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现状
(一)学校体育生态化的必要性
生态体育强调人与自然的接触,强调户外活动多于室内活动,注重参与、健康。强调要以快乐的情绪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热爱体育。发展其个性,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和运动体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更重要的是,学校体育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双重性质。自然性隐含于学校体育内部而直接指向体育教育和教学运行的自然规律;社会性则外现在学校体育对象的个人社会化和学校体育本身的社会化方面。在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耦合势必导致学校体育生态化的理念形成,从而推动学校体育系统于动态平衡当中获得发展。
(二)高校体育课程生态化建设现状
生态教学观促进体育生态课堂中师生生态主体生命质量的升华。高校作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场所,应该把生态教育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高校体育教师的生态教学观,对校园生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反过来使体育生态课堂显示出蓬勃旺盛、永恒不息的生命力。
高校生态体育锻炼环境是指直接影响大学生参与生态体育锻炼的地理空间、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等条件。高校体育运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发展高校生态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决定着高校发展体育运动的项目、内容和规模。高校体育活动场地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基本保证。
同时,也应提高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合理地开发利用,为社会体育健身服务,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既能满足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训练之用,同时,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也能满足开展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的需要,为社会体育发展提供便利,作为对公众体育锻炼场所的补充。高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是生态体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
(三)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现状
校园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从国内外组织发展的实践证明,校园文化是一个高校的灵魂,它对组织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有些高校缺乏校园文化建设,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发展和壮大。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由高校领导者来组织发动,高校党政领导从各自的工作目标和方位出发,在大力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号召群众的基础上,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为统一努力目标,在造成一定的舆论氛围和集中广大职工群众智慧的前提下,校园体育文化的贯彻实施更要通过领导者来倡导和予以布置,所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了高校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而且更直接地反映了高校领导者的思想水平、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
从当前我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对于校园体育文化在宣传教育、启迪心智、凝聚人心、提升组织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功能认识不足,缺乏建立先进的校园体育文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领导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认知度不高。虽然在文化建设方面有规划、有目标,但大都是装门面、摆样子,缺乏实践可行的实施措施,领导本身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参与的太少,领导的控制、监督工作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