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赏

雅俗共赏

雅俗共赏原是我国文学艺术最高的境界。中国几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厢记》等都是雅俗共赏的通俗作品。

电影基本上是一种群众性的通俗样式,拿卓别林后期的大制作来看,我们不能否认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但更不能否认它的群众性。它发行全世界,平均每部影片有3亿观众,绝大多数是文化不高的平民百姓,但智商高的文人学者也赞不绝口。我认为这最大的因素决定于卓别林的手法达到雅俗共赏、潜移默化的境界而博得了全世界各种层次观众的欢迎。

电影本身就应该是比较通俗的文化媒介。一部卖座的影片,观众数是要用亿来计算的。要是电影院卖个满座,那么观众的文化层次差距就很大了,可能有大学教授,也有文盲,男女老少都有。你的片子能把各种观众都吸引到电影院来,那说明你的片子的魅力大!比如像卓别林的片子,全世界的人都爱看,文人雅士爱看,凡夫俗子也爱看。像他的影片《摩登时代》是大家所赞赏的。影片中,他在工厂做工,他的工作就是单一的拧螺丝帽的动作,这种机械的动作成了失去理智的惯性;他把在街上看到的一个胖太太胸前的两个黑色纽扣,也看成是螺丝帽,拿起扳手上去拧。仅这个动作,有学问的观众就可以提高到资本主义把工人变成机器的一部分这个角度来看这滑稽动作的深刻含义。学问不高观众,就这个动作的本身就够他开怀大笑了。这就叫雅的人得到了雅的满足,俗的人得到了俗的享受。所以我说,正因为电影是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它必须是雅俗共赏的。

电影创作上的雅与俗的问题,我认为不该是矛盾的,而是应该统一的。在表现形式可以是比较通俗的,但思想内容可以是比较深刻一些的。中国有句话叫“深入浅出”,这是对我们文学艺术的一种高要求。你没有高深的思想,也没有高明的技巧,是不容易做到深入浅出的。

电影艺术的大众性和通俗性问题,这是电影特性中的表现方法问题。电影能非常广泛而真实地反映生活的各个方面,开阔观众的视野,扩充观众的知识。不识字的人也能看。又因为放映条件的便利,矿山、农村都可以放映。又因为可以大量发行拷贝,放映面积非常广。因此电影已经成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艺术形式。我们进行创作的时候,绝对不能忘了我们的主要对象是广大的群众。电影的特点,是它的画面在连续不断的运动中不断地变化着,画面即现即逝,观众要有一些地方看不明白,它已经过去,追不回来了。不像小说那样,可以翻回几页重新看个明白。因此电影创作就有个十分重要的大众性和通俗性的问题。

大众性,就是影片所选的主题和所取的题材,必须是为广大群众所理解的、所能接受的、所关心而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通俗性,就是影片的叙述方法必须是通俗易懂,既能引人入胜,又能发人深省的。要有头有尾,层次分明。就是要我们在反映复杂曲折的事情时,必须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有头有尾地叙述清楚。要把矛盾冲突的阶段性有层次地交代清楚。内容接触到科学或哲学上的问题,也只能深入浅出,切不可在那些专门性的问题上作学术性的探讨或理论性的讲谈,使观众莫名其妙,兴趣索然。

大众性不是简单化,通俗性也不是庸俗化。社会再怎么进步,文化档次的矛盾总是存在的,这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文化水平低的观众,你是不能丢开他们的。

我觉得,评论一部影片的优劣成败,不能不联系观众对这部影片的反应。固然,我们不应把上座率的高低看得绝对了,观众多的影片未必非常好,但是,一部真正好的影片理应为广大观众所欢迎。因为归根到底,观众是有鉴别力的。一部影片不能吸引观众,应该多从影片自身找找问题才有益。

总之,创作也好,评论也好,都要有群众观点。脱离了群众,我们的工作就失去了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用“正襟危坐”式的影片去教育观众,但观众未必欢迎,而观众欢迎的一些影片和片种,又被认为不是正宗而被瞧不起。这个矛盾如何解决?这里有一个如何对待观众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说“要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下普及”,这都离不开群众。没有提高的指导是迁就群众,没有普及的提高就脱离了群众。迁就群众固然不好,但提高到群众不看的程度就好吗?丢开了群众观点,实际上是不懂得使用电影这一强大的武器。电影有观众则繁荣,无观众则消亡,这是一条不成文的真理。

艺术固然贵在创新,电影艺术的创新得比旧的风格更吸引观众才有道理。电影艺术贵在心里有观众。蔡楚生的电影艺术风格就是大众化和民族化,或者说,平易通俗和喜闻乐见,充分运用对比手法,爱憎分明、悲喜交融。我在他那里学到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他对待观众的观点。在艺术处理上,蔡楚生的大众化和民族化风格,是继承于他的老师郑正秋的。

粤语电影之所以存在发展的原因,是因为在华南地区、在国外,懂粤语的人口,在20世纪50年代就达到七千万的巨大数字,几乎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六分之一。而这庞大数字的人口,他们需要把看粤语电影来作为自己调剂生活、文化娱乐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如果说电影是一种良好的教育工具的话,那么有这么多的观众经常直接受粤语电影的教育,而在这种情况下,从事电影事业,可以说是极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用方言来制作电影,正如同用方言来写小说、写诗歌一样,目的是使艺术品更大众化,使观众、读者看得懂,读得透,消化得了。而制作方言电影同样是为了观众,为了数目相当众多的方言观众。用生动的方言、活的方言、色彩最丰富的方言,最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亲切的、易晓的方言作为艺术的手段,传达影片的内容,同观众之间建立起亲密的桥梁,因而直接感染观众,说服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粤语电影在电影艺术中应该是占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的。

我们的同行者都相信一个真理:“作品要对观众负责,观众一定会支持我们。”

如果以正确的态度来制作方言片,制作有地方色彩的方言片,一定会有极大的前途的。因为越有地方性的就是越有全国性的,越有全国性的也就越有国际性的,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语言需要统一,以便互相沟通,应该推广普通话。但不能因推行普通话而取消或轻视各地区或各民族的方言,包括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文化艺术。我们应该欢迎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创作他们的艺术,如歌唱和舞蹈等,并得以发展。广东为什么不能拍粤语电影再制作成国语版,这样岂不是一片两用?

我第一次拍粤语片《珠江泪》时,有人问我对拍方言片有何感想。我认为全世界各国所摄制的影片都是一种方言片。各国都是用自己的语言,相对来说,也是一种方言电影,但通过译制手段,可以变成许多地方的方言。除了影片的意识上有矛盾可以不接受在本国放映,还有什么理由可以禁止别国和其他地区的影片入境?现在我们每天打开电视都能看到几部外国影片通过译制后让观众可以尽情观赏。

主要的问题是,影片的内容和质量能否使观众在艺术享受中得到教益。

◎ 电影《珠江泪》广告

曲高和寡,制片厂亏得一塌糊涂,就难以生存了。

电影是所有艺术中最有大众性的艺术形式,我的创作最高要求是我的影片一定要雅俗共赏。创作,一切从广大观众出发,一定要大众化,形式和内容要“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影片的含义则要“深入浅出”,使雅者、俗者都爱看,俗者得其浅,雅者得其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