而决裂的过程完成了(包括他与陈文婷的恋爱关系),周炳性格形成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也完成了,我们影片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根据以上分析,影片《三家巷》的核心,就是周炳这个典型人物第一阶段的性格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周炳世界观所呈现的斑驳复杂的情况,带有浓烈的20世纪20年代的时代色彩,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因而,抓住了这个核心,就能比较深刻地体现影片的时代精神和它的历史意义。

◎ 王为一(右)与《三家巷》改编者曾炜(左)访《三家巷》作者欧阳山(中)

二、影片的艺术设想

小说《三家巷》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在艺术上是很有特色的。概括地说,就是强烈的革命内容和浓厚的民族风格互为表里,火热的政治激情和传统的表现形式相互结合,构成了这部小说的特色。

影片的风格,在保持原小说的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还要做到朴素、真实而有新意。排除一切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庸俗趣味。演员表演要真挚自然,各创作部门的处理要有所创新。我们的影片要力求达到雅俗共赏、喜闻乐见、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效果。

影片写了1925年至1927年三年间,以沙基惨案、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三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三家巷中三家青年人关系的发展和变化。要求时代特征要鲜明,时代气氛要强烈,生活气息要浓郁,地方特色要真切,要尽力还原出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真实。各部门(当然包括导演部门)都要认真、讲究、追求真实可信。

影片主要的景是三家巷和三家人家。三家人家代表着当时三个阶级的鲜明对比,有新有旧、有中有洋、有富有穷。陈家的三层洋楼代表洋与新,但洋与新只是表面,而本质却是旧的、封建的,具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买办资产阶级的生活特点。何家的青砖大屋代表中与旧,具有顽固保守的封建地主家庭的特点。周家的竹筒式平房,虽表示了他家的穷困,但是代表着人间正气和革命的希望。所以,三家巷中的三家,主要表现出主人的阶级本质。

◎ 电影《三家巷》剧照

◎ 王为一在拍摄电影《三家巷》时给演员讲戏

三家巷从“盟誓”开始,热热闹闹、朝气蓬勃,共同的愿望把青年人结合在一起。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沙基惨案血淋淋的现实,省港大罢工,艰苦而持久的斗争,白色恐怖中的屠杀,使青年人发生了变化,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分有合,演变成为仇敌。最后,到广州起义时,陈、何两家逃去了香港,周家兄弟投身于革命,三家巷已是人去楼空。整个戏,从环境气氛上要看到这个变迁。

巷内的枇杷树,庭院中的花草,要随季节而变化。白兰树,要看到从幼苗到成长。景、物要按照情节和人物的发展有所变化。

总之,置景、服装和道具都要力求具有20世纪20年代广州的真实性。要把《三家巷》搞真、搞活,就像当年的生活一样。

三、主要人物分析

周炳

他是一个手工业工人出身的知识分子,他的家庭虽然属于无产阶级,但他所处的环境却是复杂的,他的全部经历充满了矛盾纠葛,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思想性格。一方面,他作为一个手工业工人,又经常同各行各业的工人接近,具备了工人阶级的一些思想品质。他单纯、朴素、憨厚、痴心、傻气,富于正义感、同情心,敢于反抗,好打不平。他从自己所处的阶级地位出发,自发地对革命有所向往,比较容易接受革命思想。在不少问题上,经常与旧世界的人物及其观念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他与陈、何两家有着密切的亲戚、同学、邻居关系,使他从小沾染了某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周炳就是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阶级意识和生活观念互相作用的思想状态中,踏上生活与革命的征途。

周炳对区桃的爱情是纯朴、健康的,充满对生活的乐趣和对未来的向往。区桃是周炳热烈追求和向往的一种美好理想的化身,又反衬出周炳心灵的无比纯朴和美好的思想感情。当区桃在沙基惨案中牺牲,周炳消沉失望,痛不欲生,立志要为区桃报仇。而当周金被反革命杀害,他的复仇思想更强烈。因此,他的参加革命斗争,带有个人复仇主义思想。他对陈文雄、何守仁等人,由崇拜到劝说到敢于面对面地进行斗争,直至决裂,说明他革命的坚定性。而对温情脉脉的陈文婷,长时间的认识不清,又说明他思想的局限性。他爱陈文婷,是因为陈文婷表示要代替区桃,继承区桃未竟之志,愿意跟着他一起革命。他信任了陈文婷,把陈视为知己,在白色恐怖中仍一而再地写信密约,一心想争取陈参加革命。而当陈要他做“裙边狗”,想把他俘虏过去,不准他革命时,他拒绝了。最后,他目睹了陈文婷彻底背叛了他们爱情的盟誓,与宋以廉结婚的场面,他从上当受骗中清醒过来。活生生的阶级教育,使他有所自觉地投身于伟大的广州起义革命洪流之中。

他虽然不是一个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但他对革命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继续革命。

周榕

出身工人家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当过教师,性情稳重、温和。虽有亲戚、同学、邻居、换帖兄弟以及爱人对他施加影响,社会对他施加压力,他坚定地站在革命立场上,没有被资产阶级所俘虏。特别是对待他与陈文娣的爱情关系上,头脑很清醒。在追求个性解放思想的基础上,他们勇敢热烈地相爱;当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陈文娣提出“干脆分手”时,他虽然痛苦,但处理得十分理智冷静。在白色恐怖的环境里,他更加坚定地进行革命活动,最终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周金

