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体育异化的批判
(一)现代体育文化异化的大众文化批判
1.标准化与齐一化:现代体育文化多样性的消失
在现代生产技术和大众传媒技术的支持下,文化也迎合了商业化和市场化的需求,在批量生产和大规模复制下具有了标准化、数量化、同质化和齐一化的非个性的存在形式。具有精英意义的文化成为流行的符号,最不该成为产业的文化却成了最热门的产业,精英与大众的区别消弭,日趋平面化。就如同现代化标准下的城市差异越来越模糊,城市建设已经千篇一律,甚至在城镇化大举推动的今天,城乡之间的差异亦不明显一样,体育发展至现代,文化的多样性也正在消失。全世界运动员在“更快、更高、更强”同一个目标下竞技,所有的场馆均按照标准化的技术参数设计、所有的项目均服从于国际统一的技术规则、所有的项目都遵循着“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的赛事体系去发展、但凡具备群众基础和市场条件的项目均按照俱乐部、联赛的商业模式去运作;似乎全世界的比赛都要参照奥运会的技术标准才能让人信服,也像是全世界的篮球必须效仿NBA的模式才能成功。体育在通往现代性的途中愈发地标准化、专业化,却也愈发地千篇一律,时至今日,我们或许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指出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区别,或是从文化历时态的角度对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加以区别,但就现代体育自身而言,我们能从文化学的角度指出足球与篮球的区别吗?它们的文化本质、构成、存在形态、发展路径会有什么不同吗?
大众文化的标准化与齐一化导致许多优秀的特色文化在达到“国际标准”的过程中丢掉了文化个性。以武术为例,自竞技武术产生以来,为了使其更容易为西方观众理解和接受,将武术推向国际化,对其评分规则的制定是按照体操技术的表现和体操的竞赛方法等,而不是传统技击尺度,“高、难、美、新”成了竞技武术的技术特征和发展趋向,在国际赛场上,规则在A、B、C各组数字的加减上得到理性的直接呈现。改造后的竞技武术只片面化地沦为长拳的一枝独秀,武术中的技击性也沦为了体操、舞蹈、戏剧动作的“奴婢”[23]。在以奥林匹克运动领衔的竞技体育形成全球化的态势下,现代体育的规模和影响力达到空前,但就文化本身而言,现代体育却是面临着创造性不足,文化形式趋于单一的困境。
2.意识形态功能:作为工具的体育传媒
(1)市场利益驱动致使体育娱乐化、庸俗化
科技的发达与进步给传媒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但也产生巨大的冲击。新媒体、自媒体的快速传播极大丰富了传媒方式,也加剧了传媒的竞争。若想在市场中立足,就必须抓住受众的眼球。尤其伴随着传媒改革的进行,过去事业单位性质的传媒也都面临着市场压力,一切以市场为中心,以利益为目标,迫使传媒不得不放弃一些专业性的报道和栏目,而把最好的时间段和版面留给更能吸人眼球的娱乐报道和节目制作。毕竟,在我国真正专业的体育迷只是少数,大多数人对体育文化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相对而言,满足大众娱乐需求,提高收视率、点击率、发行量才是王道。体育新闻不得不向娱乐靠拢以维持自身生存,这是大众文化迎合市场需求的真实反映。
(2)受众的消费需求加速了体育娱乐化
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我国近三十年来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物质匮乏时代的终结,人们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尤其是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更是刺激了精神需求的多元化。过去为国争光的体育使命已经淡去,娱乐自己已经成为人对体育的最大需求。这直接影响了传媒的传播方式,仅仅发生在运动场上的比赛场景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体育明星场外的报道更加为人津津乐道,体育人物的所有行为都成为公众和媒体关心的兴趣点。正是在观众的猎奇心理下,体育由英雄主义走向了娱乐主义,传媒借势而上,推波助澜,致使体育进一步平庸化。事实上,体育世俗化从未停止过,只不过目前尤甚。
(二)现代体育文化异化的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
