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阐述与总结回顾

四、导演阐述与总结回顾

忆拍摄《山间铃响马帮来》

王为一

◎ 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剧照

1954年我在上海刚拍完电影《青春的园地》,上影厂向我提出可否继续留在上海再拍一部片子。我问什么剧本?领导说:“是写云南少数民族渴望毛主席的马帮到来,并遭匪帮的破坏,这题材很不错,你要留在上海再拍这部戏,我们会跟北影联系的。”我表示看看剧本再定吧。这剧本叫《山间铃响马帮来》,是云南军区文化部一位青年作家白桦写的,写云南苗族、彝族少数民族聚居在国境边陲地区,那儿很不安全,有国民党残余匪徒经常来骚扰,劫持从内地运盐巴及日用品去的马帮。民族兄弟为保护马帮和匪徒作斗争,场面惊险,还有苗族青年恋爱等描写,题材很新鲜。少数民族题材,我们尚未在电影上反映过,我们应予以重视,显示我们中国是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这样,我就继续留在上海准备拍第二部影片《山间铃响马帮来》。

这时重庆正在举行西南大军区文艺汇演,约定我去重庆和编剧白桦会面,谈谈剧本某些修改的问题。同时汇演一结束,我随同白桦去云南边区观察一下苗族和彝族的生活情况,并选定摄制组的拍摄据点。当我们从重庆坐吉普车出发,不知走了多少天,在进入高原地区后,车上的人都流鼻血,而我却无反应,说明我能适应高原生活。在昆明我和剧团的全体同志见了面,了解了演员们的形象气质,以后影片中有些次要角色或群众角色可以尽量使用。军区为了全力支援这部影片的拍摄,剧团暂停一切演出,团长还愿意担任副导演工作,以便熟悉电影业务。接着去拜访云南省委和军区的有关领导,他们都对上影厂重视拍摄边疆少数民族的电影表示欢迎和大力支持。接着我和白桦再往他的生活点苗族地区进发。到了一个县,离苗族生活地区金平县还有好远的路程,没有公路,只有马帮走的崎岖山路。他们说,金平县是云南的最边远的一个县,虽说是个县,其实还比不上内地一个乡镇,周围都是山,你们爱上哪里拍就在哪里拍。县政府可以负责你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现在不需要随马帮去金平,以后摄制组来了我们组织马帮送你们下去就行了。

◎ 《山间铃响马帮来》拍摄时编、导、演合影(前排右一为王为一)

部队首长接见时说,我们西南地区的边境线很长,和缅甸、老挝、越南三国为邻,群众的亲友来往,加上做买卖,互通有无,彼此来往非常频繁,加上国民党残兵败将,在边疆地区常有骚扰,因此保卫国防是个非常重要繁杂的问题。我们解放军全军就是排了队手拉手也只能守住国防线上的一小部分。因此我们只有靠老百姓,他们对过境来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们都分得清,有可疑的人过境来,他们就告诉我们,这样,坏人进来就逃不出我们的手掌。所以你们来拍电影,反映边区少数民族爱国主义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部队全力支援。

一席话对我很有启发,知道拍边区少数民族的电影非常重要。不管千辛万苦,一定要拍好这部影片,我们也深深理解政府要组织马帮来解决少数民族生活需要的重要性。

我回上海就筹建摄制组,在演员安排上发生些问题,厂指名要让孙景璐担任女主角蓝蒡。这个角色应该是个年轻貌美的苗族姑娘,虽然孙景璐演技好,但她已是30岁了,完全是个妇女形象,我表示她不合适。但厂领导说:孙景璐在香港倾向进步,现在毅然回祖国,我们一定要起用她,现在厂里没有别的戏拍,所以只有考虑给孙景璐拍这部戏的机会。还有刘琼,因在香港进行进步活动而被香港政府驱逐出境的,我们也要考虑让他早在银幕上和观众见面。我说片子里没有刘琼适合的角色,只有一个老人是女主角的父亲尚缺,戏不多。领导说:不管什么角色,只要让刘琼上戏露个脸就好。我明白这是政治需要,就同意这两位大演员在《山间铃响马帮来》里演了不适合的角色。

