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导演王为一从影六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刘斯奋
今天在座的一些同志可以说已经不是青年人了,在自己艺术事业的领域内也不算是晚辈,但我们与在电影艺术这块颇多艰难崎岖的领地上辛勤耕耘六十年的王为一同志坐在一起,我想谁也“不敢告劳”,更是不敢告“老”了,因为当我们中的大多数同志尚未出世,或还在牙牙学语时,王为一导演已经在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从事奠定我国社会主义电影基础的左翼革命电影活动了。
王为一同志是我国著名的老电影导演,与他同辈的许多老电影艺术家如赵丹、郑君里、蔡楚生等都已离开了我们,而今天在我们面前的王老还是那么健康,甚至比我们晚辈还精神,能同他在一起,总结、学习、表彰他六十年来从影的成就,是特别令我们高兴的。
我们总结、学习、表彰王为一同志,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王为一同志坚毅不拔的精神。王老从年青时代起,就在白色恐怖下从事艺术活动,上台演戏被国民党特务盯梢、追捕,在救亡的前线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到新疆被军阀盛世才关进大牢多年,九死一生,直至“文革”中被“四人帮”迫害,这一切并未削弱王老对电影事业的热诚与追求。从1934年第一次参加阳翰笙先生编剧的《生的哀歌》拍摄工作起,到王老在八十大寿时仍在任艺术顾问的电视剧《瞎子阿炳》中作特别演出,或演、或编、或导,他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贡献给我国的民族电影文化事业的。当然,电影观众更多是以一位卓有成就的导演来认识他的。
王老执导的作品中,为我们大家熟知的有《关不住的春光》(与徐韬合作)、《珠江泪》、《山间铃响马帮来》、《椰林曲》、《铁窗烈火》、《南海潮》(与蔡楚生合作)、《七十二家房客》、《阿混新传》、《三家巷》、《异想天开》、《牡丹亭》、《关山月的画与话》等。这一长串的作品名单,当考虑到近半个多世纪来社会与政治的动荡及电影工业制作上的复杂性,要完成它们,没有对电影事业执著的追求以及坚毅不拔的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
二、我们要学习王为一同志虚怀若谷、诲人不倦的精神。今天在座的有与王老同辈的,但更多的是他的晚辈。一些曾做过王老的助手、或是与王老合作过的艺术家的发言,使我深受感动。大家都知道,王老为人诚恳,对自己的助手总是手把手传授技艺,循循善导。曾在他手下作过场记、助导、副导的同志如今已是一批知名的艺术家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这些他以前的学生今天忆及王老当年帮助他们的细节还是十分令人感动的。王老自己亦是个尊师重情的谦谦君子,每当他提起史东山、蔡楚生同志总是尊称为史东老、蔡老,并且明确地声明自己是他们的学生。作为一位年过八旬的长者,一位卓有成就的老艺术家,仍旧如此念念不忘自己的老师,处处把自己的成就与自己的老师联系起来,这是多么高尚的一种道德和胸襟!
王老历尽了数度重大的政治社会动荡与人生磨难,没被艰难困苦压垮,这与他的待人谦和宽厚有一定联系。听说在十年动乱中,“造反派”要批判《七十二家房客》,大标语都已经刷好了,有人提出:“要是看了影片,发言批判时笑了起来怎么办?”于是,“大家”同意取消批斗,这一方面说明这部作品已为群众喜闻乐见,另一方面也说明王老与群众的良好关系。
所以,我们要从王老身上学习处世待人的良好品德,借用电影《舞台姐妹》里的一句台词,就是“老老实实唱戏,清清白白做人”,应该说王老是一直身体力行这一点的,这对于我们晚辈,过去是学习的楷模,今后也仍然是学习的楷模。
三、也是我强调的,王为一同志是我们当代岭南文化的一员老将,一员大将,更是我们南国电影的一位前辈与主将。看看他导演的一系列植根于岭南文化沃土中反映南国生活与风情的作品:《珠江泪》《椰林曲》《南海潮》《七十二家房客》《三家巷》《关山月的画与话》等,这些作品都是南国电影和电视的佳作。
王为一同志虽然出生在江南,早期的艺术活动是在上海进行的,但他创作活动的成熟期是在我们南粤大地,先是在香港,后来长时期是在广州。一位忠实于生活、植根于生活土壤的艺术家,当他把人民的喜怒哀乐作为自己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作品就传达出了人民的心声。当我们看到《珠江泪》中,解放前的珠江三角洲活生生的农村生活情景与精确的农村阶级关系,我们能说这是一位不熟悉岭南生活的“外省人”的粗疏之作吗?我想,自秦汉以来,我们大都是神州大地中心地区或早或迟南来的移民,就算如苏东坡被贬南来,只要他热爱岭南生活,留下了反映岭南生活的佳作,我们南粤人民一样把他作为自己的文化传统的杰出代表。
◎ 1994年5月,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举办“著名导演王为一从影六十周年座谈会”(右四:王为一,中: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斯奋,左四: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黄勇)
王老这些反映岭南生活的电影作品,如《珠江泪》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与同属“岭南文化”范畴的同期香港电影相比,现实主义的力量应是高出一筹的;又譬如《七十二家房客》,作为一部南国都市电影,它反映了旧时代底层小市民生活的艰辛与抗争,这与八十年代拍摄的一系列反映新时代南国都市的作品构成了这一命题的两面,或者可以说,后来出现的这类作品,是在王为一同志对“南国都市电影”作了先驱开拓后,一种顺理成章的继承与发展。
当然,我们所说的“南国电影”并不是单纯指的是“题材”,仿佛只要选材于南国生活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这一规范意义的作品。我想,这一规范意义还取决于你的作品对南国都市生活深层次的理解与是否达到某一高度的艺术水准。我们看了王为一同志的这些代表作品后,一定对他在艺术上所达到的成就表示敬佩,譬如王老在镜头分切上的清晰、稳健和逻辑严密,都是值得我们后辈导演好好学习与借鉴的。
今天我说的这些当然不能概括王为一同志一生的成就,可能挂一漏万,但这几分钟的发言可以说是话短情长,在这里我与同志们一起祝不服老的王老在电影事业上的追求百尺竿头更进几步,健康长寿,活过一百岁,干过一百岁!
1994年5月
(作者时任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