1.压抑性心理机制下体育的“额外压抑”与“操作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是在压抑中产生的,是压抑的本能释放与升华创造了人类文明[24]。马尔库塞继承并丰富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基本压抑”和“现实原则”基础上,又提出了“额外压抑”和“操作原则”。“额外压抑”是针对基本压抑而提出的,马尔库塞认为,它是促使人类文明持续而进行的必要的压抑,是社会前进必不可少的压制性力量,但同时也压制了人的本能,使人类在实现文明和进步的同时也承受了痛苦[25]。“操作原则”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或文明形式中改变了的现实原则。在操作原则的支配下,个体必须为满足生存需要而劳动,但却无关自由自在的需要。这样一来,人在劳动过程中并没有实现自由自觉的本质,却反而丧失了自主性,劳动过程就此异化,而伴随着异化的不断深入压抑也愈加沉重。所以,现代工业社会虽然创造了貌似富足进步的现代文明,但却严重压抑人性,破坏人的本能结构,劳动不但无法满足人的本质需求,反而给人带来极大痛苦,人的心理也因受到压抑而扭曲。
竞技运动的发展和演变清晰地反映了压抑性心理机制下人的行为异化过程。人类有一种攻击本能,这种攻击本能,达尔文称之为“战斗法则”,洛伦兹则称之为“战斗热情”。这种战斗热情既是促使人类进步的原动力,又是人类各种暴力活动存在的根源。如何能既保留这种可贵的“战斗热情”,又把暴力损害降到最低点?显然,竞技运动是最好的解决方式。竞技运动被称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是因为,一方面,竞技运动之间的对抗与战争无异,它的胜负与战争的成败具有同样的情感和意义。它是人类战斗热情的燃烧与释放;而另一方面;竞技运动不但不具备战争中的流血、牺牲、破坏等特征,反而还具备宣扬和平、友谊、竞争的重要意义。竞技运动从古希腊奥运会时期便已构建着人类的理想和文明,“神圣休战”“公平竞技”等规则约束作为对人本能的基本压抑为希腊文明乃至整个欧洲文明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竞赛作为人的一种现实原则活动在传达公平、团结、超越、法制、道德等观念的同时既释放着冲动本能,又将人的行为合理抑制在文明范围之内。然而,现代工业社会的来临,伴随着物质极大地丰富,人的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竞技本身也成为劳动范畴开始了职业化之路。这时对竞赛对人的压抑就已经从基本压抑转化为一种额外压抑,竞赛行为的操控不再是基于文明构建的现实原则需要,而是基于统治需求和利益实现的操作原则。人们在竞赛中感受到的和平、文明、自由、进步的意义越来越淡化,暴力、利润、业绩、腐败越来越多,赛事数量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各种商业赛事的激增既超出了体育发展本身的需求亦超出了人的能力需求,高负荷高强度的比赛节奏使越来越多的竞技者感受到压抑,压力重重,意识到异化痛苦的用吸毒、放纵麻醉自己,而更多已经异化深入内心的人还在不知疲惫地拼搏。现代社会的竞赛已经失去了竞技活动合理压抑本能、释放冲动、降低暴力行为的存在基础,相反却把人带入了压抑、苦痛、冲突四起的世界。
2.重占有生存方式下体育的物化
现代人的占有欲绝早已超出了基本生活资料范畴,而是广泛触及一切存在物。占有欲的强烈加速了生产与消费的节奏,更使人们步入消费社会时代,消费社会在以丰富的商品符号满足人的占有欲同时,却也把人推向了物化的深渊。人的价值越来越以占有物的多少为评价标准,而人也乐于用利润来衡量一件事或一件工作的可行性,人格彻底物化,人的行为也随之异化。金牌至上、违禁药品、假球、黑哨等此类体育异化现象皆缘于此。即便是大众健身也越来越倾向于以个人占有为目的活动形式而远离了“大众”性。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私人医生、私人律师之外,私人健身教练、私人健康咨询师也开始作为阶层和身份的象征成为人占有的重要符号。目前,在国内大中城市,一对一的教练、陪练模式越来越受到热选,真正令其兴奋的绝不仅是技术上的提升和练习质量的提高,更多的是向别人提及“我的健身教练”时那种占有感和满足感。
甚至为了追求这种虚假的荣耀感而采用极端的感性消费形式,盲目超前,无视整体、长远利益而从个体、局部、短期的利益出发,不计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非理性地进行消费活动,或是炫耀性消费活动。如果说分期付款的方式购房尚属生存需要,那么分期付款购买名牌体育用品、服装、器械,甚至高级会所中的健身卡则是纯纯的占有需求。所以要超越现代人的异化心理,使体育本真得以复归,首要就是克服物化人格,改变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塑造积极的重生存的生存方式,即不是以占有和消费为价值取向,而是以人内在的创造力的发挥和本质力量的实现为目标的生存方式。换言之,降低对物的追求,必须确立一个凌驾于物之上的目标,这样才不致在物的世界里迷失,才不会感到孤独、迷茫而缺乏安全感。只有克服了物化人格,才能真正树立体育的人文精神,抵制金牌、纪录、冠军、产值等物化符号的诱惑,真正实现体育对于人的健康、愉悦、交往等本体功能[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