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阐述与总结回顾
不能忘怀的《珠江泪》
王为一
《珠江泪》经过了筹备、摄制、剪接和录音,前后经过四个多月的时间于1949年年底全部完成了。这是全体工作人员通力合作的结果,在时间上没法跟拍一般粤语片比,当时比较好的粤语片至少也得一个多月左右时间,现在我们的速度,应该是属于一般国语片的正常速度。因为我们想要粤语片走上正规道路,所以我们在各方面都要按一般国语片的标准来做,首先我们在时间上做到了。因为一定的质量,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保证的。
◎ 电影《珠江泪》剧照
影片《珠江泪》的内容,继承了昆仑公司的风格,首先政治性要鲜明,但不喊口号,不作表面宣传,而以生活的真实来让观众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深受压迫的群众的不满和反抗意志。因为我们仍在反动统治下从事革命宣传工作,要尽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牺牲。但香港当局的政治态度我们还摸不清,只知道他不让公开宣传共产主义。
“这部影片的内容主要反映了解放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它通过地主仔官仔贵的作恶多端,有力地暴露了当时封建势力地主恶霸残害农民的滔天罪恶。由于作者还把官仔贵的作恶同国民党反动派对他的支持联系起来,也就揭示了国民党政权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反动本质,使影片的暴露意义更为深刻了。
“透过农民在国民党和地主迫害下的不幸,以及重回正在解放战争中的家乡的描写,也很好地道出了当时农民被压迫的血泪生活以及他们在压迫下的觉醒和转变。
“影片洋溢着作者对全国解放的欢呼,对地主和反动派的憎恨,以及对农民被压迫的命运的同情,思想倾向是十分鲜明的。
“《珠江泪》的导演有很好的成就,‘不矜才,不使气,让戏和演员凝结在一起,而把导演深深藏在观众看不见的地方’。导演对环境气氛的渲染也极为注意,横街、窄巷、狮鼓、小食担、沿途卖唱的盲女,珠江上的渡船……都带有浓郁的广东地方色彩,很有生活真实感。
“《珠江泪》是这一时期在思想和艺术方面有较高成就的一部粤语片。在当粤语片创作相当落后的情况下,能够摄制出这样的作品,无疑是十分可贵的。《珠江泪》公映时,曾受到香港和内地广大观众的欢迎,舆论认为它是‘现实主义的粤语片的一个正确的,坚实的,全新的起点’;‘已替未来粤语电影的创作铺开了一条道路’;它‘是粤语片里面的一个革命性的代表作’。”
以上对《珠江泪》的评价,摘自《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南国的成立及《珠江泪》等粤语片进步电影片的摄制”一章中的部分段落。
其中对导演的几句评语摘于老电影导演费穆先生在《珠江泪》影片观后发表在香港《文汇报》上的评论文章,题为《珠江泪的光彩》。其余都摘自当时在香港的文艺评论对该片的主要评语。
我当时也没想到,影片得到舆论家如此的赞扬,这部影片从内容来说,没有如云的美女,没有华丽的场面,也没有诡异的情节,比较朴实地叙述了一对农村夫妇的患难遭遇,而想不到该片的首映竟在香港当时最高级的专映国外影片的娱乐电影院。假若这部片子没有一点吸引力,娱乐戏院大概也不会例外地放这部中国影片的。后来我终于想出了一个原因。放映这部片子的时候,正是共产党彻底打败了号称由美帝武器装备的国民党的500万精锐部队,而今一败涂地,龟缩到台湾去了。一般市民对共产党既佩服又害怕,多看看左派(市民称凡和共产党有关系的人物或事,都冠以“左派”)电影,多了解一些共产党的政策或情况也是好的。至于那些进步人士或左倾知识分子,更想一睹为快。因此两方面的观众都被吸引来了。大家因关心时局而重视《珠江泪》。
回想起来,在《珠江泪》筹备的过程中,1949年4月中旬,国民党反动派拒绝了和共产党代表团谈判所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于是,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向人民解放军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样,人民解放军便横渡长江,向尚未解放的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举行了空前规模的全面大进军,于23日解放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灭亡。到5月底,解放军解放了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这时《珠江泪》正式开拍,到1949年底解放军就全部消灭了在中国大陆上的不堪一击的国民党反动军队,解放了除西藏、台湾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土。《珠江泪》这部影片从筹备剧本到摄制完成,正是在我解放大军节节胜利的好消息中。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激励着我们把影片拍好。直到9月下旬,广州一解放[1],我们摄制组马上组织突击队赶到广州去拍摄男女主角从农村先后搭乘渡船逃到广州在海珠码头上岸的镜头,以及男主角阿牛和阿鸡在广州被拉壮丁,押上火车的铁皮车厢,送去东北打共军的场面等旧广州的景物。回香港后继续做后期工作,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也正是《珠江泪》全片完成之时。戏的结尾,正是劳苦大众结队要回乡去参加游击队,官仔贵等人前来阻挠,阿牛和众弟兄就痛打了官仔贵及其狐朋狗党,他们狼狈逃窜。这结尾正符合当时的局势,大快人心。
