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和乒乓球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国家、民族或者是政党对其本身所拥有的文化价值的中肯认识和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有充分的信念,而又不盲目自信的态度。[13]只有对本民族的文化有足够的自信心才能更加从容坚定地走属于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使本民族文化在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充分的保留自己的立场而又不排斥外来文化的相异指出。有选择的融合、有原则的妥协、有自信的再生,这才是文化自信应该有的内容。
在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承认的一件事情是,如果过分强调文化自信,那么非常有可能形成一种心理上形成两个极端,一个是暗示与排斥,即本族文化优越,而其他文化低劣,本族文化的取向都是对的,而其他文化是不对的等一系列问题;另外一种是卑微与无原则的妥协,即由于过于自信而膨大的自信心由于受到现实的挫折而偃旗息鼓甚至妄自菲薄。这两种极端的心理都是不利于我们树立真正的文化自信。
在现代国际社会上,由于虚拟传播媒介和实体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信息间的国际交流、互动、交融甚至交锋都时常发生,在如此的国际形势下更要求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在接受外来文化时吸收精华,辩证地看待问题,要保持一颗中立、忠厚的心,要留有一种科学而又中肯的态度。充分了解并系统认识我国的民族文化对进行文化事业引导与管理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要做到真正的文化自信,需要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的,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抱有坚定的信心,而非是盲目的守旧与自顾自封,文化自信绝不等于文化自大。文化自信要求我们接受并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将其精髓发扬光大,在对待文化的态度上既不崇洋媚外,也不暗自菲薄。文化自信会让我们正视已拥有的本民族文化的闪光点,热爱民族文化,同时也冷静的找出民族文化中的劣根性,承认劣根性的存在并考虑如何使这种劣根性不成为民族文化的渣滓,而是优秀文化的对比性衬托,成为与优秀民族文化共生的、不可或缺的文化组成部分。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而优缺点的评判标准不一,获得的结果也不一致。因为评价文化优缺点的主体,本身就处在一个文化环境之中,抱有已经内化于心的文化态度,所以,以一个文化基点去评价另一个文化,是既不理智也不科学的。从这个角度上讲,文化自觉则是让我们认识到优秀文化,意识到劣根文化,同时承认优秀文化和劣根文化共生的一种文化态度。所以,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的,只有首先实现“文化的自我觉知”,才能够在“文化的自我觉知”基础上实现“文化的自信心”。
(二)乒乓球文化自信
所谓的“乒乓球文化自信”,则是在乒乓球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对我国已有的乒乓球运动文化的全面认识和充分肯定,是对我国乒乓球运动文化来历、形成过程以及乒乓球运动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和未来发展趋势所抱有的一种为理智所趋的自信心,是对乒乓球运动生命力及其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因为乒乓球运动作为我国的“国球”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一直为国人所骄傲的运动,每每提起乒乓球运动的优异成绩,每每有大型赛事举办,国人都会对运动员、教练员的表现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赞不绝口。
乒乓球运动为我国树立体育体系内的国际地位、改善国际形象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国人对于乒乓球运动所持有的“乒乓球运动文化自信”应该说是厚重并且坚实的。无论是在传媒、书本或口口相授的过程当中,国人的乒乓球运动文化自信在表层上应该是不缺乏的。
真正的乒乓球文化自信并非是因为这种因成绩、金牌、锦标、包揽而产生的自豪感,而是在正确认识到目前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局限性与瓶颈,认识到国际乒联针对乒乓球运动的种种制度和器物上的改革,认识到乒乓球运动员人文素质现状的基础之上而做出的理性判断和依旧所保持的文化自信态度。
对乒乓球运动文化的自信不等于对乒乓球运动文化的盲目崇拜,对乒乓球运动文化自信不等于不承认乒乓球运动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对乒乓球运动自信不等于乒乓球运动文化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局限与瓶颈是并不存在的。基于此,在梳理、建构乒乓球运动文化体系的过程当中,对乒乓球运动文化的自信更需要理性的思考,也需要我们始终保持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的态度,不盲目崇拜自我,也不妄自菲薄的贬低自我,实现乒乓球运动文化发展的同时,向世界传递国人对乒乓球运动文化所持有的自信态度。