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术与哲学

一、武术与哲学

哲学是“以辩证方式,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是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科学方式。武术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思想。认识中华武术必须从哲学的层次研究武术思想的原因,才能从本质上把握武术的文化特征。

(一)武术的阴阳之道

武术与阴阳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先秦时期,就有了“顺阴阳而运动”的思想,武术技击中蕴含着阴阳学说,武术的进攻和防守都与阴阳变化有关。如春秋末年“越女”论剑和战国时《庄子》,即用阴阳变化解说剑的攻守制胜之理;《庄子》认为“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1]指出武术的“奇巧”变化应遵循阴阳的转化规律和法则,提出“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2]明确了在武术格斗中阴阳转化得当的一方能以奇巧制胜。

“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哲理之技术”[3],拳术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武术“顺阴阳而运动”的规律,任何拳术习练者都要维持体内的阴阳平衡,做到“气沉丹田”。在武术中,经常用阴阳的相互根生、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等来解释技法技巧和拳技理法。

阴阳对应依存,由此衍化出一系列概念,如动静、刚柔、虚实、进退、攻守、内外、开合等,这些原理被广泛用于我国武术的各个拳种之中,构成了中国武术丰富、多彩的技击原理与方法。

(二)武术的太极之道

太极思维中的阴阳辩证法被作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法则。武术之中最能体现太极之道的就是太极拳,太极拳的拳理充分体现了太极思想中的阴阳辩证之法,是中国传统太极文化在武术中的最好体现。

就太极图本身而言,黑白双鱼存于平面圆形(代表世间万物)中,二者互为依靠,相互环绕,意寓动静结合、刚柔并济、虚实相间等的对立统一。太极拳与太极图中的阴阳消长、转化规律是一致的。

太极是一切的原动力,宇宙有太极,人身也有太极,而且人身的腹部就是太极,所以《太极十三式歌》中说:“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4]例如,太极图中的双鱼环绕恰似练习者在习练太极推手时相互双搭手的形态。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攻守双方臂膀组成环状,你进我退,粘边黏随,变化万千,正符合了彼阴吾阳、相互消长、交替变化的太极之道。就拳风而言,太极拳动作圆活,招招式式不离圆弧形,动作之间圆转连贯、一气呵成,更体现了太极之理。

(三)武术中的八卦之说

八卦与中华武术的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八卦掌中。

八卦掌原名“转掌”,是武术中的一个拳种。八卦掌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八卦学说有着紧密的联系。八卦掌原名“转掌”,其运动形式主要是绕圆走转,所绕圆圈正经过八卦的八个方位,又以人体各部位比对八卦,故称“八卦掌”。

八卦掌以“易理”为理论依据规范拳技。“易理”是解释八卦图形含义的基本理论,包括简易、变易、不易三种基本思想。

1.简易

所谓“简易”,即简单明了,八卦掌的基本运动形式是左右沿圆绕走,掌法变化也是将攻防融于沿圆走转,拳法简单。

2.变易

所谓“变易”,即世间万物均处变化之中,八卦掌效法变易的思想,将沿圆绕走和攻防融为一体,以“以动为本,以变为法”,使拳法招式像天体运行一样,攻守之间的不停走转,周而复始,没有中断。

3.不易

所谓“不易”即“动静有常”,八卦章根据天地间万物万象始终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八卦取象、取身不易的拳理法则。

八卦思想丰富了我国的哲学体系的基本内容,促进了传统哲学的丰富与完善,同时,还渗透到中华武术的理论当中,为我国传统武术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