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性下现代体育内涵的重构
理性的重建是现代体育文化的精神重构,在新理性精神的主导下对现代体育内涵的重构则是在实践中发展、改造现代体育的方法和原则。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高价值诉求无非是“真、善、美”的统一,这也成为我们开展一切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导和依据,体育实践亦应如此。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规律,也是人们在实践中进行自由创造的依据;善,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有益于人类的价值;美,是指在实践中真善的具体结合,其本身不是独立于真善之外的附加之物,而是真善在实践中显现的结果[30]。马克思主义对于真善美的分析为我们重构现代体育内涵提供了理论指引。
(一)真——体育“主体”地位的复归
一直以来,现代体育在发展中始终处于体育屈服于商业逻辑、人听命于科技的安排,体育自身的主体性已经湮灭于资本和技术的统治之下。甚至在资本增值需求和技术进步的绑架下,体育一再牺牲其科学性与客观规律,最终沦为工具。因此,现代体育内涵的重构首先便是主体的复归。
1.超越资本的生态体育
(1)树立本真体育理念
还原体育文化的本质,尊重体育文化的规律与特点,确立体育存在之目的就是体育本身,就是对于身体与生命的终极关怀的价值观。避免由于商业活动、政治活动等各种非体育元素对体育发展的干扰而导致体育的异化,使体育回归为纯粹的生命活动,让体育真正成为促使人自由自觉存在的文化形式。只有让体育回归生命关怀的本真状态,回归至以健全的人为目标的文化属性,我们才能促进体育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才能实现体育作为自我与世界、自我与他者之和谐关联的重要意义。
(2)建立以“节约型社会”为目标的体育生产体系
若想超越资本对体育的控制,还得从控制生产入手。消费社会的本质就在于颠倒了需求决定生产的正常逻辑关系,以大批量的生产刺激虚假需求的产生。因此,应实行节约型生产以遏制体育消费异化的态势。首先,降低生产成本,限制高投入的生产项目。以节俭办赛等手段,降低体育生产成本,避免由于成本浪费造成的价格虚高,以致过度消费。其次,不鼓励体育奢侈品的生产和制造,用提高税收压制体育奢侈品生产热情。甚至可以采用价格上限的措施,避免再出现类似“镀金镶钻价值百万的山地自行车”的产品。再次,提高体育用品的质量认证标准,并要求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延长产品质保期,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质量,使其逐渐从占有思维回归至理性消费。
(3)树立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体育消费观
应树立积极健康的人文体育观,提倡以人的幸福、人的需要、人的发展为宗旨的新型体育消费观,使人从技术理性的控制中渐渐抽离出来。充分利用体育众媒体的优势,为体育消费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多批判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宣传“若无必要,勿增实体”的适度消费思想,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使人成为消费的主体,通过消费获得满足和提升,而不是作为资本的奴役,不停地为技术的创造物去买单。
2.超越技术的人文体育
(1)淡化体育的竞技性,突出体育对人的作用
应淡化对成绩、奖牌、记录的强调,体育的发展应更多强调其对人及人与人的关系的改善作用。在实践中,国家和社会应将投入更多致力于大众体育的发展,而非竞技体育。这样,就自然地对技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2)突出人文学科对体育发展的作用
以哲学、人类学、人学等母学科为基础构建人文体育观,以人的幸福、人的发展、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开展体育实践、评价体育行为,使价值理性凌驾于技术理性之上。
(3)限制技术行为在体育领域的应用
在赛事评定、赛事服务等领域可以凭借技术的先进提高体育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在运动器材和装备研发领域可以针对有效提高运动者安全性的目的进行技术开发,而不建议在提高成绩方面引进新技术;在训练和比赛领域不建议再进行技术研发,尤其是带有药物性质的研发应全面禁止。
(二)善——体育价值尺度的界定
善,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有用或有益于人类的功利价值。或者说客体满足主体的目的性需要即为善。但事实上,由于人的目的性需求本就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这就使得体育之善也随之多元和复杂,体育所具有的多功能属性为人的多元需求的满足提供了可能,如果每一个目的的实现都视为善的话,“善”与“伪善”就真假难辨了。体育之善应是立足于目的性需求得到满足之上的精神升华,应是透过简单的功利目的性而实现的深刻认识。通过竞技能满足人竞争与超越的需求,冠军的称号、金牌的获得与记录的创造只是这种需求得以满足的物质象征,透过这些物质符号其真正的“善”在于人类的奋斗精神与他人的欣赏和尊重。比赛规则的制定是为了满足参赛者公开公正参加比赛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换言之是为了保障比赛顺利进行取得圆满结果的需要。但透过这一目的性,其所蕴含的高尚体育道德品质及对和平意义的强调是其善。“参与运动,享受比赛”这才是奥林匹克运动之魅力所在。善不一定表现为结果,而可能寓于过程之中。综合来看,体育之善应体现在以下几个价值维度。
