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与医学
传统武术文化和传统中医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中医理论曾对武术理论及其流派技术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武术则完整地吸收了传统医学理论,逐渐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的养身思想和健身之道。
(一)哲学基础的统一
元气论是传统武术与医学的共同认识论基础,传统医学是在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整体综合观与阴阳辩证观,认为“精”“气”“神”是人体三宝,且三者一体、互相依存、不可分割;中国武术也曾将元气学说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当中,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武术思想。
(二)共同的整体观
传统医学讲求从整体上把握对患者的医治,整体施治。而武术理论中的“六合”,即“内三合”与“外三合”与传统中医的整体观是不谋而合的。武术体系中的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和传统医学的指导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三)对和谐的共同追求
传统中医和传统武术都讲究机体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根据不同性别、年龄、体质、环境、气候等选择适合的医治方法或武术项目,重视壮内和培养真气以达到健内安外的理想强身健体的效果。
(四)经络学在武术中的表现
传统不少拳种也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的,其为传统武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1.擒拿术
擒拿术的产生直接得益于传统中医的经络学说。由于擒拿术多用抓筋、拿穴、反关节的技法,擒拿部位多为主筋、要穴、关节,因此,练习擒拿技术须先识得人体结构、经脉、穴位。
擒拿术被称为“少林护法之秘术,镇山之绝技”,堪称中国武术的一门特技与绝技。擒拿要求“知医家之切脉式按其部位而切取也”[5]。“其秘诀,在深悉人身气血流行之时刻,与其穴道脉络之部位。若按时按穴而擒拿之,可以随轻重而致其命之死生。”[6]金恩忠《少林七十二艺练法》则云,擒拿法“盖深究自人身筋骨状态、经络之系统,以及气血循行之道路,与内脏感应之理由,分各经所依之本,按五行生克之道,变化而神明之,乃成此擒拿之妙术。”[7]
2.太极拳
太极拳健身与治病的原理,是通过外动与内动,使丹田之气受鼓荡而推动奇经中的督、任、冲、带四脉,进而调节人体十二正经之气血,使人体内部培蓄精气、疏通经络,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祛病健身、抗老益寿”的功效。
太极拳练到一定时间所出现的腹鸣、指尖酸麻、发胀、针刺感等正是人体内行气的现象,是经络畅通的表现。
3.点穴
点穴疗法与气功点穴是中医理论指导并发展武术,而武术又反过来丰富传统医学宝库的范例。少林习点穴技击法者,必先习点穴治病伤之法。
点穴可以闭塞经脉杀人,也可以通过对患者病伤部分进行适当的点穴治疗,或将真气输入病人穴道,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救症的目的。
4.气功
气功的关键是明经络。久练功者,可使全身经络气血畅通。让经络之气畅通于任督二脉的功法,称“小周天运行法”。武术气功养生,之所以能达到养生的目的,正是因为得益于通过动作技法的习练打通了人体的经络,使全身气血得以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