共产党员,无产阶级的工人形象。性格刚强,立场坚定,眼光敏锐,疾恶如仇,爱憎分明。全身心投入省港大罢工,最后在与敌人搏斗时英勇牺牲。

周泉

出身工人家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性格驯良、温柔、文静。她追求自由与幸福,但经济上依赖陈文雄,思想上受陈文雄支配,受资产阶级影响很深。她明知与陈文雄结合不会给她带来幸福,由于家庭的经济包袱,她只能委曲求全,牺牲自己,嫁给陈文雄,投向了资产阶级。她是一个牺牲品,自由与幸福为金钱而卖掉,是当时中国妇女的一种典型。

陈文雄

出身买办资产阶级家庭,学生时代受新思潮影响,有振兴实业、救国救民的抱负。曾一度参加省港大罢工,并谋得了沙面洋务工人代表的地位。当革命处于不利时,为了本阶级和个人的利益,背叛革命,投靠帝国主义,当上了洋行经理。

他外表潇洒体面,风度翩翩,骨子里极端自私专横。在与周泉的爱情关系中,充分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占有欲。他还不择手段地破坏周炳与陈文婷、周榕与陈文娣的婚姻。他是一个典型的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买办资产阶级。

陈文婷

是陈家的四小姐,中学生。她既有少女的活泼热情,又有小姐的乖巧心术。她爱周炳的漂亮外表,憨厚性格,对爱情的专一痴情。她爱周炳是真心真意的,一心想让周炳读书,成为上等人。区桃活着时,她想把周炳从区桃手中夺过来。区桃死后,为了从心灵上占有周炳,不惜使用一些小心眼、小手段,她嘴上说要代替区桃,发誓要跟着周炳革命,而她始终都想把周炳俘虏过来,使其脱离革命。她经过不断地挣扎,时而委曲求全,时而以守为攻,最后在现实斗争面前,她背叛了周炳,投向了宋以廉。她是一个失败者。

作为一个艺术形象,陈文婷可以说是一个危险人物。处理这一人物时,不能让观众对她反感讨厌,她应该给人的感觉是天真可爱的,甚至是同情的,只有当她背叛周炳,嫁给宋以廉时,才暴露出她的丑恶灵魂。

陈文娣

◎ 王为一手稿《改编〈三家巷〉影片构思大纲》

陈家的二小姐,学生,后当了洋行职员。思想活跃,情志不专,她属于五四以后的一种潮流派。她要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她敢于不婚而嫁,同周榕一起私奔,而不顾封建顽固的非议。但她与周榕的爱情并没有牢固的思想基础,仅仅建立在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之上。所以一旦遇到了家庭的经济、社会的压力、现实的政治斗争向她逼进,这种没有社会物质基础的个性解放很快就一败涂地,她马上丢开了周榕,嫁给了她所讨厌而富有的何守仁,放弃了自由,去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

陈文婕

陈家三小姐,沉静淡漠,大学生,由于攻读自然科学,相信科学救国,看问题也比较客观。她反对父兄投靠外国人,她同情周家兄弟的命运,她认为共产党并不一定不好,爱一个人就应该包括这个人的政治信仰。对陈家而言,是一个有点叛逆思想的人物。

何守仁

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学生时代受新思潮影响,也有救国救民的思想。但出于本阶级的利益,与陈文雄一唱一和,反对国共合作,反对三大政策,反对省港大罢工,最后成为与革命为敌的国民党小官僚。他为人阴阳怪气,心术不正。他仇视周家兄弟,与陈家也只是互相利用。

胡杏

出身农村的苦孩子,虽然是何家的亲戚,但为了还债,十三岁就当了何家的丫头。她瘦弱可怜,忍辱受苦,是一个被剥削、被压迫的典型人物。

区桃

出身手工业工人家庭,自己是接线生。她天真、纯洁、妩媚、温柔。她与周炳的爱情,是从孩提时代的青梅竹马的友情中发展起来的,又在追求共同劳动、和平、幸福生活的理想基础上而加深。她对周炳的影响极大,生前,她给周炳带来希望、快乐和幸福。死后,又造成周炳的悲痛消沉,继而又使周炳产生个人报仇思想,成为周炳参加革命的动力。她的影响也作用于周炳与陈文婷的关系上。她始终是周炳的心上人。

区桃是一个理想的人物,美的象征。她的美是女性的美,心灵的美。小说中并没有着笔写她有鲜明的革命思想,但她的朴素的品质,纯洁的感情是属于无产阶级的。

区苏

区桃的姐姐,工人,为人稳重大方,有大姐姐的风度。她立场坚定,头脑冷静,在白色恐怖时,热情地照顾周家兄弟,是大革命时期积极参加革命的女工人的典型。

其他角色较易理解,从略。

《三家巷》的人物众多,但都要求掌握20世纪20年代广东人的气质、语言和动作,更要求各具性格特点而形象鲜明。

四、对影片的希望

小说《三家巷》是部名著,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对青年更深有影响。今改编并拍成电影,也引起了读者和广大观众的极大关心。因此,我们一定努力拍好,不负众望。

今天通过电影,形象地重温20世纪20年代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看到国家民族危亡时刻,青年们虽有救国救民之心,但阶级立场不同,目标各异,因此而引起的阶级之间的斗争,以及阶级转化和分化的斗争是十分残酷和深刻的。今天,虽然已经处于社会主义社会,但潜在的阶级斗争,资产阶级意识的腐蚀还是值得引起我们的警惕。周炳这个形象也值得今天的青年引为借鉴。《三家巷》影片的问世,其现实意义即在于此。

1981年8月18日

◎ 电影《三家巷》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