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与伦理学
“文以评心,武以观德”,武德在中国武术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武术的形成和发展长远历史中,道德修养是一直备受重视与关注的。习武者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学具有密切的关系,伦理对社会与个人的约束反映在武术方面就是武德对习武者的约束。
(一)忠于国家和民族
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的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具有丰富的内涵。人们通过习练武术能够修身,并对自身的社会行为具有规范性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忠于国家和民族这一优秀传统在习武之人身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少林寺歌诀告诫僧人:“罚惩恶歹忠国家,永为民族功绩创。”许多习武之人也都是忠于国家和民族的好汉,如抗击匈奴的李广、抗击金兵的岳飞、驱逐倭寇的戚继光,他们都出身于武林,都是武林爱国爱民族的杰出英雄。传统武术也对儒家的“忠恕”有所渗透,具体表现在传统武术的拜师授艺方面。
(二)自强不息
中华武术一直蕴含着不甘屈服、自强拼搏的精神,传统武术流传千古,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光辉写照。如少林武术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名扬天下,正是由于代代武僧的勤奋、刻苦的练习。自强不息能使弱者变为强者,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仗义济民
自古武林中人都将仗义济民作为自身的重要品质,如少林派一直告诫僧人,要“永为百姓解困苦,普度众生扶危困”“惩治恶霸和歹徒,解救黎民济良善”等。在这种武德的熏陶下,很多习武者都视见义勇为、锄强扶弱为己任,大都慷慨乐助、施恩不图报,因此也造就了自古以来的无数的英雄侠客,留下了无数的英雄故事。
当然,也应该认识到,在武术发展的历史中,由于受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武德内容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比如“耍英雄”“逞好汉”“江湖义气”,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但不可否认,武德精神对各个朝代的民众思想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现代社会,研究和继承传统武术文化,要将其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量,并要对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其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旧武德,树立新的武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