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电影导演之门
1935年上半年春,左翼戏剧家联盟在严峻的形势下,在上海成立了“业余剧人协会”,以大演员、大明星和公演世界名剧为号召,从而面向了社会,提高了技术而保存了自己的实力。协会成立后即先后进行了两次公演,演出了《娜拉》《钦差大臣》等世界名剧,非常成功,上海文化界的形势令人鼓舞。王为一得知后十分振奋,他不甘于香港的寂寞,不顾身负通缉令的危险,于1935年秋毅然回到了上海。
◎ 青年时期的王为一
王为一从香港回到上海后,见到了史东山。史东山对王为一当时因被通缉而离开上海一事表示充分的理解,说他现在正在筹拍根据舞台剧《钦差大臣》改编的电影《狂欢之夜》,其中还有一个角色没有定,钦差大臣随身带个老仆人,没有什么戏,想把他改为年轻人,是个到处招摇撞骗的假钦差的帮手,就由王为一演这个年轻的帮手。王为一听了喜出望外,随口就答应了。这下子王为一立即解决了三件大事:一是有机会拍电影了;二是跟史东山导演拍戏,这戏一定错不了,还可以跟他学本事;三是拍戏当然有酬劳,可以解决眼前的生活问题了。
王为一对喜剧感兴趣,他经常在自己的角色中加些不俗的噱头,以增加戏的讽刺趣味。比如有一场戏,他随赌徒(后被误认为钦差大人,金山扮演)上一饭店吃饭,此时他们已身无分文。最后他们把菜都吃光了,金山还举起筷子要往菜盘里夹菜,王为一这时用筷子从盘里夹起剩下的整整一条鱼骨头来,金山见了只得叹口气丢下了筷子。这条光剩骨头的鱼夹起时,金山丢下筷子,形象就有点可笑,同时也说明了赌徒此刻已经山穷水尽了。本来这个镜头只是表演两人饿得把饭菜吃得精光而已,并不可笑。但王为一想了一个把吃光了鱼肉的鱼骨头拎起来的情节,在试镜头时试给导演看,史东山笑笑点了下头,就正式拍进镜头了。史东山是非常爱好喜剧的。有一天开拍前,他走进化妆间看看演员化妆情况,笑着对大家说:好莱坞有一种专职人员叫“KAKA-MAN”,专帮导演出噱头,导演把剧本交给他,他就在全剧适当的地方设计各种噱头,供导演采用,以博观众一笑。阿王(王为一)可以干这个专业,“KAKA”就是噱头的意思,我们以后可以叫阿王“噱头MAN”。大家一笑而通过。影片结束时,史东山问王为一想不想当他的副导演?这正是王为一所渴求的,王为一马上高兴地表示非常愿意,史东山就向公司老板推荐了。于是王为一在田汉编剧、史东山导演的《黄山钟声》(即后来的《青年进行曲》)中担任了副导演。王为一说:“我的导演之路,就在史东山先生的门下起步了。”
此外,王为一的表演之路也并未停步,这一时期,王为一还经金山推荐,在马徐维邦导演的《夜半歌声》中饰演了看门老者的角色。
◎ 王为一在电影《狂欢之夜》的扮相
1936年,时任新华影业公司副导演的王为一,受史东山的委托,巧妙地策划导演了讽刺国民党当局的话剧《过关》,并在上海国民党当局组织的电影明星大汇演中成功演出。
同年,王为一的好友郑君里与黄晨喜结良缘。婚礼简单之极,郑君里只邀了王为一、赵丹、徐韬三位熟朋友来为他的婚礼作证;新娘黄晨是南京金陵大学的学生,在结婚当天从南京赶来上海,是郑君里特邀蓝苹去南京接新娘的。婚礼上除了王为一等三位男宾和蓝苹一位女宾外,无其他宾客。
◎ 王为一饰演电影《夜半歌声》看门人时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