1.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现代体育由于承载着巨大的利益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以致“重在参与”的价值观似乎只流于口号的形式而失去了内涵,其实这正意味着体育之“善”文化的异化。探究体育源头便可得知,体育本就是一种参与体验的文化形式,最早并无胜负之分,而是纯粹的合作活动、游戏体验,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体育一直处于胜亦可喜、败亦无忧的游戏精神,一直至近代社会竞技运动流行之初对体育的褒奖仍是以精神上的鼓励为主。而现代社会中体育的内涵彻底被颠覆,“胜者为王”的价值观主导着体育的发展,取胜远远优于参与,甚至人们只能记住金牌得主的名字,银牌得主都无法提起人们兴趣。强烈的功利目的使人忽略了运动过程中的“善”的感受,使体育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重胜负的竞技体育,而忽略了重参与的群众体育;而竞技体育中的焦点和关注度越来越放在个别人的一两场赛事(如决赛的冠亚军争夺战),而忽略大部分的比赛。其实越是到了比赛的胜负的关键阶段运动过程就越是变得功利弥漫、毫无善意甚至乐趣全无,甚至有人不惜铤而走险在关键赛事中服用违禁药品、贿赂裁判等丑恶之行。因此,应逐渐树立并传播“重参与”的体育价值观,才能使体育之善重新焕发魅力。
2.和平比对抗更重要
体育众多形态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竞赛,竞赛因其具有激烈的对抗性质而向来被认为是对战争最真实的模拟并作为释放人战斗热情的最佳渠道而被关注。但事实上竞赛的最高精神指向并非模拟战争而是化解战争,竞赛宣扬的并非是对抗而是合作,是通过合作来实现和平。竞赛对团队的协作能力是变相对主体性原则的消解,是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反对,任何一个项目若想取得长久的胜利均不能凭借一两个人的个人能力,其内涵的规律是合作的双赢。同时,竞赛本身规则的制定限制着人在赛场上的行为,使其控制在合理合法的范畴,这是对人行为尺度的规定,是教育人理性的竞争,而不是盲目的掠夺。自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时期,和平鸽、橄榄枝、神圣休战等象征和平的符号便已存在,现代奥林匹克宪章中也明确提出全世界和平共处是奥林匹克运动最高宗旨。所以,在竞赛被商业化绑架的现代社会,跳出竞赛表层的物化,重新提炼体育之善的内涵是促使体育规避异化并重新构建完整的人与健全的社会的重要之举。
3.理想比现实更重要
在实证主义的影响下,精神价值层面的文化曾一度没落,形而上学甚至所有和抽象思维有关联的东西都被当成不切实际而摒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甚至矢口不提理想,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务实”的方式用来财富的积累,或是其他可量化可增值的东西。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相分裂。体育在务实中也抛弃了理想,这使得体育的发展一度迷茫,丧失了主体。作为人类规模最大的体育活动,奥林匹克运动也曾在理想和现实中徘徊。在20世纪80年代,奥林匹克运动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抛弃自己的理想和原则进行了商业化运作模式,时至今日,奥林匹克运动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衣衫褴褛模样,甚至可以说是全球规模盛大的经济活动。但本质和理想呢?奥林匹克运动是体育比赛,本质上并非商业活动。其理想是实现个体的自由自在发展,进而促进全人类和平发展,而并非为人类创造财富或者制造身体上的奇迹,生产一批又一批的冠军。所以,体育之善在于必须有超越于现实层面的理想,为理想而奋斗才是体育促进完整的人生成的题中之义。
(三)美——体育审美标准的确立
“美”是实践中真善的形象体现,是真和善相统一而形成的感受。在异化的现代社会,由于体育失去了本真和善的维度,致使体育之美无法展现,甚至沦为丑恶与庸俗。大众体育文化的崛起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思想启蒙运动之后的文化自觉之功,但究其本质,促使其崛起的真正动力仍是源自市场驱动的技术力量与资本操控。所以,体育之美的展现前提在于其真与善的实现,体育之美的标准在于其与“真”“善”的辩证统一。
1.真与美的统一
体育之美与资本无关、与科技无关,是超越了资本和技术的本真力量之美。就像古希腊的“掷铁饼者”所传递的美,展示的是运动者的力量;中世纪时代骑士体育的美,表达的是骑士风范;近代社会绅士体育的美塑造的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形象,传递的是绅士精神。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的人为物化蒙蔽,失去了精神世界的崇高追求,人的形象越来越模糊,体育的本真也为物化遮蔽,体育之美自然被消解。所以,剥离资本和技术对体育的掌控,还原体育生态之美,让体育自由自觉地发展,体育之美自然得到释放。