◎ 王为一(右三)1949年在香港与洪遒、陈歌辛、周而复等人合影
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英帝国的殖民地香港命运如何,这是香港的原居民和来此避难的敌我双方人士都很关心的大事,解放军会不会一步跨过罗湖桥头,轻取了九龙半岛,再渡过小小的维多利亚海峡,把五星红旗插上太平山顶呢?有人说,这次娱乐戏院能放映左派电影《珠江泪》,可能也是香港政府对共产党的一种友好姿态。
还有一件事,娱乐戏院通过袁伯[2]邀请我去戏院会见一个英国来的牧师,说他看了《珠江泪》一定要和该片导演见见面。我应邀而去,这位中年牧师,盛赞这部影片使他很受感动,很同情那对受苦受难的农民夫妇,并斥责了那些作恶的坏人,人人都应听从上帝的旨意以博爱为怀云云。我谢谢他看了这部影片及对它的称赞,也谢谢他今天的会面,其他什么话也没说就告辞离去了。这次会面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有人说这也许是香港政府用宗教人物来向左派施放的气象气球。
这次拍粤语片收到一些如期的效果:一、蔡老[3]临别时嘱咐我一句话,“一定要把这部戏拍好,为粤语片争得荣誉。”看来《珠江泪》从电影界和观众来看,影片确实做到了思想鲜明,艺术较好,确实给粤语片开辟了一条前进向上的道路。这是可以告慰蔡老的。片子送去北京审查的时候,电影局反映很好,蔡老满意。我恩师史东老[4]来信中提到:《珠江泪》影片在北京反映甚好,我与有荣焉。说明恩师对他这学徒的初作也是满意的。二、南国公司在香港开张,打着蔡老和史老的招牌,现在蔡和史两老已去北京,南国已无创作上的实力支撑,我也属导演新手,有些人是等着看左派电影失败的。幸好有袁伯的大力支持和全摄制组人员的努力,《珠江泪》终于问世了,左派的南国公司颇有光彩地在香港站起来了。而且正是全国解放,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之际,香港正是有人喜欢有人恨的当口,《珠江泪》在娱乐戏院上映了,影片揭示了被压迫的劳苦大众,终于抵制了和国民党勾结的地主阶级的压迫,回乡参加解放家乡的武装斗争。这样内容的影片在这时候在香港上映,左派的心情都是无比兴奋的。
◎ 王为一手稿《〈珠江泪〉影片制作始末》
◎ 王为一手稿《从〈珠江泪〉话旧联想粤语电影的兴亡》
蔡老为《珠江泪》所做的贡献不仅是片头上所称的监制这一称呼可以包括的,他对粤语片的关怀,为提高粤语片的声誉而提出自己要拍一部粤语片的实践。没有蔡老就不会有《珠江泪》的拍摄,因此蔡老是该片的第一功臣,他对剧本的选定,摄制组技术人员和演员都是他在我到达香港之前已基本敲定。演员来自三个方面,男主角阿牛的扮演者李清,原是上海明星公司演员,抗战时去了香港,在蔡老拍的片子里扮演过重要角色。蔡老对他演技很了解,让他来演一个朴实耿直的广东农民是很成功的。另一个反派男主角,由张瑛扮演,他原是香港著名的电影小生,长得很俊,这次蔡老让他演地主官仔贵,要他演得不像一般演反派角色那么凶相毕露,而是以伪善的面貌来置人于死地的,他和其他几个演员都是以演电影为专业的。而另一些演员,如演鸨婆的陶三姑和演表婶的梁淑卿都是从粤剧界转行拍电影的,都很著名。而演女主角牛嫂的王辛,演阿鸡的马孟平和演阿婶的红冰三个演员都是广东部队的中南话剧团的成员,因军事转移来香港的,组织上希望他们在香港参与电影工作。其中女主角王辛,虽然她是江苏人,但长期随父母在广东地区干革命工作,说得一口相当准确的广州话,而且她的气质纯朴,适合演牛嫂一角。当王辛和其他演员相见之后,他们都嫌王辛不够漂亮,向我推荐了许多著名的女明星,但我嫌她们气质都缺乏乡土气而拒绝了,而王辛却是凭她长期在广东乡村工作而深染的泥土气而成功地演了牛嫂这一角。有的观众看了影片后说,牛嫂进广州后被逼为娼时,她穿上花旗袍和高跟鞋在旅馆里走廊上走路的样子,十足是个农村妇女被强迫的模样,叫人看了很辛酸。王辛在广东解放后回来工作,因为《珠江泪》在广州普遍放映,反映极好,群众特别同情牛嫂,无论到哪里,群众一见王辛都认出她是扮演牛嫂的就亲切地叫她“牛嫂”。因为她演得好,群众热爱她,她一回到广州就当选为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说明我们广东出了个受人爱戴的电影艺术家。
1954年北京举办解放后中国优秀影片评比会,《珠江泪》因不是内地生产的,不参加评比,大会给予优秀影片奖。香港历来评选场合都给《珠江泪》经典片称号。
◎ 电影《珠江泪》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