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电影导演之门
抗战胜利后,1946年8月至1949年2月,王为一回到上海,加入联华影艺社(后改为昆仑影业公司),任导演。
1947年,王为一在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中任副导演(导演是史东山),影片以抗战开始到战后胜利初期为历史背景,通过两个救亡演剧队队员的经历遭遇,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集团抗战时消极逃跑,胜利后劫收发财、荒淫无耻的罪恶事实。上映后,受到进步舆论的推崇,轰动了全国和海外。
王为一接着追随史东山,导演讽刺喜剧片《天官赐福》,却因剧本未被国民党当局通过而夭折。
1948年,王为一和徐韬联合导演欧阳予倩编剧的《关不住的春光》。这是欧阳予倩在抗战后创作的第一个电影剧本,创作意图是“企图通过这样一些人物,表达比较进步的知识分子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反买办资本主义和他们向往革命的心情”。剧本中用说尽好话、做尽坏事的吴警之(由赵丹扮演)来代表反动派;用举止阔绰,穿一身柳条花旗袍,专事挑拨吴和梅的关系,送一把手枪形的打火机给吴警之为生日礼物的干妈(由王苹扮演)来暗示美帝国主义。作者的这一企图,在影片中作了一定程度的体现,明眼人不难看出影片中不少这样明显的寓意描写。
◎ 1947年王为一在上海的留影
◎ 王为一、徐韬联合导演的电影《关不住的春光》剧照
◎ 在《丽人行》中王为一扮演日寇
1948年,昆仑影业公司筹拍了根据田汉的同名话剧改编的影片《丽人行》,在这部影片里,通过新群、金妹、若英三个女性在抗战时期所经历的不同遭遇和所走的不同道路,反映了敌占区人民的痛苦与希望、生活与斗争。该片由陈鲤庭导演,赵丹饰章玉良,蓝马饰王仲原,黄宗英饰李新群,上官云珠饰金妹,沙莉饰梁若英,王为一饰日寇,他们都是最理想的角色扮演者,演员各有特色,再现了自己角色的性格。
昆仑影业公司接着又摄制了沈浮编导的电影《希望在人间》,王为一饰演日军特务头子桥木。这是一部以爱国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影片。通过某教授一家在日寇的凶险压迫下,在汉奸、特务的逮捕、监禁、拷打、跟踪和暗杀下,临危不惧、坚强不屈地英勇斗争。极好地再现了中国革命爱国知识分子崇高的民族气节和革命风格,显示了中国人民可贵的骨气。
◎ 王为一在电影《希望在人间》的扮相
1949年2月至1951年8月,王为一奉命调去香港,先后任香港南国影业有限公司导演,协助蔡楚生、阳翰笙和史东山工作,导演电影《珠江泪》;参与香港五十年代影业公司,导演电影《火凤凰》;应邀加入香港龙马影业公司。
1949年年初,上海时局日趋紧张,国民党军警特务的活动更加频繁,大部分民主进步人士纷纷去了香港。组织也安排了阳翰笙、蔡楚生和史东山去香港,尽快在香港建立一个制片机构,继续拍进步电影。上海昆仑公司一旦被封,不能拍片,就把昆仑撤去香港。而那些国民党的败将残兵、丢官弃职的,以及大小商贾、地主老财等,凡是怕共产党来了要清算他们的也纷纷逃去香港。一时间,各种政治立场相矛盾相对立的人都来香港避难,杂居一隅之地的香港。
不久,正在上海的王为一接到史东山从香港发来的电报,要他即去香港南国影业有限公司工作。这是王为一第二次去香港,虽然还是坐货轮船在黄浦江码头起航,但是,这时的政治局势与1934年完全不同了。第一次王为一是为避通缉而潜逃去香港的,躲在船舱角落不敢露面,而这次王为一虽仍在三等通舱,却是心情愉快,怀着高昂的情绪去香港的。与王为一同行的有史东山的夫人华旦妮和她的小女儿恰恰(史大里)。
王为一一到香港,阳翰笙和史东山就要他快去找蔡楚生,说有工作在等他。王为一找到蔡楚生家,蔡楚生见到他来到香港,很高兴,问王为一的第一句话就是愿不愿意和他合拍一部粤语片。王为一理解这话的涵义,就爽朗地回答:“您拍,我也拍。”蔡楚生听了很高兴地说:“那好,我现在手上有个小说,这是我们来到香港要搞电影,需要广东题材的剧本,这儿的‘文委’(中共组织)就号召在港的党员作家支援剧本,这就是广东的名作家陈残云送来的中篇小说,叫《贫贱夫妻》。”王为一按照蔡楚生的吩咐,协助陈残云把小说分场分景地改成电影剧本,并按蔡楚生的设想,将剧名改为《珠江泪》。
当时,除西南及广东等地区的国民党残余部队尚未肃清外,解放战争已经基本结束,中央人民政府即将在北京宣告成立,阳翰笙、蔡楚生和史东山突然奉命即刻北上参加人民政府工作。这样,蔡楚生就把《珠江泪》的导演重任全部交给王为一了。
◎ 1949年王为一在香港的留影
◎ 王为一拍摄《珠江泪》时在香港外景地的留影
