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珠影
1958年,珠江电影制片厂重建,王为一又被调到珠影。从此,王为一就一直在珠影工作,在珠影离休,直至2013年逝世。
正在筹建的“珠江电影制片厂”,已不是当年王为一当厂长的“珠江电影制片厂”,厂址也不是在广州市珠江北岸中山一路的马棚岗,而是选在广州市珠江南岸远离市区的赤岗。当时厂领导告诉他,这是苏联专家找遍了广州之后定的点,苏联专家说,厂建起来了,每个工人都有一辆摩托车,每个车间主任或是科长都有自己的小汽车,交通没有问题。苏联专家的设想很鼓舞人心。制片厂一面继续建设,一面筹备生产影片。
1958年8月,王为一到珠影任导演,当选为第一届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年11月,王为一任纪录片《热烈欢迎朝鲜政府代表团》编导之一;12月,编导艺术性纪录片《一江两岸大竞赛》;年末,开始与蔡楚生筹备拍摄电影《南海潮》。
1959年春,王为一任珠江电影制片厂导演演员室主任。8月31日,《南海潮》投入拍摄,影片由蔡楚生、王为一联合导演;蔡楚生、陈残云、王为一联合编剧。那时,中国刚开始拍彩色电影,珠影因《南海潮》为巨片,当然要拍彩色的。他们在外景拍了三千英尺底片送回厂洗印,一看样片,大家都惊呼,色彩非常鲜艳,说明我们已掌握了拍摄彩色片的各种技术,非常兴奋。可是事隔不久,蔡楚生来信说,目前国内有设备放彩色片的影院,只限大城市中少数的一两家,小城镇和乡村现在还是放黑白片。《南海潮》拍彩色片,固然好看,但观众却要大大减少了,希望改拍黑白片。蔡楚生的意见获得珠影厂领导同意,重新拍黑白片。影片完成后,王为一拿着完整的样片上北京请蔡楚生审查,如有不满意的就回来补拍。蔡楚生先请了当时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一个人看样片。影片拍成14大本。周扬看了影片后说,片子拍得很好,故事情节都很感人,就是因为内容太丰富,片子长度有限,因此戏的节奏急促了些,演员的表情发挥不够舒展,可否分成上下两集,这样演员就可以有多些空间来表达感情了。蔡楚生同意周扬的意见,要王为一回去向珠影厂领导汇报。珠影厂领导同意改拍上下集,蔡楚生再到广州来,先考虑把《南海潮》剪辑为上下两部分。以金家渔船在海上被日寇烧杀,一家生死不明,金水和阿彩凭几块船板在大海中漂泊的情节为上集。为丰富内容,又访问了一些东江纵队的老战士,增添了猫仔这个可爱的小角色。他决定把这部电影拍成史诗片,分上下两集,上集名为《渔乡儿女斗争史》,下集名为《天涯海角恩仇记》。每集开场和结尾都加上一首壮丽的诗词,用雄厚的男声(合唱)唱出,使影片具有雄伟壮丽的史诗风格。
◎ 电影《南海潮》工作照(右一为王为一)
◎ 1961年,赵丹(右一)、徐韬(右二)、王为一(左二)和周恩来总理(左一)在北京的合影
1959年10月3日,王为一任第二届广东省政协委员。
1960年,王为一当选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3月,参与集体编导的纪录性艺术片《英雄诗篇》,6月1日,《英雄诗篇》摄制完成。珠影厂机构调整,王为一任第一创作集体导演。
1961年6月8日至7月2日,王为一参加文化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王为一说:“1961年在北京召开电影界座谈会时,周总理在西山招待外地来开会的朋友欢聚。当他看到赵丹、徐韬和我三人向他走近时,他高兴地说:‘这三个人是当年虎口余生的人,来,一起照张相留个纪念!’我们三人就挨近了周总理,他的照相师马上摄下这张颇有纪念意义的照片。”
1962年7月15日,《南海潮》上集《渔乡儿女斗争史》摄制完成。王为一时年五十。
1963年1月19日,王为一与佛山专区渔民干部座谈《南海潮》。5月,珠影厂机构调整,王为一任导演室导演。12月,王为一当选广东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电影《七十二家房客》剧照
1963年,王为一导演由香港鸿图影片公司和珠江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喜剧片《七十二家房客》。该片根据原上海大公滑稽剧团的首本同名舞台剧改编。