2.善与美的统一
体育之善是蕴含于体育理想之中的价值,当理想付诸实践,体育之美自然得以显现。德国国家足球队前队长卡恩一张比赛中的照片曾经为各大媒体杂志竞相刊载作为封面或头版,那是一张布满汗水和污渍却目光坚毅的脸,这一刻体育的奋斗精神和人为理想而付出的艰辛努力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积极、刚性的美。中国女排精神亦是如此。现代体育只有挣脱物化的桎梏,使体育超越简单低级的物质利益需求,将目的性动机升华至人格完善、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精神品质高度,体育之美方能彰显。
真、善、美作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三个主要的价值范畴,其亦可以作为衡量人类文化发展的尺度和标准。长期以来,体育文化的评价标准一直倚重于一些客观冰冷的事实和数据,金牌、成绩、名次、时间、距离等指标的引导下,一度导致体育乱象丛生,体育真、善、美的内在属性流失严重。因而,要客观评价体育,就必须从体育文化的整体出发,从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价值标准加以审视,不能割裂体育文化的内在联系。要在对体育内在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引导人用激情去欣赏美,用理性来领悟美,从体育之美中激发人对善的思考,从而达到心灵的纯洁和高尚。以体育文化塑造真、善、美的人,这既是体育的精髓,也应该是我们对体育文化进行价值判断与理解的逻辑起点。
[1]殷平.应该提倡“体育本体”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9):55.
[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高清海.哲学的憧憬[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
[4]尼古拉斯·布宁,等.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老子.道德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黄永健.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0]刘欣然,范婕.从身体哲学中寻找体育运动的哲学线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1):24.
[11]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郜元宝,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3]周爱光.竞技运动异化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5]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9]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20]张宏宇.现代体育异化的根源及其超越——基于弗洛姆自由异化理论的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5-49.
[21]张宏宇.现代体育异化的根源及其超越——基于弗洛姆自由异化理论的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5-49.
[22]张宏宇.现代体育异化的根源及其超越——基于弗洛姆自由异化理论的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5-49.
[23]戴国斌.武术现代化的异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4(1):8-11.
[24]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智慧弗洛伊德心理哲学解读[M].刘烨,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5]王凤才.马尔库塞非压抑性文明论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1-24.
[26]张宏宇.现代体育异化的根源及其超越——基于弗洛姆自由异化理论的探析[J].南京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5-49.
[27]王振宇.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主义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3.
[28]王忠.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创造力理论究[D].东南大学,2004.
[29]阚军常.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内涵[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3-16.
[3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