王为一首先把分镜头剧本写好并印好,做到全摄制组人手一本,据说他们过去拍戏从来没有剧本的。过了两天,召开摄制组全体会议,让大家对剧本提意见提问题,请作家也参加,对剧本问题做到有问必答。然后大家对自己的角色说说自己的看法,这也是大家过去拍戏从没做过的,大家对全剧的内容有了全面了解,对自己的角色及与其他角色的关系,以及在全剧所起到的作用都有所了解。王为一作了简短的导演阐述,最后提出四点要求:导演看不见导演,演员看不见演员,摄影看不见摄影,美工看不见美工。他简单地解说了这四句话:导演看不见导演,就是看不到导演在影片中脱离剧情或脱离生活实际地搞些导演技巧来卖弄自己;演员看不见演员,就是让观众只看到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而不掺进演员表现自己的杂念,我们的影片要看不见一个演员在演戏,而是生活中一些真实的人在那里生活;至于摄影看不见摄影,美工看不见美工,就是要求摄影师和美工师都要以真实的生活为依据,不为个人爱好或某种别的原因而背离现实,要求每一个画面都具有真实感。
1949年4月19日、20日,王为一在香港《文汇报》《华商报》代表电影界为支持世界和平大会发表宣言。
1949年7月26日,王为一当选为中华全国电影艺术工作者协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委员。
◎ 电影《珠江泪》剧组合影(右四为王为一)[1]
1950年3月18日,香港《大公报》发表《留港影人“八条公约”》,王为一名列同意遵守公约的 82 人当中。
这一年,王为一还在香港《大公报》发表署名文章,提倡发展粤语电影。他认为,粤语电影之所以能存在发展,是因为在华南、在国外,懂粤语的人口,就达到七千万,这几乎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六分之一,而这庞大数字的人口,他们把看粤语电影作为调剂生活的文化娱乐活动。有这么多的粤语观众,如果说电影是一种良好的教育工具的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从事电影工作,可以说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业。用方言来拍电影,正如同用方言来写小说、写诗歌一样,目的是使艺术品更大众化,使观众、读者看得懂,读得透,消化得了。而制作方言的电影同样是为了观众,为了数量众多的方言观众。用生动的、活泼的、地方色彩浓厚的、最容易引起观众共鸣的、亲切易懂的方言作为艺术手段,传达影片的内容,同观众之间建立起亲密的桥梁,从而直接感染观众,说服观众,发挥重要的教育作用。因此粤语电影在电影艺术中应该占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后来《珠江泪》获得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荣誉奖。
全国基本解放后,中央和各省市的文化机构纷纷成立,滞留在香港的进步文化工作者陆续回到内地去,但还有些电影界人士一时去处尚未落实,仍留港观望等待着,也有一些认为在香港仍有所作为的著名编、导、演继续留港。王为一完成《珠江泪》后即去信北京要求回内地工作,当时的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局长袁牧之托史东山来信嘱他仍留港工作,有事可找司马文森(香港爱国电影负责人)。王为一听从组织安排。
◎ 电影《火凤凰》剧照
1950年,王为一参加了合作性质的香港“五十年代影业公司”的组建,并在该公司导演影片《火凤凰》,该片编剧司马文森,主要演员有刘琼、李丽华、舒适和姜明等。《火凤凰》是写香 港一个富豪子弟的思想转变,这个富豪子弟在欧美学西洋画回到香港,其父要他经商继承家业,富豪子弟坚持他的艺术追求,与父决裂,搬出豪宅,寄住在某进步教授家,专心作画。有某思想进步的女大学生常来教授家而与富豪子弟相识,他受她的思想影响,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和到实际生活中去作画,思想逐渐有了转变,和女大学生成为真正的朋友最后相爱。《火凤凰》上映后票房虽然创当时港产片新高,但王为一认为,“从艺术角度来看,它是不成功的”;“虽然编剧的主观愿望是美好的,《火凤凰》的剧名也取得很有诗意和象征意义,但由于这个题材在香港社会缺乏生活真实性,以致整个故事成为空中楼阁,人物和主题均无典型意义”。
1951年,吴性栽和费穆通过司马文森邀请王为一加入香港龙马影业公司。
【注释】
[1]编者按:照片年久受损,但因其极具价值,故仍然选用。在此,向因照片残损而受影响者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