当时,广东省话剧团已将上海大公滑稽剧团的《七十二家房客》改编为粤语方言同名话剧演出,利用东莞、开平和客家等地的地方特点制造了许多笑料,加上演员的表演也很有特色,因此剧场笑声不断。1963年那次的演出,一口气演了200场,还欲罢不能,创造了一个剧目演出场次的最高纪录。而这部粤语话剧的导演正是王为一的小弟弟王守一。王守一1949年随华南文工团参加了广州解放入城仪式,从此致力于广东的戏剧事业,作为专业导演,先后导演了三十多出话剧,为广东的话剧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那时《南海潮》上集放映后一年,而该片的主创者蔡楚生导演仍留在北京参加学习,没有回广州来摄制下集的迹象。适有香港银都制片机构的总经理廖一原来广州,拟摄制一部适应海外侨胞需要的故事片,要王为一推荐剧本。王为一就介绍了正在广州演出的很卖座的《七十二家房客》。廖一原看了演出后说,这戏最好能拍成粤语片,用粤剧的名角来主演,那对华侨观众更有号召力了。但上海大公滑稽剧团坚持要用自己的演员参加拍片。此事经由有关部门协调,最后由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作出决定:该片由港粤双方合拍成粤语片,影片只能在两广粤语地区及海外发行,不影响上海大公滑稽剧团在全国各地演出该剧。这样就达成了这部粤语电影《七十二家房客》的拍摄合约。由于此片不出外景,都在珠影厂内搭景拍摄,短期内即可完成,不至于影响《南海潮》下集的开拍,于是王为一便上阵了。电影《七十二家房客》不仅在海外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上映,而且还在美国公开映出,是中美关系漫长的冻结期中唯一在美国上映的一部国产故事片。
1964年10月,王为一与珠影厂二百余人赴广东省阳江县上洋公社双鱼大队搞“四清”运动。
电影《南海潮》在1964年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中获得七项大奖,分别为故事片奖,编剧奖(蔡楚生、陈残云、王为一),导演奖(蔡楚生、王为一),摄影奖(李生伟),美工奖(黄冲),女演员奖(吴文华),配角奖(石小满)。但因当时文艺整风形势,这个结果没有公布。
◎ 1965年8月,王为一(第二排左三)与《补锅》剧组合影
◎ 王为一、乐陶夫妇在珠影大院合影
1965年7月,王为一导演了根据湖南花鼓戏改编的彩色戏曲喜剧片《补锅》;8月,导演了根据湖南花鼓戏改编的彩色戏曲喜剧片《打铜锣》。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来珠影厂审看《补锅》完成片时,当片子放映结束,他转过头问大家:“有什么意见?”有个年轻人说:“结尾时,那对男女把补好的锅端给妈妈看的时候,两个人在锅底下互相踢脚的动作不好。” 陶铸立即反问:“你跟你老婆有没有踢脚那样的动作?”那年轻人哑口无言。陶铸表扬了王为一他们几句,高兴地走了。花鼓剧团团长看了《补锅》影片后说:“把我们的丑丫头李谷一拍得那么漂亮,真是想不到!”
1966年,王为一在《电影艺术》第2期发表《〈打铜锣〉〈补锅〉导演随记》。
《七十二家房客》《打铜锣》和《补锅》几部喜剧上映后得到领导和观众的好评。王为一对喜剧素有兴趣,但对拍喜剧也有担忧,因为有的人拍喜剧电影受了批评。比如,老朋友吕班就是拍了喜剧电影《新局长到来之前》被打成“右派”而以悲剧了此一生的。但是,王为一觉得喜剧还是大有可为的,他仍然在探索喜剧电影的创作道路上不断进取。这时,王为一已年过半百。
1965年下半年,王为一导演电影《故乡情》(编剧陈残云),做了充分准备并搭景开拍了两场戏,领导忽叫停拍。原因是剧本经省有关领导审查而否决了。该剧写一个农村青年,进城找工作,在一家米行打工,米行老板违法经营,青年险受牵连,这时他的妻子也进城来找他,青年感到还是家乡好,就随妻子回家乡去了。审查意见是,写贫下中农弃农进城经商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犯了政治性的错误。因而被下令停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