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与基层基础学校体育教育相结合

四、积极与基层基础学校体育教育相结合

可以说,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改变衰落的突破口,就在于学校对体育文化的重视、引入和发展。本无体育之说的清末,政府的强力推行,精英人士的极力践行,“洋体育”虽遭“土体育”抵抗,但如今“洋体育”可以说一统学校,就是在最基层的基础学校里最热闹的往往是篮球、乒乓球。让人不舒服的是大多数师范类体育院系中武术专业的学生选修的基本上是跆拳道。解铃还需系铃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保护势必回归到学校体育。

国家政府、专家学者、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回归学校体育的道路上已经开始了重要征程。近年来,“非遗项目进学校”活动如火如荼,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音乐到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民间体育和竞技等各个级别的非遗项目走进学校。而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武术,专家学者提出了学校武术要有国家意识、国学意识、拳种意识,特别是要求地方学校要有不同特色拳种进驻学校教育。借着如此热闹的机会,笔者认为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工作重心应该倾向在县这一级别。也就是说主要的学校为基础的中小学校。尤其是少数民族多的地区还可以成立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的传习所或传统校。

第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研究的学者,要对各民族的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甄选、改编进入教材,让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在幼小的心灵中就开始扎根发芽,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豪感,并能够在练习玩耍过程中增强体质。为此,学者可以申请传统体育文化进课堂的理论研究课题,以及某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学校的试验研究课题。特别是高等师范体育院系要有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做师资培训方面的准备工作。

第三,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人,特别是某些定为体育文化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有责任和义务进入到基层学校,让孩子们在自豪感中接触、学习和喜欢自己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

第四,企业家赞助学校体育时,要根据学校所在地的传统体育文化特色,在器材、场地上不能总是篮球架和乒乓台,可以购买或制作一些比如铁环、高跷、板鞋、珍珠球等等民族特色的器材。同时,企业家可以资助或者自己兴办现代私塾学校。在现代私塾学校中的体育就无疑都可以是传统体育文化特色项目,如很多现代民办学校的体育课就有少林拳、武当剑、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等等。

可见,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的具体操作措施上,第一要依托生态博物馆、文化生态保护区平台,第二要突出各民族民间传统节日中传统体育文化特色,第三要重视基层民族民间运动会的举办,第四要积极与基层基础学校体育教育相结合。


[1]斯图尔德.文化变迁的理论[M].张恭启,译.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

[2]谢雪峰.体育生态论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3]龚建林.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性[J].体育学刊,2011,18(4):40-44.

[4]崔鲁祥.中国职业体育利益相关者分析及协同治理—职业篮球、足球实证[D].北京体育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