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阐述与总结回顾
喜剧片《阿混新传》导演阐述
王为一
《阿混新传》是上海曲艺剧团在1983年演出的优秀滑稽剧目。由于主题清新富有现实意义;表演朴实而充满喜剧效果,一扫过去滑稽戏的内容肤浅、趣味庸俗等作风,因而深受观众欢迎,并赢得了文艺界、知识界的赞赏。高等学府上海交通大学邀请该剧在校园演出多场,评价颇高;上海市第二届戏剧节颁予该剧演出一等奖;现全国大小城市的舞台纷纷搬演。说明此剧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
现在我们把此剧搬上银幕,除保持原剧的许多可撷取的成功因素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原剧的思想性和艺术质量(包括评论界和厂领导提到的一些意见),我们从改编到拍摄的一系列创作过程中均有所探索。现分述如下:
一、关于人物
原剧塑造了一个青年工人杜小西(即阿混),写他在城市和农村都混不下去后,感到自己无知无能,人生绝望,便想自杀了此一生,最后终于得到了挽救,成为一个自新的青年。
◎ 王为一手稿《喜剧片〈阿混新传〉导演阐述》
改编中加强了杜小西所以成为“阿混”的社会根源,如成长在“十年动乱”中没有受到正规教育,因而造成半文盲的青年一代;现制度中的“大锅饭”和“铁饭碗”措施,也滋养了杜小西“混”的思想;加上家庭的溺爱,更使杜小西混得有恃无恐。
今天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已进入电子、电脑、计算机时代。我们国家各行各业都要急起直追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否则永远改变不了落后面貌。但是我们不少同志在工作中还抱有“混”的思想,自己不学无术,不求上进,拖着社会主义的后腿而不自觉。这是个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塑造杜小西一个“阿混”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希望他能影响到社会上各种不同类型的“阿混”。
为了集中杜小西这个人物,把他哥哥杜小东这个人物删去了。因为杜小东和他的对象罗敏敏的关系,既占篇幅而与杜小西的性格发展又毫无关系。
加强了杜小西和肖梅英认识过程中的互相理解。“十年动乱”中遭到失学的共同命运,作为杜小西在乡村暴露了无知、无能而被逐出肖家后,又能获得肖梅英同情的思想基础。
缩短了杜小西和肖梅英相识的时间。如原剧中两人相识的时间较长,多次在公园约会,一月中通信十多封。这样,杜小西的文化水平和其他问题都将暴露无遗,就不可能使肖梅英及其一家对杜小西由于误解而抱幻想。杜小西到农村来,主要是寻找他新的、“混”的立足点,而不是已经骗得了肖梅英的爱情,作为一个毛脚女婿而登门的。这对杜小西和肖梅英这两个人物的关系就合乎情理了。
加强肖梅英性格的喜剧性,使她的思想、行为和全剧的喜剧风格相适应。基于原剧中这个人物已经定型,修改是较为困难的。
杜家增加一个小孙女,肖家增加一个妈妈,都是为了使两个家庭更像个家庭。
其他角色,基本上跟舞台上差不多。戏有增有减,但性格不改。
二、关于表演
演员来自舞台,带来了习惯性的舞台表演方法,尤其是滑稽戏表演,显得特别夸张,各人又常有一套自己擅长博取观众笑声的表演方法,这都是需要在排练时加以克服的。至于滑稽戏中经常出现的与人物性格或剧情无关的小噱头,则尽量去掉。总之,对滑稽戏的传统演技要扬长抑短,去粗取精,切忌持否定态度,粗暴对待。
拍摄喜剧片往往容易想到如何利用电影特技以增加笑料,使人物和道具变幻失常,如玩魔术一般。有些影片出现刺激生理感官的方法(即过去西方喜剧片常用的在对方脸上扔蛋糕之类,或踩香蕉皮滑倒,或向人射水等),依靠这些来制造笑料,就容易造成创作人员忽视在塑造人物性格的喜剧性方面下工夫。我和曲艺团的同志都同意,致力于人物性格及人物之间性格冲突的喜剧性,从而达到喜剧效果。清代戏剧家李笠翁说过:“笑贵乎自然。”又说:“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其意就是不要强使人笑,笑要有感而发。此外,我们更注意到,要挖掘喜剧人物处于困境时的内心痛苦或失败时的坚强斗志等,使观众噙泪而笑。这种笑,常是揭示主题思想或人物的崇高和善良之处而拨动了观众心弦的笑,是极为难能可贵的笑。
◎ 1985年,王为一(右二)在《阿混新传》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后,与主演严顺开(左二)等合影
我们要努力探索民族的喜剧风格。待影片完成作总结时,也许能道出我们在实践中的若干经验教训,以说明我们对民族喜剧风格这一命题的理解程度。在拍摄前,我们仅能提出:无论是导演处理、演员表演,以及摄、录、美、化、服、道等各创作工作,都要从我们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广大观众喜闻乐见这一要求出发。如此而已。
1984年5月14日
◎ 电影《阿混新传》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