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戏剧舞台

重返戏剧舞台

王为一在1935年回到上海后,在新华影业公司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活动。

1936年,王为一和徐韬、田蔚、张客、于茵等人,作为业余剧人协会的小分队,打算到苏州作一次演出,取名“青鸟剧社”,排演剧目是《雷雨》。田蔚是苏州人,由她向她姐姐借了几间空屋做小分队的宿舍和排演室。谁知到了苏州,戏院的老板们都嫌小分队演员中没有大明星,缺乏号召力,怕蚀本,千说万说也不肯租戏院给小分队。这一点王为一他们事先可没有估计到,他们只是凭着一股热情,想来这死水一潭般的苏州演一场《雷雨》的。谁知闷了快一个月,这场“雷雨”还是落不下来。忽闻鲁迅先生逝世的噩耗,大家急于回上海去参加追悼会,瞻仰先生的遗容,可是身无分文,路费无着。于是由王为一向一个熟人借钱买了一张车票先回上海,弄了十来块钱寄到苏州,其余几个人才得回上海。

1937年初,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举行第三次公演。王为一参加了这次公演,在《欲魔》剧中扮演角色。

由于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在三次公演之后,已得到了社会的承认,组织上就考虑在已具备成立职业剧团的条件下,应团结一批人,以话剧为终身事业,并为中国的革命效忠。组织上在讨论入团人员时,把王为一也考虑进去了。当时王为一心里很矛盾,喜欢话剧,又喜欢电影,况且现在好不容易刚走上电影导演之路,这机会丢了实在可惜。史东山知道了组织上要将业余剧人协会改而成立实验剧团,表示一定像过去支持业余剧人协会一样的支持实验剧团,支持王为一去实验剧团。王为一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史东山,中断了《青年进行曲》的拍摄,来到上海业余实验剧团当演员和导演,重返戏剧舞台。

具体负责筹备实验剧团成立的有章泯、瞿白音、陈鲤庭、徐韬、赵丹、郑君里和王为一等。既然成立职业剧团,为什么还挂上“业余”两字?这是赵丹坚持的,他说我们是从业余剧人协会起家的,我们不能忘本,这也是中国革命戏剧的历史,没有业余剧人协会就没有今天的“实验剧团”,何况我们职工都是低工资,本身还带有业余性质嘛。听了赵丹动情的解释,大家也都同意了。从此,一个职业性的话剧组织——“上海业余实验剧团”——就在中国大地上诞生了。

1937年春天,上海业余实验剧团成立,决定排练第一个剧目《罗密欧与朱丽叶》,男主角罗密欧已定由赵丹扮演,女主角朱丽叶则邀请了刚从日本学舞蹈回国的俞佩珊担任,大家和她素不相识。因为导演只是从大的方面进行指导,细节要让演员自己去琢磨。排练开始不久,赵丹着急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有好几场戏是秘密相会的爱情戏,不细排,戏是出不来的。于是他和俞佩珊商量,晚上排练场空着,他们自己排戏,叫王为一来帮忙出点子。这样,王为一就每晚帮他们两人设计些小地位和小动作,使他们两人的爱情戏生动活泼多了。俞佩珊在白天一有时间也拿着剧本到王为一宿舍来请他帮忙排练,王为一代替赵丹跟她磨戏,日子长了,不知不觉中两人就互相吸引了。

◎ 王为一饰演舞台剧《欲魔》时的长工造型

◎ 1937年在上海公演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试装后的剧组合影(中排左一为王为一、右一为导演章泯、中间化妆者为赵丹——饰罗密欧、俞佩珊——饰朱丽叶)

1937年6月,业余实验剧团以上海卡尔登大剧院(今长江剧场)为演出基地,推出了第一期四个剧目: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陈白尘的《太平天国》、宋之的的《武则天》、曹禺的《原野》。王为一在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太平天国》中担任演员。

实验剧团从6月份开始演出,这期间上海的局势一直紧张态,群众要求政府抗日的情绪高涨。到7月7日后,传来卢沟桥事变的消息,群众对守卫卢沟桥的抗战将士纷纷去电表示支持和慰问。

1937年7月20日,“中国剧作家协会” 成立会上通过一项议案,以上海全体戏剧工作者的名义,用最短时间筹备演出一次规模宏伟的抗敌救国话剧《保卫卢沟桥》。8月7日起在南市蓬莱大戏院演出,每天日夜两场,观众非常拥挤,一直演到“八一三”事变上海的炮声响了才停止。

1937年8月13日晚,业余实验剧团正在卡尔登大剧院上演曹禺的《原野》,演到晚上八点钟光景,突然从闸北传来隆隆的炮声,观众都惊恐散场,戏也只好停演了。于伶以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的名义在卡尔登剧院召开大会,号召上海的影剧工作者立即成立13个救亡演剧队,并确定各队队长人选,要大家分头做好准备,从速向全国出发,作抗敌宣传。

1937年8月,王为一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三队,俞佩珊同在第三队,从上海出发,历经苏州、镇江、南京到武汉,这时王为一和俞佩珊的恋爱关系已经公开了。王为一再一次经过他的家乡。

救亡演剧队成立时大家都以为这场战争是短暂的,两三个月就会结束,都未作长期打算。各队都是自行组合,能演能歌能舞的都尽量配齐,全国各地都可以去,经济要自筹,目的就是宣传抗日救国。

救亡演剧队从上海出发时,其中第三、第四两队由上海业余实验剧团组成,实力比较强,负责京沪线各大城市的工作。第三队队长郑君里,队员有赵丹、顾而已、朱今明、田蔚、叶露茜、俞佩珊、伊明、吕班和王为一等约30人。先到苏州,住萃英中学。每日到伤兵医院、戏院、学校和街头,为伤兵、战士、学生和群众演出。当时几乎每场都要演出的节目有两个,一个叫《卖梨膏糖》,原是民间小贩卖梨膏糖时说唱的,当时把内容编为宣传防空知识,由吕班和王为一两人合演,王为一是地道的苏州话,吕班用普通话夹上海话,边说边做滑稽动作,很受观众欢迎;另一个是《放下你的鞭子》,抗战前王为一和田蔚已多次搭档演出,这时也是由王为一和田蔚扮演街头卖艺的父女俩。

在国共合作的大气候下,演剧第三、第四两队集中在镇江,除去部分因家事原因已回上海和部分已去大后方武汉从事剧场活动的队员外,尚有三十余人留团组成一队,王为一在其中,很快就奉命开赴南京,成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政训处的“抗敌剧团”。抗敌剧团队长队员一律准尉待遇,不穿军装。政训处派一位少校军官带队,他的任务只是在演出开幕前,向观众宣布:“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政训处抗敌剧团向观众作抗敌宣传演出。”其他什么话也不说,演出剧目政训处及少校一律不过问,也不管军纪生活,一切由剧团自己负责。抗敌剧团除在南京演出几场外,打着“抗敌剧团”四个字的旗帜,坐着汽轮溯江而上,经过芜湖、铜陵、安庆至九江,一路演出,颇受士兵和群众欢迎。

◎ 青年时期的俞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