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的内涵

一、文化的内涵

(一)文化的概念

1.中国对于文化的界定

我国“文化”一词在《易经》中最早出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人文在这里指“文治教化”,如典籍、礼仪、风俗对人们的教化,如同李斯所说有“移风易俗”的功能和作用。西汉刘向《说苑·指武》中指出:“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2]。这里是说“文治教化”如果不起作用,就用法律或武力治服。

《辞海》给文化下的定义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3]。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认为:“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

如果把二者集中起来,文化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从外延上讲,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内涵上讲,文化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客观环境(包括创造发明,创新,发现)以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

具体讲,文化是人类经济、政治、哲学、科学、教育、伦理道德、心理学、法律、历史文学艺术体育军事等各门学科的成就与结晶,也包括从人类诞生以来创造的旧石器文化,近至于当今所有的民俗文化、传统、习俗、行为、各民族的精神的特质,等等所有“人化”“人类化”的内容与形式。

2.西方对于文化的界定

文化是一个大系统,包括各种子系统,大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常常又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或者互相借鉴与互相启示。“文化学”也成为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文化”一词,拉丁文为cultus,法文,英文为culture,意大利文为cultura,原意是开发,开化的意思[4]。

19世纪中叶,西方兴起了新的人文学科,如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的是“人类学之父”英国学者泰勒,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5]。

20世纪 50年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C.K.M.Kluckhohn)和克罗伯(A.L.Kroeber)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中收集了从1871年到1951年间164种关于“文化”的概念和定义,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1)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是自然向着属于人的理想境界的转化,是自然的人化。这种概念是最广义的关于文化的概念,它明确地揭示了文化的属人性。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就是该观点的重要代表,他从文化的属人性、人为性特征对文化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文化是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所创造的一切精神和物质的有积极意义的东西。或者说,凡是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及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就叫文化。”[6]

文化是由物质、精神、语言、符号、规范和社会组织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一般来说,人们用文化概念来代表由于各种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人们的共同持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

(2)文化是人化的过程,是人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内化为一种心理意识的精神积淀,并用这种精神的理念来支配行为,构建制度的过程。这一定义是从文化产生的源头来对文化界定的。著名学者乔建也认为,“文化有一定的源头,有一定的存在领域和发展历程。文化是以一定的地域为中心并以某种共同语言为标准的结构体。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与民族同义”[7]。

(二)文化的划分

1.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从广义文化的角度出发,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积淀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三个层次。

物质文化实际是指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

制度文化是人们为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

精神文化也称为观念文化,是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存在于人心中的文化心态、文化心理、文化观念、文化思想、文化信念等。二是已经理论化、对象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即客观化了的思想。

2.显型文化和隐型文化

显型文化主要指那些外露的,能够被观察到的文化。例如,饮食文化、风俗习惯、建筑型等都属于显型文化的范畴。隐型文化主要指那些形而上的文化,例如包括伦理、道德、信仰在内的价值观体系。

隐型文化则是深埋地底的树根,不为人轻易发现,确是树之本源。克莱德·克鲁克洪认为:“对文化作分析必然既包括显露方面的分析也包括隐含方面的分析。显型文化寓于文字和事实所构成的规律之中,它可以经过耳濡目染的证实直接总结出来。人们只需在自己的观察中看到或揭示其连贯一致的东西。人类学家不会去解释任意的行为。然而,隐型文化却是一种二级抽象。……只有在文化的最为精深微妙的自我意识之处,人类学家才在文化的承载者那里关注隐型文化。隐型文化由纯粹的形式构成,而显型文化既有内容又有结构。”[8]

隐型文化不能直接用图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隐型文化只能领悟不能习得,它存在于一种精妙微细的自我中,不具备传播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