至于男主角,因为上影那时没有健壮的男青年演员,偶尔在长影的某片中发现于洋,觉得他体格气质都比较合适,就把于洋借到上影来了。于洋来了也很高兴。

这个戏是当时外景点最远的一个戏,而且拍摄据点经常转移,那时候出外景要自付伙食费,还要自带行李,不住旅店,都是借公众场所到处借床板,或用稻草铺地而睡。所以,那时候拍外景是比较辛苦的。

从昆明到苗族地区金平县,没有公路。我们只能骑马帮的马,而且不是像骑马那样坐在马鞍上,而是坐在马背的货架上。没有马镫,人必须横坐在货物包上,一只脚蹬在一根绳套上,马帮的头儿牵着头马在前面带路,后面一连串的马都低着头跟着走。马帮走在山腰的小路上,一边是高山的山坡,一边就是万丈深渊。坐在马的货架上真是提心吊胆,听天由命了。

这个戏是写春、秋两个季节的,拍摄点距上海千里迢迢,于是大家商议,如分两次来苗寨,是不可能的,时间和经济都不合算,于是决定,借话剧团的篮球场搭一临时摄影棚,所有内景戏及可搭的外景戏都在临时摄影棚解决。这样,我们就是一次外景,全戏就可拍完。再把剧团的舞台灯具都借来补充,因为我们带来的外景灯光是不够用的。一时昆明盛传上影厂在昆明成立了分厂,纷纷要求来参观拍电影。

◎ 1985年,上海,王为一和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演员相聚(左起:王为一、梁山、程之、牛犇、刘琼、于洋、孙景璐)

摄制过程中有两件事值得一提,女主角蓝蒡(孙景璐饰)被特务李三(梁山饰)绑架藏在山洞中,黛乌(于洋饰)四处寻找,终于在山洞找到。于是于洋和梁山展开了一场恶斗。于洋手拿苗族的腰刀,从高崖上跳下,直向梁山劈来,梁山也用腰刀一挡,发出响亮的钢铁撞击声。梁山到处躲闪,于洋步步追杀,最后梁山已无退路,跌落水中,于洋一跃跳到水旁,举起腰刀朝梁山头上砍去,梁山抱头沉没水中而死。这场武斗戏,在解放后拍的影片中还是第一次出现,要是现在拍这戏,就要大做文章,而我们认为主要应把表现苗族青年的勇猛,结合他对敌人的仇恨心理,于是几个回合就可以把敌人打倒了。我们认为这场打斗戏,就这么几下非常可信,若再多打几下,就有往武侠片发展的趋势了。

另一场戏也是于洋的,是他和苗族姑娘谈婚论嫁的戏。两人躲在芭蕉林里,于洋说,他要找媒人上她家去说亲,问她愿意不愿意,她点头表示愿意,戏就完了。我觉得这里缺些动作来表示他们的心意。我建议,于洋在问姑娘愿意不愿意后在等待姑娘回答时,他可以心急地抱住姑娘,往她脸上热情地亲一下,然后姑娘也抱住于洋的脸回亲一下,含着笑跑开了。于洋发呆地笑着。这个设想,我是到了拍摄现场摆好机位时才对两个演员提出的,想在这时表现一下两个苗族青年男女相爱的动作,孙景璐当时表示没问题,该怎么拍就怎么拍。但于洋觉得这个动作不好表演,中国电影没有出现过这种动作,做出来会惹人笑话的。我没想到于洋堂堂一个男子汉,在这件事上会抹不开。我说:你看孙景璐都没问题,你怎么……这件事跟于洋费了一番口舌,最后是同意了,但要我不在现场宣布拍这个动作。于洋说:如大家注意看我,我会感到为难就做不出来了。也不要试拍,只能拍一次,也不准重拍。这一切我都答应了,于是叫演员就位。我只给摄影师轻声告知了有这个动作。于是正式拍戏,于洋演得挺有感情,抱着姑娘的脸,猛亲了一下,姑娘也含笑地抱着于洋的脸亲了一下就跑开了,于洋瞪着眼傻笑着,表演得很正常,没试戏,一次成功。当拍完这个镜头时,周围工作人员都惊讶了,有的还惊叫起来,以为是演员自己发挥的,因为试戏时没有这个动作。开始我们还考虑怕审查时会剪掉这个镜头,但是经上影厂、上海市、北京电影局审查,这个镜头安然无恙,顺利通过。可以说这个镜头是中国电影写男女相爱动作的突破,但拍摄前演员顾虑重重,也是可以理解的。

◎ 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