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影—北影—上影—珠影

珠影—北影—上影—珠影

1952年8月,珠江电影制片奉命停办,王为一调至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导演,举家从广州到北京;1955年,王为一又调至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举家从北京迁往上海;1958年8月,珠江电影制片厂重建,王为一再被调到珠影当导演,又是举家从上海搬到广州。

1952年8月,这是王为一第一次到北京。北京电影制片厂派人到车站接王为一一家,汽车路过长安街,拐进新街口北大街的板桥头条胡同,在一个老式的四合院门口停下。这是个不大的四合院,住得满满的,大都是王为一熟悉的朋友,有张客、冼群、吕班、黄灿等。西屋两间空着,就安排王为一一家住,屋内有桌子、椅子和木板床。

1952年王为一刚到北京不久,受司徒慧敏的邀请,作为导演参与了拍摄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纪录片《八一运动大会》(司徒慧敏总导演),大会开幕式举行时,各军区的运动员、文工团及演出队的阵容非常壮观,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工团员,穿着民族服装,非常亮丽。王为一带着摄影师在整齐的队伍中穿梭,拍了许多特别是穿少数民族服装和头饰的队员的中景和特写镜头。后来这些镜头插在大会开幕式的场景中非常突出。另外,王为一负责拍两个歌唱节目,花了两天时间就拍完了。后期工作由总导演司徒慧敏一个人来处理,王为一就回北影了。

1953年8月,王为一受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邀,拍摄纪录片《齐白石》,他建议用两架或三架摄影机,从远、近等多个角度进行拍摄,然后选其中好的镜头进行剪接。

《齐白石》拍摄中途,王为一被借调至上海电影制片厂,将儿童舞台剧《祖国的园地》改拍为舞台纪录片《青春的园地》。接着,他继续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和《椰林曲》。同时,上海方面希望王为一调到上影来工作,王为一也同意了。

◎ 1953年,王为一(左三)在北京拍摄《齐白石》时与齐白石(坐者)等人合影

◎ 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剧照

《山间铃响马帮来》编剧是云南军区文化部作家白桦,电影写云南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在国境边陲地区,那儿很不安全。国民党残余匪徒经常来骚扰,劫持从内地运盐巴及日用品去的马帮,民族兄弟为保护马帮,和匪徒作斗争。场面惊险,还有苗族青年恋爱等情节的描写,题材很新鲜。《椰林曲》写的是海南岛的琼崖革命斗争史中海边一个渔民家的两代人,为完成党的任务,不怕牺牲,其间悲欢离合,终于一家团圆并完成了党的重大任务。这是一个乐观主义的现实故事,由广东著名作家陈残云和李英敏编剧。

1955 年,王为一正式调至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举家从北京迁往上海。

◎ 1957年,王为一(中)在上海与副导演陈刚(左)一起向《铁窗烈火》饰张少华的演员张辉(右)说戏

抗战以后王为一和俞佩珊已断音讯,不知她在何处。1955年王为一去北京开会,遇到曾在“中制”厂当导演的何非光。何非光说,我有个亲戚在英国,知道俞佩珊在美国的地址,我会后要去英国,你如有信给佩珊,我可带去英国代你转寄。王为一欣然写了封信交给何非光。果然不久就收到了俞佩珊从美国的来信,信中知道她抗战后在南洋认识了在那儿讲学的美国教授,然后结婚去美国,她在华盛顿大学学美术,五年后毕业留校当助教。

1956年,王为一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王为一将在新疆狱中认识的哈萨克族民歌歌手哈尔曼·阿克提的民歌整理成《游牧之歌》,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署名为“哈尔曼·阿克提著,王为一整理”。

1958年,王为一导演电影《铁窗烈火》,获得 1958年优秀影片奖。

王为一一家在上海正要安居乐业,突然来公函要调他到广州,因为珠江电影制片厂要重建(1958年建设“珠影”时,称广州电影制片厂;1958年12月,该厂分为广东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广州电影制片厂;1959年1月,广州电影制片厂更名为珠江电影制片厂,同年6月上述两厂合并为珠江电影制片厂,简称“珠影”)。

王为一是地道的上海人(故乡苏州),要调他到广州,主要理由之一竟是他拍粤语片很有影响。此时,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局长王阑西正到上海公干,见到王为一说,你拍过粤语片,《珠江泪》在香港和广东有影响,不把你调回广州也说不出理由来,去还是要去。不过现在他们正在盖摄影棚哩,你现在去干什么?造厂房用不着你,你还可以在这拍一部戏,拍完戏去就差不多了。王为一就这样继续留在上海拍完《铁窗烈火》,1958年夏季刚过,就匆匆搬家南下广州了。

◎ 1958年,王为一、乐陶和他们的子女们(王笛、王岗、王蕊、王琼)在上海时的合影

◎ 王为一、乐陶夫妇到苏州时的合影

离开上海前,王为一为了让妻子见一见家乡苏州,特参加了一个旅游团的苏州一日游活动。当登上灵岩山头时,王为一遥向西方一指,对妻子说:“此去不出十里,就是我的家乡杨木桥了。”虽然远处一片迷茫,什么都看不见,但王为一似乎还是看见昔日曾给他留下那可怜印象的家乡,如今已经呈现出一派新气象。这一次到苏州,距上一次已是岁月相隔二十个春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