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阐述与总结回顾

四、导演阐述与总结回顾

一部未完成的杰作《南海潮》

王为一

1948年,解放战争迫近上海,蔡老[5]又奉周总理指示,和昆仑公司两位著名领导人阳翰笙、史东山先撤往香港,以保安全,主要目的是去香港筹建制片机构,进行进步电影制作,同时也为昆仑公司的撤退作准备。香港成立了南国影业有限公司,准备拍片。我奉命去港协助三老[6]工作,到港后翰老即叫我去蔡老家接工作。

蔡老的写字桌上翻开着一本厚厚的本子,我凑近一看,字迹模糊不清。蔡老告诉我,这是他埋在地下十年的旧稿《南海风云》,受了潮湿,字迹模糊了,正用放大镜慢慢认出原来的字迹,以后有可能在香港拍这部片子。现在先谈谈南国公司打算开拍的第一部粤语片《珠江泪》……

《珠江泪》原计划蔡老和我联合导演,他在家里设计,我在现场执行(像《一江春水向东流》蔡老和郑君里合作那样)。但是解放战争发展迅速,影片开拍前,中央人民政府就要在北京成立,阳、蔡、史都奉命调京任重职而匆匆离港,蔡老把《珠江泪》的导演工作全交给了我。

蔡老把《南海风云》旧稿带到北京,有时间就考虑如何修改这个旧稿,以适应解放后的新情况。1958年珠影厂重建,蔡老对珠影特有感情,因为他是广东潮汕人。珠影领导特邀请蔡老来为珠影拍部既有地方特色又有重大意义的巨片。

他邀请陈残云和我参与他的编导工作。陈和我都清楚,这是蔡老解放后第一部创作,意义重大。我们只是帮助他完成他的创作,一切以他的意见为准,认真当好他的助手。

蔡老说,《南海风云》这本子,现在已经不适用了,它仅描写当时日军侵略南海地区、渔民和农民群起反抗的一场斗争,是南海上的一场风云。现在解放已经十年,更要看到南海渔民和农民如何在党的领导下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直到现在解放后建设祖国,改善家乡面貌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因此剧名应改成《南海潮》为好。

蔡老不辞辛苦,走遍了广东几个较大的渔港地区,汕尾、香洲和海南岛的文昌、铺前及三亚等渔港,访问群众,采集资料,并选定外景地点。回来后,一边写剧本,同时筹建摄制组,并决定了演员,一切筹备工作就绪后,他就回北京去了。我就带了摄制组出发拍外景。蔡老身在京而心在粤,想着拍摄上有什么可能发生的问题,或要改动剧情和对话时,他就打电报或写信来讲明。我有问题时,就去电去信请示。一部戏结束,共积下蔡老的书信电报一百多件,可惜都毁于“文革”。

◎ 1962年4月25日,王为一(第二排左五)、蔡楚生(第二排右五)在《南海潮》停机时与摄制组合影

◎ 王为一在拍摄《南海潮》时与小演员沟通

◎ 电影《南海潮》工作照(右二为王为一)

那时,中国刚开始拍彩色电影,珠影因《南海潮》为巨片,当然拍彩色的。我们在外景拍了三千英尺底片送回厂洗印,一看样片,大家都惊呼,色彩非常鲜艳,说明我们已掌握了拍摄彩色片的各种技术,非常兴奋。可是事隔不久,蔡老来信说,目前国内能有设备放彩色片的影院,只限大城市少数一两家,小城镇和乡村现在还是放黑白片。《南》拍了彩色片,固然好看,但观众却要大大减少了。希望改拍黑白片。蔡老的意见获得厂领导同意,重新开始拍黑白片。这件事使我深感自己与蔡老的思想差距有多大!

影片完成后,我拿着完整的样片上北京请蔡老审查,如有不满意的就回去补拍。蔡老先请了当时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一个人看样片。影片拍成14大本,大大的超长。周看了影片后说,片子拍得很好,故事情节都很感人,就是因为内容太丰富,片子长度有限,因此戏的节奏急促了些,演员的表情发挥不够舒展,可否分成上下两集,这样演员就可以有多些空间来表达感情了。蔡老同意他的意见,要我回去向厂领导汇报。如厂领导同意改拍上下集,蔡老就设法再请假去广州。

蔡老再来广州后,先考虑把《南海潮》一剪刀分为上下两部分。以金家渔船在海上被日寇烧杀殆尽一家生死不明,金水和阿彩凭几块船板在大海中漂泊无依……为上集。为丰富内容,又访问了一些东江纵队的老战士,增添了猫仔这个可爱的小角色。他决定把这部戏拍成史诗式的样式,分上下两集各安剧名,上集为《渔乡儿女斗争史》,下集为《天涯海角恩仇记》。每集开场和结尾都加上一首壮丽的诗词,用雄厚的男声(合唱)唱出,使影片具有雄伟壮丽的史诗风格。当时我们剧组正在拍上集增补的内容时,蔡老同时继续修改下集剧本。但,下集剧本动笔不久,他奉命要回北京参加学习,他说,这次学习很重要,非去不可,于是就匆匆回北京去了。

◎ 王为一手稿《一部未完成的杰作〈南海潮〉——悼念前辈蔡楚生同志》

上集的戏补拍完,配了音乐我再去北京送审顺利通过,蔡老也没提任何意见,说请厂先发行上集,听听观众意见再补拍下集也行。

《南海潮》上集就发行了,观众反应很热烈,许多观众催问下集什么时候放?我们只能含糊地说,很快就会放的。不久接到蔡老来信告诉第三届百花奖观众选票的内部消息:《南海潮》获影片奖、导演奖和女主角奖三项大奖。这令人兴奋的消息马上传遍全厂,大家正期待着百花奖颁奖大会的召开。谁知又接蔡老来信,说本届百花奖不办了。并且还附了一张单子,要我复印百余份,分发给全国各影院,请负责人一定要按单子上开列的镜头,督促放映员剪掉。这单子就是蔡老根据影片中某场戏从哪个镜头起剪到哪个镜头止。剪去的镜头有数十处,大多属于抒情方面的戏,其中有场孩子们玩结婚的戏,写一个渔家男孩娶农家女孩为妻,是寓意于渔民被歧视不准与岸上女子结亲的封建恶俗的反抗。戏发展到后来,青年渔民金喜和岸上农家女阿彩冲破阻力结为夫妇。玩结婚的戏拍得很风趣,但蔡老也把它列在删去之列。大概蔡老在学习中挨批了,所以就下决心把这些富有情趣的戏都删去。我虽然照办了,但后果如何我也不知。蔡老从此一去不复返!再没回到他的家乡广州来,完成他解放后第一部呕心沥血创作的史诗般的宏伟巨著《南海潮》。已经公映的《南海潮》上集,竟成了蔡老辉煌一生的电影创作的绝响!

◎ 电影《南海潮》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